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百姓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谢宝胜

谢宝胜字芝兰,家住安徽寿县,家道富有。小时候家乡闹旱灾,饥民群起为匪,他的父亲被匪杀害,家产被抢光,从此成了讨饭的街混混。二十岁时,谢宝胜跟随清军副将马玉昆的队伍到陕西、甘肃等地镇压回民起义,因表现勇敢,马玉昆大为赏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随马赴朝鲜作战,在节节胜利之际,贪生怕死的平壤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与日本人议和,让他们撤兵回国。谢宝胜愤怒之极,摔碎枪支,脱去兵服,盘起头发,到白云观出家当了道士。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义军,军机大巨荣禄派柴洪山到安徽招募壮丁,组织军队,柴洪山与谢宝胜关系密切,就到白云观说服谢宝胜还俗,跟随大兵南下。谢宝胜二返身回到队伍里,人送绰号谢老道。后来,豫西土匪蜂起,官军屡剿不灭,谢宝胜被派往鸣皋镇,对蹚将杆子实施镇剿。

此刻,谢宝胜率队已到董寺,忽闻崇阳街的杆众们一个都不见了,他又气又急,心想,这么兴师动众气势汹汹来到这里,抓不到一个土匪蟊贼,于面子上都过不去。既然来了,即使杆匪散去,也要亮亮队伍,给崇阳街匪区里的百姓一点颜色看看。

百姓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人们大都在院里躲着不敢吭声,他们窥视着街上的动静。在他们心目中,官兵不如杆匪,有人还编顺口溜说:土匪到,偷和抢,官兵到,一扫光……街上经常有蹚将们摇摇晃晃,抛头露面,可匪们不仅不祸害百姓,还在青黄不接或年关临近时,到街里给饥民送米送面,往往只是放在门口,连人都不让看见。而好多杆头本身又是这崇阳街附近村里的人,亲戚连亲戚脸熟面花的,他们又奉行“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所以街里的百姓对杆匪倒是有种亲近感;而官军方面认为崇阳街是杆匪的老巢,有了这样的饥民才滋生出那么多的匪人,家家户户不是匪亲匪属,也是匪故匪友,个个该杀。因此,每次来到街上,口里叫嚷着剿匪,肆意派粮、派款、抓丁,甚至奸淫、抢劫。百姓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不是东躲西藏,就是关门闭户,官兵问路也是指东说西,并不配合。

谢宝胜率队来到崇阳街,已是深更半夜,见冷冷清清,店铺民宅全都关了门,心里老是不痛快。

“镇台大人,崇阳街这样静,连问个路的人都没有,这可咋办呢?”

“咋办?好办,天都半夜了,到沟里不是去送死吗?咱今天要住下来!”

“住在这地方?”

“混账东西,门关上就踹不开?踹开门不就有饭吃,有铺住了吗?”

此话一出,街面上就炸了锅:吆喝声、踹门声、叫骂声、哭喊声,加之狗的狂咬声、猪的嚎叫声、鸡的嘎嘎声汇聚成一股浊流,直到黎明时才渐渐消退。(潘运明)

百姓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