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铁木真忽然挥动长鞭,又在空中拍拍数响,蒙古兵喊声顿息,分成两翼。铁木真和札木合各领一翼,风驰电掣的往两侧高地上抢去。两人伏鞍奔跑,大声发施号令。蒙古兵一队一队的散开,片刻之间,已将四周高地尽数占住,居高临下,羽箭扣在弓上,箭头瞄准了敌人,却不发射。乃蛮兵的统帅见形势不利,带领人马往高地上抢来。蒙古兵竖起了软墙。那是数层羊毛厚毡所制,用以挡箭。弓箭手在毡后发箭射敌,附近高地上的蒙古兵又发箭支援,攻敌侧翼。乃蛮兵东西驰突,登时溃乱。”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这是《射雕英雄传》的节选部分,说的是铁木真率领士兵与蛮族交战的场景,这里面描述的是弓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弓刀枪剑戟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两军交战时弓箭会起大作用,那么弓箭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射穿盔甲吗?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冶炼历史。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国都属于青铜时期,青铜是贵族人才能拥有的,直到战国时期才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可以说正是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用铁做的兵器改变了战争属性,战国全是兼并战,用铁做的农具改变了生产模式,因此铁一项很好的发明。

但是,战国时期的铁还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时候出现灌钢法,冶炼出的钢硬度高,性能好,从北宋开始用煤炼铁开始,宋代的铁产量相当于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冶铁量。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古代打仗远程武器只有弓箭这种,研发而出的弩箭也算是衍生品。古代士兵穿戴的盔甲一般都有3、40斤左右,还是相当厚重的,所以一般弓箭还无法射穿。但当时这样的盔甲制作工序也很麻烦,物资也不足,并不能保证人手一套。

在南宋时期,金人发明了铁浮屠,基本无人能敌,其实铁浮屠就是重骑兵那种,人和马都披重型盔甲。这支部队为金国打败辽国灭了北宋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集整个金国之力,也就打造了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屠。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所以从物资而言,战争中绝大部分士兵并没有盔甲,在大规模作战中有弓箭的一方只需要完成地毯式的覆盖就算完成目标,对方肯定损伤颇高,且前面也说,要使防御力高,盔甲就会过重,使得士兵们行动不便,减轻重量就成为必然,但减轻重量意味着防御力也降低,士兵们身上的盔甲就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所以古时候盔甲只能用来减缓箭的势头,不让它刺得更深,并不能完全阻挡利箭。

所谓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假的,除非全身穿上几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穿这么重的盔甲,除非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巨人,否则背也背不动啊。当然,“金丝软甲”也是有的,刀枪不入,但哪一件不是传世宝藏,就是富商大侠也未必能有,何况是士兵。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对于弓箭手来说,可以采用两种射法,第一种就是直射,直射要建立在近距离的基础上,这样才可能给敌人造成伤害。还有一种就是抛射了,顾名思义就是向天上射去,然后让箭落下,但是这种办法必须保证敌人在射程距离。

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伤一片,弓箭真能产生这么大威力吗?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兵临赤壁。诸葛亮向周瑜立军令状借箭十万。那诸葛亮要“借”,还得曹操想借不是?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无用,怎能如此浪费。打仗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没用的话谁能这么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