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亨利·明茨伯格

44.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1939~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譽的管理學大師,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經理工作的性質》、《卓有成效的組織》和《管理者非MBA》.

作為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全面闡述了經理工作的特點、所擔任的角色、經理工作中的變化以及職務的類型、提高經理工作效率的要點、經理工作的未來等,並評價了其他管理學派有關經理職務的各種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梳理了戰略管理出現以來的各種思想,劃分出戰略形成的十大學派。

一、經理角色理論

該理論院子1937年《經理角色的性質》一書,該書前面評價和介紹了經理工作的八個主要學派——古典學派、偉人、企業家、決策理論、領導者效率、領導者權力學派、領導者行為和工作活動學派等的主要觀點後,全面闡述了經理角色理論。這裡的“經理”是指一個正式組織或組織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擁有正式的權力和職位。而且,“角色”這一概念是行為科學從舞臺術語中借用到管理學上的,指屬於一定職責或地位的一套有條理的行為。

1.經理工作的特點。(1)大量的工作時間和較少的生活空閒時間(2)工作活動具有簡短性、多樣性和瑣碎性(3)喜愛口頭的交談方式(4)傾向於將工作更活躍的部分——現實的、具體的、明確的、非例行性的活動放在首位(5)與顧客、供應商、業務夥伴、同級人員以及其他人的外部聯繫要消耗其近一半的聯繫時間,與下屬的聯繫要佔用其1/3的聯繫時間,而與其上級的聯繫時間通常佔1/10。(6)經理的職務反映了責任與權力的混合,

2.經理的角色。他任務經理一半擔任始終角色:大致分為三列,即第一類人際關係,包括掛名首腦、聯絡者和領導者。第二類是信息角色,包括監聽者、傳播則和發言人。第三類是決策方面的角色,包括企業家、混亂駕馭者、資源分配者和談判者。

人際關係方面的角色產生於經理在組織中的正式權威和地位,這種地位又使得它成為組織內部信息傳播的重要神經中樞,而獲得信息的獨特地位又使得經理在組織中做出重大決策中處於中心地位,使其得以擔任決策方面的四個角色。這十項角色表明,經理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一位全面負責的人,但事實上卻要擔任一系列的專業化工作,其既是通才又是專家。而各種角色通常會賦予經理以下五項任務:保證組織有效率地生產出某些產品和服務;設計並維持組織業務的穩定性;使得組織以一種可以控制的方式適應變動中的環境;組織及其環境之間的關鍵信息傳遞環節;使得組織的等級制度正常運作。

3.提高工作效率的要點。一是與下屬及時溝通信息,在共享信息的基礎上,由兩三個人來分擔經理的職務;二是儘可能利用各種職責為組織目標服務,但這需要擺脫,某些非必要的工作;三是以適用於但是某些具體情況的角色為重點,在掌握具體情節的基礎上把握好全局觀念,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管理。

二、戰略學派劃分

他1998出版的《戰略歷程》一書,介紹和分析了戰略形成的十大學派,歸結為說明性、描述性和結構性三大學派。十大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或層次分析或反映了戰略形成的客觀規律,對戰略管理理論做出了貢獻,它們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戰略管理理論體系。(1)設計學派。代表人物是錢德勒和安德魯斯,它們認為戰略形成過程實際上是把企業內部優勢和外部機會合威脅進行匹配的過程。設計學派好像蜘蛛,只是專心編制自己的網。

(2)計劃學派。代表人物是安索夫,認為戰略產生於一個受控的、正式的過程。該過程可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驟,每個步驟都可採用核算清單進行詳細的描述,並由分析技術來支撐。計劃學派像松鼠,一心蒐集資源為未來做準備。

(3)定位學派。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他第一次將戰略分析的重點由企業轉向了產業,強調了外部環境的重要性,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分析過程,波特的五力模型、三種通用戰略、價值鏈模型時定位學派的主要分析工具。定位學派是水牛,憑藉自己強壯的身軀傲視一切。

(4)企業家學派。該學派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構築願景的過程,其形成過程集中在少數憑藉直覺、智慧、經驗和洞察力等進行直覺判斷以決定企業活動領域和發展方向的企業領導人身上。企業家學派認為,企業家是可以獨立戰勝水牛的狼。

(5)認知學派。該學派認為,由於現實中的不同認知視角,包括概念、計劃和框架等決定了人們如何處理環境中的輸入信息,所以戰略形成是一種發生在戰略家思想中的認知過程。該學派好像貓頭鷹,只是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進而編制自己的心靈世界。

(6)學習學派。代表人物是查爾斯.林德布洛姆,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自發過程,而且由於組織所處環境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戰略的制定只能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和執行,而戰略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是思想與行動、控制和學習、穩定與改變相結合的藝術性過程。學習派好比是猴子,靈巧的尋找樹上的果實。

(7)權力學派。該學派認為,戰略的形成是一個協商的過程,其不是某一個人制定的結果,而是組織內部各種權力衝突或與組織外部各種控制力量相互妥協、談判的結果。該學派像獅子,盯上了戰略動物園之外的羚羊。

(8)文化學派。代表人物是彼得斯和沃特曼,認為戰略形成是一種觀念,其制定本質上是根植於組織中的文化及社會價值觀的作用。該學派好比是孔雀,只關心自己漂亮的羽毛。

(9)環境學派。認為環境在戰略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組織必須適應環境,並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位置,其重點研究組織所處外部環境對戰略制定的影響。環境學派和文化學派有點類似,就像不願意看到危險的鴕鳥。

(10)結構學派。該學派屬於綜合性的學派,彙集了多個學派的觀點,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變革過程,提供了一種調和不同學派的方式,認為不同學派理論的出現都受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環境影響,所以隨著管理學的發展,戰略管理還將不斷地進步。結構學派則像善於變化的變色龍,外觀在不斷變化,而實質則始終如一。

前三種為第一類,關注的是戰略如何明確的表述,後面六種屬於描述派,對戰略形成的過程的具體方面進行了思考,側重於描述戰略的實際制定和執行過程,而不是側重描述理想的行為。

三、評論

明茨伯格的思修極為獨特總是能在嚴格的學術研究與理論思辨後,把自己精彩的觀點以宣洩式、前衛式的手段表達出來。其代表性與突破性的思想,不僅體現在經理工作角色、戰略管理與管理教育上,更是深刻地鑲嵌在當代管理學進程的方方面面中。他說過:“我們要關心過程與內容、靜態與動態、約束與啟示、個人的認知與集體的思維、計劃與學習、經濟與政治。換句話說,除了探索局部,我們還必須對戰略形成的整體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它,永遠也不會真正地看見它的全貌。但我們肯定能看得越來越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