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不可阻擋

李東榮認為,突破重點領域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大有可為。

11月14日,Money20/20中國大會在杭州順利舉行。在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正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李東榮強調: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和探索日益廣泛,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眾湊融資、智能投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金融科技逐漸成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國金融發展和金融資源佈局的焦點領域。

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的本質特徵體現了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顯著地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使其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正確認識並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要遵從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應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的出發點。無論哪一類從業機構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活動首先要清楚基本定位,即始終把握準“我是誰,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否則容易在紛繁複雜的金融活動當中跑偏方向,甚至迷路。

所以,金融科技與現代金融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金融為本,科技為器。從業機構開展業務首先要牢守申辦金融業務的出發點,並嚴格遵循金融活動發展和科技活動發展的基本規律,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出發點,以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已任,把有利於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普惠水平,有利於提高金融風險管控能力,有利於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評估創新價值的基本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正確,路徑科學。

第二,應找準金融科技創新的切入點。金融科技要充分發揮作用,找準切入點至關重要。針對我國當前金融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從業機構應該按照需求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思路,圍繞實體經濟發展當中有效地金融需求和傳統金融服務的短版,發揚精益求精的金融工匠精神,科學遴選相對成熟可靠安全穩定的適應性技術,應用到技術比較高的切合度的金融場景。要避免拉著錘子找釘子的應用誤區,當前國家已在經濟領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內容是在著力改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三農精準扶貧等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因此在這些領域,金融科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比如,有的機構成城鄉居民提供小額,便捷,隨身的金融服務,有的機構嘗試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資金結算,交易流水,存款投資等各類交易數據,滿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有的機構使用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對接農業核心技術信息系統,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的相關交易和物流信息,創新供應鏈融資模式。還有一些機構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在信息難以篡改可追溯性方面等特點,實現扶貧資金的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只有堅持一個方向,金融科技就可以在實實在在的服務實體經濟解決解決問題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三,堅守金融科技創新的根本點。金融業是跟財富打交道的高風險的一個特殊行業,同時也是充滿誘惑的行業。提升風險甄別、風險定價、風險處置等能力是金融從業機構最基礎和最核心的功課,也是最大的挑戰。

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面,金融從業機構要做到風險管控安排與產品服務創新同步規劃、同步部署;有效地完善合規管理、應急處置;切實做牢數據保護、運行監管、災難恢復等安全保障防護,使各類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處於可管,可控、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同時,通過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合同規範等方式,避免新的風險和成本向金融消費者不合理的轉嫁。

第四,應做牢科技金融創新的支撐點。技術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的問題。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科技公司,如果缺少機制、人才、數據、標準等方面的有效支撐,金融科技將只是空中樓閣和繡花枕頭。

因此,在機制方面,要設向努力形式有活力的機制,通過各種創新平臺,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完善試錯融錯機制,有效解決當前金融機構存在的創新融錯不足,考核機理不相融等機制問題。

在人才方面,要努力完善人才的交易和輪崗機制,注重人才在業務和技術不同崗位的適度流動,培養複合型的金融科技專業性人才,逐步地彌補金融科技的人才缺口。

在數據方面,應該從單純的數據的囤積者,轉變為數據的挖掘者,在依法合規,並做好消費者保護的前提下,努力激活內部的存量數據,盤活外部的合作數據,切實地提升數據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

在標準方面,應以增強安全性,合規性和互操作性為重點,積極地參與和推進金融科技標準化建設,提高金融科技在服務要素,產品定價,信息安全,隱私保護,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標準,規範化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