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感情歷史是真的豐富啊


張學良的感情歷史是真的豐富啊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傳奇老人張學良將軍於14日晚間8時30分(北京時間15日下午2時50分)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張將軍於9月28日因呼吸急促、發燒而被送至夏威夷的史特勞布醫院,經診斷,患有肺炎。由於年事已高,進院治療17天后,仍回天乏術,平靜辭世。

少帥掌符東北軍

張學良,字漢卿,別號毅庵,堂號張仁堂、張禮堂,乳名雙喜,後改名小六子,1901年6月3日生於奉天(今屬遼寧)臺安縣桑樹林詹家窩鋪村。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東北王”軍閥張作霖。張作霖娶妻六房,張學良是張作霖元配夫人所生,為長子。

張學良一出生,就被父親張作霖賦予繼承家業的大任,得到了父親的苦心栽培。1918年,年僅17歲的張學良,出任父親衛隊旅營長。1919年,張學良進東北陸軍遼寧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各科成績均名列第一。1920年畢業後,曾任奉軍營長、團長等職。同年6月,擔任奉軍第三混成旅旅長,11月晉升陸軍少將,時年不滿20歲。

1921年,張學良奉父命赴日本參觀日軍秋季軍事演習,回國後即主導奉軍改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張學良出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率軍入關作戰,但受挫,回東北助父整軍。其後多次率兵入關與吳佩孚、馮玉祥等軍閥作戰,1926年12月晉升為陸軍上將。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搭火車從關內返回東北在皇姑屯鐵路交叉處,被日本人事先埋設好的炸彈炸成重傷,送回家中後翌日死亡。日本人暗殺張作霖的目的,是要製造混亂,乘機全部佔領東北地區。但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年僅28歲的張學良,在東北邊防督辦張作相的協助下,繼承父位,成為奉軍的新統帥,執掌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

張學良的感情歷史是真的豐富啊


助蔣完成大一統

主政之初的張學良,面對的是異常混亂的局面:外部,日本人虎視眈眈,蠢蠢欲動,時刻準備武力佔領東北;關內,南京政府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直接統帥下,繼續北伐,直逼山海關;內部,奉系的分裂傾向日益明顯。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少帥,需要有勇氣、有魄力來力挽狂瀾。

年輕氣盛、有勇有謀的張學良,調整戰略,於1928年12月29日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佈東三省易幟,接受南京政府的統轄,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官,不僅緩和了與蔣介石的矛盾,而且挫敗了日本人變東北為其殖民的企圖。東北掛上青天白日旗,標誌蔣介石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緊接著,他整治東北軍,除掉親日派,使奉系維持統一。由於有殺父之仇,張學良特別痛恨日本人。他曾經明確告訴東洋人:“你們日本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你們日本做不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在解除軟禁,移居夏威夷後,他曾告誡所有的中國人,“要時刻警惕日本人”。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桂系軍閥爆發中原大戰,戰爭中互有勝負,呈膠著狀態。關外擁有強大兵力的張學良便成為決定這場混戰勝負的關鍵和各方拉籠的對象。張學良坐鎮關外,審時度勢。同年9月,張學良通電擁蔣,揮師入關,馮、閻及桂軍土崩瓦解,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並再次一統天下告終。張學良因此受到南京政府的褒獎,就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統轄遼寧、吉林、黑龍江、察哈爾、綏遠及河北、山西數省軍事,駐節北平順承王府。

逼蔣抗日救中國

張學良助蔣介石穩定中原地區與中央政權後,關外的東北軍主力大部分進駐北平、天津地區,東北邊防呈現空虛,這給日本關東軍造成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關東軍突然向東北軍北大營和瀋陽城垣發動攻擊。在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內”和“絕對不可抵抗”的命令之下,張學良儘管心不服,但還得服從命令讓東北軍撤回關內。一夜之間,瀋陽淪陷,幾日之內,失地千里,作為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張學良遭到全國人民特別是東北人民的責難,他感到十分痛心,便於1931年11月引咎辭去陸海空副總司令職務。1933年熱河失陷,全國譁然,張學良為示負責,通電下野,出國考察。

海外考察歸國後,張學良曾擔任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1935年10月,他出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率部進攻陝甘紅軍根據地,但戰事不利。此時,全國抗日情緒高漲。由於有家仇國恨,而東北軍念家情濃,受形勢的感染,更出於救國救民之情,張學良聯合楊虎城將軍多次勸蔣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在無法得到蔣介石的回應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經過事先部署,趁蔣介石到西安視察,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後在中共及各方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落幕,蔣介石在答應停止內戰、合力抗日的情況下獲釋。

軟禁幽居數十載

張學良發動兵諫的本意與動因僅僅是逼蔣抗日,並非對蔣介石不忠不義,更非要加害於蔣,不然他怎麼會於1929年易幟歸屬蔣介石,又怎會於1935年揮師入關助蔣平定中原呢?正因為如此,張學良將軍在達成共同對外、聯合抗日的目標後,很快讓“西安事變”和平落幕。為表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也為了蔣介石的安全,張學良義氣般地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

不過,張學良沒有充分估計到蔣介石的計略與多變,當然他也顧不上考慮很多。回到南京的當天,張學良就遭到蔣介石的軟禁。隨後不久,張受到高等軍事法庭的審判,最後法庭宣佈由軍事委員會對他實施十年的“嚴加管束”。自從被“管束”之後,張學良將軍先住溪口,隨著形勢變化,移往安徽黃山,再遷江西萍鄉。1938年武漢失守後,張學良被送到湖南沅陵,先住蘇仙嶺,再移鳳凰山。1939年移住貴陽修文縣陽明洞。此後幾年,在貴陽附近數次轉移。1945年抗戰勝利後,十年“管束”期滿,他本該恢復自由,結果1946年11月2日,卻被秘密遣送臺灣,軟禁在臺北陽明山。直到1990年6月1日,老友張群為張學良公開做壽,臺北高層軍政大員孫運璇、陳立夫、梁肅戎、郝柏村、李國鼎、倪文亞、張繼正等人均齊聚於張將軍住處,他才公開露面,結束了長達54年的幽禁歲月。

百年曆史見證人

陪伴張學良渡過50多年幽禁生活的主要是他的妻子趙四小姐。他一生娶妻兩人,髮妻于鳳至,續絃為趙四小姐趙一荻。于鳳至大張學良三歲,系雙方父母指定婚配。于鳳至為張學良生有一男一女,即張閭琳與張閭瑛。不過,1927年,張學良在天津結識趙四小姐,兩人互相傾心。不久後,趙四小姐自行離家,赴奉天陪侍張將。多年後,于鳳至與張學良平和分手,張學良才續娶趙四小姐為妻。此後一生中,趙四小姐長伴張學良身邊,即使是張學良在幽居軟禁的數十年間,她也從不離身。去年6月22日,陪伴張學良70多年的趙四小姐在檀香山病逝,張學良哀痛逾恆。

張學良儘管戎馬16載,性格剛強,但幽居後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他於1939年開始研究《明史》,吸取中華文化精華。後又皈依基督教,專心研究《聖經》,從不過問政治。即使1990年恢復自由後,他仍沉靜在書齋與教堂。1991年,張學良攜趙四小姐赴美探親訪友,後來轉赴加拿大,最後在檀香山定居。

在檀香山,張學良除了看書、誦經之外,還口述歷史,將他叱吒風雲而又坎坷不平的一生留給後人。對少帥來說,確實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然而,為了民族利益,為了中華的強盛,他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中華民族。他見證了中國由分變合、由弱變強的百年曆史。

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在當地時間六月二十二日於檀香山病逝,終年八十八歲。這位巾幗英雄,在七十二年的歲月裡,與張學良長相廝守,其傳奇一生,可謂多姿多彩。

趙一荻, 人們多稱她趙四小姐。 很多女人都會愛上風流少帥,但能沒名沒份地陪伴一個失意的男人度過數十年寂寞幽徒生涯的,只有趙四小姐。

趙一荻原籍浙東蘭溪,出身於一個頗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但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在十五六歲以前,她在天津上學,是個刻苦用功、成績優異的學生。她父親名叫趙慶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擔任過津浦、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局的局長、政府交通次長、東三省外交顧問等職務。但她母親卻是平民出身,是位賢慧、勤勞的婦女。

相識·私奔

趙一荻與張學良的初識和交往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應該是在一九二六年前後,地點是在天津,原來,當時北洋政府中有些達官貴人,嫌在北京過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溜到天津在交際場中品酒賞花, 高歌酣舞,玩個痛快。 趙一荻好奇,常到那裡看熱鬧。張學良的天津私邸在舊法租界三十二號路五十四號,三層洋樓,頗為精美。他有時路過天津也小作勾留。趙一荻經大姐絳雪(即馮武越愛人)介紹,與張學良相識。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

趙四小姐名趙綺霞,排行第四,父親是當時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趙慶華,得知小女兒和有婦之夫的張學良在一起,氣得臉發白,手發抖,大罵一通後,派吳媽和一個小丫環晝夜看守,一步不許出門。這種軟禁的生活給趙四小姐帶來無限的痛苦,在其六哥趙燕生的暗中幫助下,與家人不告而別,毅然追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張學良來到奉天(瀋陽)。

趙四小姐的私奔, 在趙家掀起了軒然大波。 趙慶華登報聲明,斷絕父女關係,並從此不再做官。與此同時,帥府內也感到了微微的不安。張學良原配夫人于鳳至擔心趙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張家門庭,只給她秘書的地位,沒有正式夫人的名義。但這些都絲毫沒有動搖趙四小姐對張學良的愛情,心甘情願地以秘書身份陪伴著張學良。心胸大度、溫柔賢慧的于鳳至感念趙四小姐的一片真情,力主在帥府東側建起一幢小樓,並親自監工設計裝飾,使小妹儘量居住舒適一些。趙四小姐搬入此樓居住,她把自己的臥室設在二樓西北角,這裡雖然比其它房間陰冷,但抬頭就可以望見大青樓裡張學良辦公室的燈光,心裡頓時就會湧起一般似水的柔情,那種溫暖的感覺就會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一九二九年趙四小姐和張學良將軍在這裡有了唯一的兒子。

趙四風流?

“九一八”事變時,全國轟傳張學良在北平正與影星胡蝶跳舞。當時廣西學者馬君武寫了一首詩,諷刺張學良:“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歷時五十一載,能背誦此詩者仍大有人在。

據當時張學良機要室主任洪鈁與張學良的代表胡若愚回憶,這中間屬於誤傳,馬君武則據誤傳而成詩。據稱,一九三一年胡蝶到北平拍攝張恨水的《啼笑姻緣》電影,曾拜訪張學良,並無其他關係。“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患傷寒病初愈,尚在協和醫院療養。那一夜,攜夫人于鳳至與趙四小姐,在前門外中和戲院看梅蘭芳的《宇宙鋒》。忽得瀋陽事變消息,立即退場,回到他的公館(清代順成王府),召開幕僚會議,請示南京軍事委員會如何應變,覆電“日軍此舉,不過是尋常挑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絕對不準抵抗”。蔣介石於九月二十三日也說:“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

白髮新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夫婦回南京前,有兩件事放心不下。一是東北軍,他寫下手諭,交王以哲、于學忠等人代管;二是趙四母子,為防止不測,吩咐參謀長在他離開西安後,立即將趙四母子送往香港。

但此時的趙四小姐,說什麼也不肯離開張學良,直到大姐于鳳至匆匆從國外趕來,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卻一刻沒有平靜過,時時刻刻都在掛念著被蔣介石軟禁中的張學良。

一九四○年,于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趙四小姐將孩子託付給一位可信賴的朋友,又回到張學良身邊,以秘書的身份,盡夫人的責任,寸步不離地相隨左右,陪伴著他一起度過漫長的幽居歲月。

一九六四年,于鳳至為了張學良的宗教信仰,報答幾十年來一直照顧著張學良的趙四小姐,主動與張學良解除婚約,成全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同年七月四日,在趙四小姐五十一歲的時候,這對“牢獄鴛鴦”在基督十字架下終於結為正式夫妻。而這時他們已經相濡以沫,整整度過了三十六個春秋。(周集文,《香港文匯報》)

張學良的感情歷史是真的豐富啊


1930年11月,(左起)張學良、于鳳至、宋美齡、蔣介石在南京合影

七十年前,槍聲響徹了寒夜中千年幽夢的華清池,一個少壯的太子黨和一個地方軍閥,策動了一場軍事政變,綁架了當時中國最高的軍政統帥。這一起中國近代史最大的綁票案,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事實上也改變了世界,更深刻地影響了其後幾代中國人的命運,這是當時的策劃著和被綁者都所始料不及的。當然,這件事情最積極的意義是推動了中國反侵略的抗日戰爭,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中國自鴉片戰爭抵禦外侮以來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並重新樹起了中國的大國形象,躋身於美英法蘇列強之林。

歷史不存在假如。

如果有假如的話,我們見證的將是另一條軌跡。一些學者認為如果沒有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中國抗日戰爭的時間表會推遲,甚至連二戰也可能完全會是另外一場格局,因為在中國當時的國際關係中最好合作夥伴是德國。德國是一戰之後惟一不附加政治條件和中國開展經濟、軍事合作的國家,中國認為德國是中國“國際化發展”的首選,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需要穩定供應的原料供應,中國則擁有鎢,銻等豐富的戰略資源。自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期,這種關係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同時德國的統一政治模式也是蔣介石本人效仿的典範。1936年兩國制定了一個三年計劃,旨在幫助中國建設一個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包括生產75MM的火炮、狙擊步槍瞄準鏡、芥子氣等生化武器在內先進軍備等。但是,中日戰爭的提前爆發,終止了十年來中德良好的合作關係。1940年德、日、意簽約形成軸心國,1941年7月,德國承認汪偽傀儡政權,與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蜜月最終結束,隨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同年12月,中國加入同盟國並對德宣戰。如果沒有西安事變在始,今天的世界又會呈現怎樣一付面貌呢?無論如何,偉大的中華民族與同樣偉大的日爾曼民族化友為敵,細細想來,終是歷史一件憾事。

張學良的感情歷史是真的豐富啊


回到西安事變,這更是一出撲朔迷離、雲山霧罩的隔夜戲。粉墨登場的有各色人等,軍閥楊虎城、財閥宋子文、看客閻錫山、中共周恩來、特務戴笠、洋人端納、還包括匪兵甲、匪兵乙等等等等,但其核心主角是張學良、蔣介石和宋美齡。

有人說:張學良沒有輸給了蔣介石,而是輸給了宋美齡。

宋美齡說:我們對不起漢卿

張學良說: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

蔣介石說:吾妻愛國明義,應知今日一切須以國家為重。

宋美齡說:你對那個小傢伙(指張學良),你要對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開臺灣,我把你的事情都給你公了’。

張學良還說:只要夫人活著,我就要把秘密守住。

這是一個什麼秘密?

1925年東北軍打敗孫傳芳後,首次進入上海。紈絝子弟遭遇花花世界,自有一番風流。當他第一次和宋美齡見面時,宋當時未婚,在上海也是知名閨秀,才貌雙馨的美女。兩個人當時都只有二十多歲。少帥一見面,立刻為她出眾的氣質傾倒,稱她為“美若天仙”,宋美齡也為張學良的風度傾倒,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此後兩人頻頻約會,宋美齡帶著這位關外年輕的“胡帥”出入於上海的社交界,而從少年起就在青年基督教會接受過洋派薰陶的張學良也禮儀得體,風度翩翩,跳舞、游泳、高爾夫球,無不老道精通。兩人一時成為十里洋場的最耀眼的明星。他們非常愉快。

少帥晚年回憶這段往事,不忌諱趙一狄女士在場,情不自禁地脫口對採訪他的美籍學者王書君說:“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這些蔣介石都不知道)。”那時蔣介石也幾乎同時也在追求宋美齡,不過蔣介石當時只是個上校,當然也是一顆冉冉飆升的政治明星。

有記載的是,張學良在上海渡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令人揣測的是,這段時光帶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愫。在國勢動盪、兵荒馬亂的歲月,婚姻的背後維繫的是利益甚至是江山。

當張學良把驚魂未定的蔣介石安置到西安城的一間公館後,蔣介石的第一句話就是:漢卿,在華清池的五間廳裡,還遺落一個文件包,那是我隨時隨地帶著的,是機密,萬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呀!張學良立即趕到那裡,幸好包還在,張學良覺得有必要打開看看—結果,他震驚了。裡面除了秘密的軍事調防計劃,還有張學良幾年來,一直給宋美齡寫的書信。當然,這些信完好無損,顯然沒有被打開過。

後來,在西安事變風波過去以後,蔣介石獨自去了上了一趟鐘山,他焚燒了一批信件……

再後來,1945年在陪都重慶,宋美齡用筆名寫的一部3萬來字的愛情小說—《往事如煙》。

“夫人是我的保護神。”西安事變發生後,原本與蔣介石結拜為兄弟的張學良,轉眼成了蔣介石眼中絕對不能饒恕的罪人。張學良始終認為,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之所以不殺他,是因為有宋美齡的“保護”。

張學良曾說:“西安事變後我沒死,關鍵是蔣夫人幫我。我認為蔣夫人是我的知己,蔣夫人對我這個人很瞭解,她說西安事變,他(張學良)不要金錢,也不要地盤,他要什麼,他要的是犧牲。蔣先生原本是要槍斃我的,這個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後來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國的駐華公使JOHNSON寫的,他寫道:宋(指宋美齡)對蔣先生說,‘如果你對那個小傢伙(即張學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離開臺灣,還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佈出去’。”

在張學良的眼裡,宋美齡是“絕頂聰明”且“近代中國找不出第二個”的優秀女性,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語言。張學良在此後撰寫的《西安事變反省錄》裡曾明確說:“如果夫人事變之前就在西安,也許不一定會發生西安兵變。”這是為什麼?學界認為,出身的相似、年齡的相似、通英文、受過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肯定有比蔣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語言。

張獲得自由後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這句話,對形容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2001年10月,張學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傳到美國,與“少帥”交往70多年的宋美齡悲痛不已。已行動不便的她,隨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嚴倬雲代表她,赴夏威夷參加張學良的追思禮拜與公祭。追悼會上,辜夫人將一束署有“蔣宋美齡”的十字架鮮花,置於“少帥”靈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