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明年成立,5年后科研比肩清华北大”,大家认为有可能吗?

潜龙


首先,原本觉得由有成就的留美科学家来创办大学,会相对务实低调一点,但看来我还是过于迷信了,这种一上来就立豪言壮语的所为,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能否成事?走着瞧吧!

其次,教育行业实际是所有行业中最难的一行,君不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流的大学,管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很悲哀施一公有这样的想法。

最后,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1 5年是个口号,踏实干30年有可能,施大哥有点小吹;

2 关键是看马云的投入。有钱能使鬼推磨,名教授也不例外,有了名教授和优质的学苗,何愁不来名校呢?

3 南方科技大学,开始也是信心满满,好多各地天才级(全省前十)学生过去了,现在如何了?西湖大学以后会怎么样?不是人们的期待如何,也不是施一公教授决心有多大,中国这块土壤能不能出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能不能培养世界级科学巨匠?大家拭目以待!

4 胡扯,根本不信!哪一个世界名校不是靠百年积淀?就凭你一个施一公么?没有清华的光环,谁知道你施一公是谁啊?

结束语:稳打稳扎,才是长久!我相信一定会赶上汕头大学!


游戏大咖王


依缪老师所见,5年后西湖大学科研比肩清华北大的可能性为零,立字为据,5年后不妨翻出来比照一下。

以下根据学校背景、办学性质、科研实力、行政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学校背景

西湖大学的前身叫做西湖研究院,发起人包括著名学者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饶毅(北京大学)、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线科学家、院士。同时腾讯小马哥、万达王首富等等纷纷捐助,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从上一段可以看得出,学校的资金背景和学术背景还是有很高层次的。但是最关键的是,缺乏教育部的背书。作为中国高等教资源最大持有者的教育部,对于西湖大学的成立不置可否,西湖大学最大的政府资源来自于杭州市政府,这种捆绑究竟有多么牢固,未来走向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二、办学性质

学校的自我定位是民办研究型大学。此前,我国的民办教育长期得不到认可,在高等教育“鄙视链”之中,长期居于下游。究其原因,此前的民办大学,大多收费比较高,缺乏优秀的师资和科研能力,再加上公办教育实施了很多年,造就了民间固有的印象

西湖大学为自己定制了“非盈利”的标签,这个标签背后还是含义多多的。首先,任何资本的投入绝非不需要回报,只是可以把目光放远,而非短期获利。作为研究型大学,可转化的科研成果是最大的可以反哺资本的优势,可是,科研这种事情何时出成果,能出什么样的成果,完全是无法预测的第二,科研的资金投入是海量的,大家都知道教育部每年拨款给大学,尤其是工科出色的大学,数以千万到百亿级别的都有,如果长期投入不能产出,试问哪个企业家有如此能力每年进行海量资金输入


三、科研实力

既然提到了科研,缪老师就仔细分析一下。西湖大学目前的组织架构包括: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在大学目前所有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设置里面,这四个方向能够代表的范围有限,这也注定了学校是以优势学科为主导,多学科开花的办学模式。

在这种科研背景下,说西湖大学科研的突破可能性,那应该承认是有的,但是如果论起科研的全面性,那基本是没有什么探讨价值的

此外目前西湖大学的面积不过区区1000亩,有限的土地上根本没有可能发展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南大这些国内顶尖高校,哪一个校园面积不超过5000。西湖大学的未来拓展可能,只能寄希望于5年内办校模式的社会认可度飙升、科研成果的展示、人才体系的培养、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冷静地看,以上哪一点是轻轻松松可以达成的呢?所以,这一段的结论是,未来的5年,是西湖大学拓荒的5年,绝不是轻松的5年


四、行政管理

在行政管理上,我们先看看几位发起人吧,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任何一个学术项目的带头人,基本上可以为整个项目定基调,想要做出成果,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是不是必须的呢?无论是施一公还是陈十一或者饶毅,无不是身兼数职,能投入到西湖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科研上的精力究竟有多少?这要打个问号的。

此外,作为非国有大学,给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的待遇,完全由学校的资金量充裕度相关。如果我是民营企业的话事人,我一定会把承诺资金分批划拨给学校,不会一次性的投入,而且民营企业资金本身不像国家财政收入那样的稳妥,这一个分批投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段时期之内,西湖大学的薪水和福利,一定能够保障,但是长远呢?还是未知数!退休以后呢?更是距离遥远!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西湖大学的建立无论如何都是非国有大学的一次大进步,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已经打通,今后在学科覆盖度、人才横向输入输出、合作伙伴拓展、行政管理体系相信都是大有可为。如果缪老师的孩子现在到了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一定愿意送他走入西湖大学的。


我是大学活地图,我为自己代言。


缪老师妙笔生花


讲话背景:

在2017年第十届浙商年会上,施一公讲到自己2015年开始在杭州筹划创建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的定位是“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



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从施一公的凌云壮志中看,5年后西湖大学的

科研水平要比肩目前的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注意是科研水平!而非是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学校的综合实力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创造,在这方面施一公也有他的展望:15年后,各项指标和加州理工(加州理工2018年QS世界排名第四)相媲美,成为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

那么为何施一公有如此自信在科研水平上西湖大学会比肩清北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西湖大学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常务校长潘建伟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科学家发起筹建,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设立西湖大学(国家认可)。

①四大研究所

西湖高等研究院下有四大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随便翻开下面任一课题组带头人简历,都让人为之瞩目,有这样的师傅带着做研究,出成果只是时间问题。






②科研投入

搞科研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在西湖大学的前期筹资中,主要经费来源以社会捐赠为主,西湖大学的创始人包括了王健林、马化腾等六位企业家,除此外杭州市政府为西湖高等研究院提供了4亿人民币科研经费支持,在西湖大学的发展中,未来将有200亿元投入到办学之中。

在2016年1月,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上,当施一公道出西湖大学的难处没钱时,89位海归专家们竟然排起了长队,踊跃捐赠,短短时间里捐了两千多万,施一公创建的西湖大学,受到了大家的支持。


2018年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国奖统计

在一流的科研教授的带队下(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国搞教育),在一流的学生加入下,在相对充足经费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所学校能够推动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学习源动力


有可能!如果西湖大学可以在全国公平招生的话,统一一张考卷,统一分数线,择优而录,依兴趣特长而分门别类的教学,是可以超过的。我们对比下现在的大学录取的方法就能看到优劣。举个例子:河北高考是各省当中算比较残酷的了!700分都不能进入清华北大,这种录取方式让最努力的人黯然神伤。高考在我国算是最公平的竞技,但即便如此这种公平相对而言也是不对等的。为何是这样呢?因为在我国一所“名牌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本科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况且每个省份的试卷难易度也有所不同;教育似乎并没有做到最公平的统一对等。例如,就拿难度最高的全国一卷,他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其他的省份可以使用2卷、3卷甚至本省自主命题;这就如同不同的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跑一场长度不一的赛跑,最终的冠军未必就是速度最快素质最优的人。

但即使高考充满瑕疵,但请其他省份的高考生不要灰心,因为,有一个省份的考生正在遭受着全国最为严重的心理落差的打击,这就是河北。比起这个省份的考生,其他省份的考生是幸运的。全国700分考生,河北占了一半;且河北的高分数是远超其他使用全国1卷的9个省份之和,而河北考生人数却不是最多的;更为残酷的是,其他省份680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而在河北700分不但进不了清华北大,就连复旦、上海交大都没法进入;693分在河北就已经排到第319名了,最令人感到同情的是,河北本省没有一所985、211高校,唯一划归河北的211院校还在天津。

河北省是个能令人深思的地方!河北考生用全国最难的1卷考出全国最好的成绩,却无法像相同分数的其他省份考生那样进入实至名归的好大学。这片特殊的地域,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想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古代的河北就处于边缘,一般紧凑中原,一半就是塞外;边缘之感让这里的人们保持至今,亦如教育,依旧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局限在地域差异之中无法自拔。言归正传,大学应该避免类似像河北考生一样的命运,优秀的生源无法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被录取制度所胁迫。如果西湖大学能够采用一种公平的考试方式来选择优秀的生源,用分门别类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相信,一个能够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即将降临!你说呢?

欢迎关注自媒体【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


读闻世界


看到一群毛都不懂的外行在那瞎bb。

西湖大学的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招生是从研究生开始。这个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所差不多,不过是一下子建了5个而已。

对于研究所来说,基建完成后,其余的还真不需要太多国家投入。只要老师够牛,养一些研究生做出世界顶级的成果有啥难的?

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由美科院院士蒲慕明创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最牛的生物领域的研究所。毫不夸张的说,该所就是比北大清华🐂!问问每年保研的学生,清华、北大、上海神经所的offer,他们选哪个?

学校的评比,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基金,比的是论文,比的是专利。施一公只要能把这些做出来就行了!我相信西湖大学5年后能超过清北。拭目以待!

ps:我不粉施一公!


水木金眸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明年成立,5年后科研比肩清华北大”,我觉得不可能!

北大和清华作为世界名校,在2018年泰晤士世界排名中,达到27名和30名。这样的排名是北大和清华百年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进取,取得的成果。在科研上北大和清华每年都能取得一些世界级的成果。而近年来教学上,北大和清华也不断学习西方知名高校的先进经验。借助慕课的先进平台,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改革。目前,已经达到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两张名片!

而西湖大学无论她能够请多少牛人,也无论她能够模仿哈佛还是剑桥。在五年内完全超越北大清华都是痴人说梦。首先,生源方面,北大清华作为中国的哈佛和剑桥,已经成为很多学子和家长的一种情结。基本上可以达到古代科举中状元的地步。这方面西湖大学显然无法匹敌。毕竟学生以后的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的认可和校友等的提携。这方面北大清华的优势,别说五年,就是20年可能也无法撼动。其次,北大清华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更能给学生以优越的实践条件和后续发展空间。而西湖大学这方面几乎为零。这个因素必然也会对学生和家长报考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西湖大学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学生培养,建设好软件和硬件。做好西方先进科研和教学理念的中国化。而不是通过口头来创建世界名校!


地震博士


西湖大学准备聘请 总科家 讲授《总宇间 总理论 总物学》。





总宇间总科家阳光喜


文科看北大,理科看清华,五年后将看这所民办高校

当然有可能,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哈哈,这样说是不是有点不够严肃了呢,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施一公是谁,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这样一位有分量的人说出的话,应该可信吧,而且这句话是在2017年第十届《浙商》年会当众说的,这样是不是就更可信了,五年后西湖大学的科研水平不是可能比肩清华北大了,而是能比肩清华北大了。

清华北大已有百年历史,拥有世界顶级人才和科研成果,科研水平当然也不在话下,为什么西湖大学能用短短五年时间让科研水平能比肩两大名校呢,听起来确实让人吃惊,那就让我们先看下西湖大学的真面目以及未来前景,以消除大家的疑虑。

2015年由施一公、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潘建伟(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饶毅(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辉、王坚等七位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同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下设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等四个前沿技术研究所,2016年12月,在杭州成立并揭牌,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就是西湖大学的前身,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位置位于云栖小镇,占地约2200亩,将由300学术带头人,3000博士研究生、2000本科生、1000博士后、600科研技术及行政人员构成,且拥有强大的智囊团,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等在学术上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科学家组成,并且与国家“千人计划”机构达成战略协议,背后资金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其中捐赠人有王东辉、王健林、邓锋、葛航、黄昌华、马化腾等大佬。

西湖大学是一所高起点、非营利、新型民办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并且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与建设进度安排,分阶段、按年度面已向全球招聘顶尖科学家和优秀的青年学者,所以西湖大学五年后,拥有教授师资力量的规模将超过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世界一流的大学,且拟用10-20年时间使其综合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看完这些相信大家不会再对这句话有所怀疑了吧,是不是有种想上或想让自己的后代将来进入学习的冲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车险理赔ABC


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同时又是有局限的。所以5年,短短5年,就要比肩清华北大,我感觉还是有点太过自信了。

首先,说历史。清华北大,哪一个都是百年名校,历史上辉煌接续不断,创造了很多国人仰视的成就。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文化因子,早已沉淀深入到学校的血液中去了,每一个老师,每个学生,每一棵院子里的树,都被熏陶,而形成了校风、校规、校训,这会推着这两所名校惯性前行,提供不竭动力。而西湖大学才是一所新建的大学,校风并未形成,规章制度还没有成熟,执行起来还是需要人的治理,因此,5年以后,校风如何,还有待于查验,所以5年后,西湖大学应该从历史及校风等方面,比不上两校。

其次,说说人才。清华北大,哪个大学不是人才济济,虽然有人常说,中国的名校,比不上世界的名校,排名比不上,实力比不上,人才也比不上。但是,毕竟这两所学校是全国最为顶尖的大学了,人才当然不会少。而西湖大学再好,也是草创建设初期,虽然的确是有一些科研顶尖的人才,但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两校有较大的差距。5年,要不就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要不就大力培养自己的顶尖人才,可是自己培养5年时间太短了,引进人才并不是说说就行了。所以人才上看,5年以后,西湖大学未必能达到清华北大的水平。

再次,讲讲财力支持。清华北大,那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核心学校,财政支持,每年数额惊人。可以说,那是靠钱堆起来的学校,从建校开始,就用钱来堆,建国以后一样,直到现在。那已经是巨额的无法统计的数目了。西湖大学,就是中国一所民办的高端大学而已,它的财力,能有多少,也是有数的,能不能无限持续予以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据我从网上查阅的资料,其董事会也都是商业大咖、学界精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湖大学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金来大力投入。所以,这财力的局限,还是比较明显的。

西湖大学他刚成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有想要超越清华北大的想法,可以鼓励和支持,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的,一些工作和成果,并不是气吹起来的,还要立足实际、尊重实际、扎根实际。


跟我学公文


有可能的,打个比方吧。我兼职的设计院世界排前十,结构设计部门,一个部室也就十几号人。但是进来的最差也是顶级大学的一流研究室的修士。部长是工学博士。一个部室的能力在相当于2个以上省院级别设计院结构系统的能力。两个人一组,平均一个月一项超限工程的结构设计。这里栗子表明,一个团体的内部,高效创造价值的是少数团队。清华虽然庞大,但是有高效产出能力的毕竟只是少数团队。这些团队另起炉灶而且有资金支持,完全可以和清华正面肛。最重要的一点是,愿意留在清华的,很多都是想当官的老人,混个院士,徒有虚名搞科研其实他们不行。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在体制内很有能量,占着科研资源。所以施一公想离开体制,在自由度更大的环境下展开工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