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曹丕皇帝打个分

给曹丕皇帝打个分

曹操从京剧中的奸白脸,一代枭雄,大奸臣逐渐变成了一代能臣,敢于担当的一代英雄。

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其中最著名的四个儿子是曹丕、曹植、曹彰和曹冲。

曹彰勇武,曹冲聪明。曹彰勇而无谋,所以不得成帝王之材,曹冲聪慧,取石称象,据说曹操超级喜欢这个孩子,然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就挂了。

民间传说中两个竞争力最大的是曹丕和曹植。

但实际上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曹丕继承王位的资质都比曹植强。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一母所生,后来卞夫人被尊奉为皇后。卞夫人是正妻,曹丕是长子,曹植是排行老三。

这有什么呢?

这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在继承问题上一个核心的问题: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意思?

传统的继承制度中对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非常重视,如果不是有天然的残疾、痴呆等问题,就是要继承他父亲地位的。

但因为人的智力水平总是有差距的,有的老三聪明些,有的老八聪明些,于是老三和老八就考虑,为什么不是我继承父亲的地位呢?

于是中国继承制度上 立长和立贤的问题就出来了。

按照我今天想的,肯定应该是立贤。比如说皇帝聪明,肯定会加快效率啊。

但这事儿还真得好好琢磨一下。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中有一个比喻,就是把国家机器当做一辆马车,而君主就是那个赶车的人。

只要赶车的这个人,具备“中人之资”就可以,不一定非要成为一个千古一帝。

剩下的问题就是按照正常的社会秩序运转即可。

而君主过分聪明的负面作用是:不利于发挥大臣们的积极性。

君主啥都知道,啥都要比臣子强,形不成一种海纳百川的状态。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罢,并不期望出现那种超强的君主,并且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皇帝,能力超强的君主,不过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个人而已。

所以立长这事也是有道理的。

给曹丕皇帝打个分

曹植排行老三,所以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讲,资质不如曹丕。

从才能上来讲,文学上比哥哥曹丕好一些,其余的就算了。

但曹丕的文学才能也不弱,现在看曹丕的燕歌行写的相当具有婉转细腻的情致。

比如下面这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草木摇落,晶莹的露水化为洁白的霜,把深秋的感觉写的非常细腻。

并且曹丕对文学的作用判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知道文人之间相互轻视的风气,这说明曹丕是了解文学的内行。

曹植的性格并不适合做皇帝,看他的诗歌,和李白走的路子有些像,喜欢夸张,铺排,但没有李白的飘逸。这种性格,当了皇帝,恐怕并非好事。

曹植赢得了大家的同情,是源于脍炙人口的七步诗。我们有同情弱者的一种民族集体意识,总觉得曹丕做得有些决绝了。但为什么对李世民逼着老爸退位,杀了哥哥和弟弟就能宽容对待,把李世民当成样板皇帝呢?

你会回答,是因为李世民功业大啊!

其实曹丕也不错,在他手里,把曹操开创的北方统一的事业进行了巩固,成为经济发达,疆域巩固并开拓的时代,为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那你又会说,曹丕还篡汉当了皇帝了呢?

其实就算曹丕不称帝,所谓的汉帝国也只是一个名义的上汉帝国了。

别人一刀一枪打的天下,凭什么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的名义上的皇帝来享受成果呢?

有实力才有魅力!

司马光曾经对蜀汉和曹魏谁是正统的问题有过一种观点:谁的功业大,谁就是正统。

看起来有些残忍,但实际上历史就是这么回事。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看待曹丕称帝的问题。

并且曹丕在人才的使用上,改进了贵族之间相互推荐的察举制,而开始采用一种更广范围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拓宽了人才上升的通道,也算是有功。

至于后来,九品中正制越来越为士族把持,形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对立,那是曹丕死后多年的后话了。

给曹丕皇帝打个分

如果给曹丕打个分,应该在及格和优秀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