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要說本地最大的公孫樹,那就算我們沂南和莒縣的界山——浮來山上定林寺的那一棵了。樹下有個奮不石碑,定著中華第一銀杏樹,敢說第一,怕不是第二。古銀杏樹參天而立,遠看形如山丘,龍盤虎踞,氣勢磅礴,冠似華蓋,繁蔭數畝。根據《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意思是指春秋時期,莒國的國君莒子與魯國的國君魯侯,在銀杏樹下,結盟修好一事。那時,此樹雖無確切年齡記載,卻已為“大樹”。又如清順治甲午年間,莒知州陳全國所立碑雲:“此樹至今三千餘年”,就是說此樹在三百年前就已三千餘歲了。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銀杏王高24.7米,幹圍15.7米,有“七摟八乍一媳婦”之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女子倚樹而立,暫避風雨。恰在此時,一遊客想實地測量一下銀杏樹的周粗,便從女子的一側量起,量了七摟,又乍了八乍,那女子仍未挪動。遊客不好再量,於是就有了“七摟八乍一媳婦”之說。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叫“大八摟、小八摟“。就是說大個子摟八摟,小個子也是八摟。因稍向上點,樹幹更細些。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這是一棵有靈氣的樹,也是一棵聚焦了文化底氣的樹,在樹下,中國第偉大的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他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人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而定林寺的公孫樹,就是文心所聚,是文學才氣的物化。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有文者,必有其彩,無彩則不足以吸引讀者,感染讀者,改造讀者。公孫樹的彩,當在立冬時節最為絢爛,當是時也,定林寺如罩上一頂金黃色的華蓋,通體金黃,金光四射,令人奪目,讓我心旌搖曳。每年的這個時候,愛美的人們,或獨自,或相約,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來到她的身下,或跳、或舞、或吟、或誦、或攝、或畫,當然也可閉目聆聽樹葉的搖落,也可凝視神光瀰漫,也可匍匐在厚厚的落葉上,讓自己和大樹一起通天拔地------總之,大家都是來做一個彌撒,接受千年神樹的洗禮。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年年相約那片金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