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當代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電影院看了電視


中國是個詩的大國。古典詩詞,歷代各門各派,叱吒風雲,不問出身,大顯身手。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今聲勢最浩大、出現最高頻的古典詩詞彙,可能早已不是“唐詩宋詞”,而是所謂“老幹部體”。

有廣東話說,“老幹題寫詩,口水多過茶”。確實,如今寫舊詩的,“老幹部體”幾乎一家獨大。時下藝苑騷壇,什麼書展呀,什麼詩集呀,什麼期刊呀,什麼詩會呀,總見“老幹部體”最意氣風發,最人群攢動,也最見浩蕩潮流。甚至詩壇早有人聯想說,這股詩風讓人想起過去小靳莊老阿姨、老大爺們賽詩臺, 鐮旗招展,鑼鼓喧天下,邁著顫巍巍的步伐,豪邁地朗誦“下了灶王臺,又上賽詩臺”,寫詩成為群眾運動,詩人化為撲天蝗蟲。

這些話,當然是很不客氣的,差不多就是將“老幹部體”的寫作者鄙為詩壇的“廣場舞大媽大叔”,失之溫柔敦厚之風,殊乏尊老愛幼之禮。但也可以看出,很多人反感的情緒也是真實的。一句話,三個字,“看不慣”。


“老幹部體”這說法,現在已經很難查考,究竟是何人何時提出。但是,這個命名,充滿嘲弄、批評、甚至是 “高級黑”的意味,則是明顯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我所見要以廣東楊子怡教授說的最清楚也最好。他說,“老幹部體”開始,多指的是那些從官場或企事業單位退休下來的官員們寫的古典詩詞,主要特徵是形式上徒具“古風”外表,內容則像官場講話一般思想陳腐、套話連篇、毫無生氣。後來,這個名號不脛而走,涵蓋的群體逐漸擴大,但凡是類似作品,不管你何職何業、是芳齡還是青壯,都戲謔地稱為“老幹部體”。

一般來說,“老幹部體”的始作俑者,首推郭沫若大師。過去寫詩填詞是很嚴肅規矩的事業,是到了郭老師手中,諸如《滿江紅·慶祝大開幕》、《春雷》等這樣的詩作開始出爐,應景趨時,口號滿篇,亦新亦舊,了無詩味,並且流佈天下,蔚為成風,成為當代詩詞創作新潮流,也是大方向。

所以,一般而言,論當代“老幹部體”的文學淵源,實自1950年代“詩歌下放”的時代,而其中的郭沫若先生堪稱新祖宗。


但是,我們還需要明白的是,太陽底下無新事。“老幹部體”這個名目雖然是新的,這個名詞過去沒有出現過,但是不代表它的實質在歷史上沒有。

按楊子怡老師的說法,“老幹部體”的真正淵源,是歷史上的“臺閣體”。現在的“老幹部體”,實質就是時代的變種,是“新臺閣體”而已。自古以來,中國的官場,就有大量的這種以“老幹部”為主體,歌功頌德,官場習氣極重又極其沒有內容、缺乏價值的作品。

過去的那些宮體詩人,處在那個環境下,需要應酬呀,需要交差呀,需要向上表白心跡呀,需要人脈串聯呀,免不了應景隨時,此唱彼和,歌頌盛世,寫些形式主義的詩歌。所以,楊教授說,像我們熟悉的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王維 《和賈至 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杜甫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岑參 《和賈舍人早朝》,說白了也是典型的唐代“老幹體 ”。 只是,他們這些人,本身都是詩壇大咖,大手筆,寫的再”老幹部“,也還可觀,至少不討人厭。

可以說 ,“老幹部體”是源遠流長,代有才人出,古今詩壇都不乏它們的存 在 ,且人數與作品都不少,是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


說到這,問題才真的來了:既然“老幹部體”是古已有之,至少也不擾民,為什麼還要批評它們,是否應該批評它們?

我個人的態度,很直接:需要並且應該去批評。而我的理由也很簡單:批評“老幹部體”,重點要批評的對象不是寫這些詩的”老幹部“,其用意不是要剝奪”老幹部“們寫詩的權利,甚至著重點也不是在糾纏詩的好壞,而是要在堅定一種“古雅”的、正宗的、嚴肅的詩學立場,即反對一種不良的詩詞程式與詩歌風氣。

我想,即便是對老幹部深惡痛絕的朋友也會明白:吟詩寫作,也是“天賦人權”,詩歌創作也應該多元化,一些老人退休後,含飴弄孫之餘,以寫詩修身養性,是極正當且風雅的事情,理應得到鼓勵。即便寫的蹩腳了一些,陳腐了一些,也無可厚非,在博大精深的詩詞傳統面前,所有人都是學生。叫囂驅逐“老幹部體”的那些人,論詩學素養,還多半不如“老幹部”們呢!

而在輩分上,也實在還輪不到那些年輕後生跳出來教訓。他們自以為沾了點洋氣,就咄咄逼人,似乎時時刻刻想讓“老人家”們知道什麼是詩詞,什麼文學,關鍵是還妄想教您知道怎麼做人。


這些言論當然是偏激的,但是話說回來,“老幹部體”就不值得批評嗎?當然不是。

因為,從文學欣賞角度而言,嚴格地講,“老幹部體”其實質危害在於代表者一種很惡劣的學風、詩風,甚至是“人風”。按照楊子怡教授意見,典型的“老幹部體”都有著同一種趨向:1,內容歌德化。2,寫作的程式化。3,情感的空洞化。4,風格的官氣化。這樣批量成產出來的“老幹部體詩”,實在讓人無法讀下去吧。

可以說,這些標語口號式的“詩”,不客氣地講,是“老幹部”們把多少年的陳醋拿出來拼拼湊湊出來的“假古董”。裝腔作勢,陳詞濫調,鬼話連篇,看似貼近了現實,實遠離了詩詞本質,使之不再成為心靈和性情的自然感發,而成為新聞時政之報道,說教連 篇,空洞無物。我們所以要批評它,重點就是在於,這些東西,論文學意義,實在沒有價值,會像泡沫一樣轉瞬消失在詩歌的海洋裡;論社會風氣影響,是這些寫詩群體的主體是老幹部,曾長期身處官場,官場文化那些惡俗風氣,比如講套話、打官腔、歌頌送德等也勢必潛移默化地滲透入這些詩詞之中,完全違背了詩歌的抒情寫志、比興寄託等風雅傳統,不是不敢恭維的文學問題,嚴重點說,是在敗壞社會風氣。

我想,傳統古典文學的學習與寫作,它的核心目的,是通過仿效古人,通過學詩學文,讓自身變化氣質成為一個高雅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此即孔子所謂的“興於詩”。這是傳統的古典詩學的目的所在。可是呢,想老幹部體這樣的創作,是這種古典詩詞的宗風完全扭斷了了,使它變成了最庸俗的東西,結果是直接增加了國家紙張的負擔。

真正的詩人,是猶如屈原那樣,或者像當代真正的“老幹部”葉嘉瑩先生那樣,用詩詞留下一個節日,一種懷念。而不是像有些老詩人,只會留下一片口水,一地雞毛,一堆垃圾。這樣的東西不批評,本身就是縱容。

2018,11,8,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書法、美術和詩詞都有老幹部體。

老幹部年老了甚至退下來了,閒情逸致,揮毫潑墨,吟詩作賦,讓生活過得充實一點,無可厚非。

他們還努力活得鬧熱一點。

比如從縣到市到省到“中國”層層有詩詞學會,出刊物,搞活動,到某鎮某村去歌頌先進,又如微信群天天刷滿。

這是由物質享受的富足進入精神享受的追求,不是壞事。

但要防止形式主義。

一年到頭,從元旦到春節到清明到端午到中秋到冬至到立春,填空式的寫,大概沒有多大意義。

文學最忌諱無病呻吟,乾隆寫了四萬多首,無一首具有文學價值。

最深刻的文學是人類疼痛的產物,不是空虛無聊沒話找話。



大悔憶智冰


真正的格律詩詞一定要按規則去寫,姑且不論意境等創作水平如何,首先要合格合律,否則就不要說是格律詩詞,就學寫散文詩、新詩。其次,要想寫好格律詩詞,先要學會分清平仄,熟記韻律,掌握對仗等基本知識。然後多讀古典詩詞原著,領會其中意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這個基礎上再嘗試寫自己熟悉的、感受深東西,做到有感而發,避免假大空,遠離老幹體。


南山友87322769


我是老年人,也寫老幹體。誰蔑視嘲諷攻擊老幹體,我就同誰急。中國有兩億多老人。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都有文化。建國後培養的高級知識分子也不少。這些人退休以後,寫作的,攝影的,唱歌跳舞的,無計其數,這是老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寫作者中,有些人水平高些,可以送刊物發表。更多人水平一般般,就圖個練腦,防老年痴呆,自娛自樂。他們不求名不求利,招誰惹誰了?幹嘛諷刺打擊?誰家沒有老人?做子女的難道希望老人成天坐在家裡看電視睡大覺?老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樂呵呵地,健健康康地過日子,是老人的幸福,也是兒女的幸福。現在的老年人,絕大多數都過過苦日子,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百般珍惜。同時對黨和國家抱有感恩之心。他們在自己的“老幹體”中歌頌黨,歌頌祖國,是他們的真情流露,卻被人大量嘲諷,斥之為唱讚歌。告訴一些不懂事的年輕人,正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我們就是要高唱讚歌,弘揚我們國家的正氣!


直心1


無論是作詩,寫字,你都不應該把那些熱愛藝術的老人家的作品稱為老幹部體。他們寫詩寫字,也是對藝術的追求。我對這些最美夕陽紅的老人家的作品,只有拜讀,從來不敢評論。別人寫別人的,你寫你的。寫得不好,你別讀,關你屁事!有的人不會寫詩寫字卻對別人指手劃腳扮專家,你屁都不是!你水平高,咋不見你被當世稱為現代李白,現代王羲之?



鑑水漁翁


老幹部體指的是一些機關單位的老同志,在晚年退休之餘自己進行創作活動的概括,包括諸多方面,單純文學藝術角度來說,老幹部大多是50-60年代從第一線上來,受當時文化政治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思維定式,他們當中有些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一些創作技巧也是源於後期自學,老幹體有如下特點:

1、過於簡單的頌揚,政治化的口號多。

2、多是一些生澀的辭掉堆積,沒有新意,也沒有意境。

3、多用空洞的詞語,口語化如詩,雕鑿的痕跡太濃。

4、為了創作而創作,不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附庸風雅。


許昌市詩詞學會


騰蛟翻大海。

雲鶴戲松山。




洪洲清如許


老幹部體的叫法不準確。雖然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可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不能否認!


元明176


老幹部多是早年參加革命,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文化程度高的不多,但是對黨很忠誠,以聽黨話跟黨走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為人生信條。特別崇拜毛主席詩詞的奇偉瑰麗又有歷史節點的紀念意義,所以仿作比較多。因為太多關注時事意義的記錄,往往對音律上不太考究。後代為政者也多有模仿,遂成一體。殊不知毛主席的詩詞高度高山仰止,模仿是模仿不來的。其實,如果多注意音律,還是可以提高的。


原來江南


怎麼又刷到這樣的問題啊,前幾天剛答過一個。

首先,“老幹部體”與作者年齡無關,但是大多數情況是,寫這種體的人往往以老幹部居多,作品也大多數是歌功頌德,詩中的口號、熟語、政治術語等較多,經常自造語彙。創作不怎麼講究技巧,章法雷同,句子結構欠變化,意象單調,構境單一,或者說沒有什麼意境。但創作的作品卻又不是我們所說的虛情假意,是表達了他們真實情感,這些與老幹部的經歷和思想有關的。但因為創作水平的限制,儘管這些老幹體抒發的是他們的真情實感,但讀來總感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讀多了味同嚼蠟。當然,老幹部中也未必都寫“老幹體”,有許多老詩人、老幹部寫得很不錯的。而年輕人中,卻有不少也是動輒“老幹體”,並以有時代特徵自誇的。

下面就轉一下幾天前答的一個相關的問答吧:

一、在詩詞協會中,大多數是老同志。老同志們在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接受的詩詞等古代文化知識甚少,能背的也多數是主席詩詞,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而年紀大後想要背些詩詞,但記憶力下降,往往背了又忘。所以大多數老同志詩詞儲備量很少,一般背的都沒有小學畢業後背得多,也就是不足百首,因此寫的詩詞也就缺少了詩味。

二、寫詩填詞,要以情動人,要講究含蓄婉約,歷代好作品大多以情勝。而年輕人的思維活躍,感情細膩,處在光怪陸離的紅塵之中,所以可以寫的內容多,要表達的情感也豐富。但年紀大了,往往詩思衰退,大詩人陸游晚年的詩就不如年輕時的作品好。很多老同志退休後,生活的面比較窄,工作幾十年而形成的理性思維要多於感性思維,寫的詩容易寫成口號,成為“老幹體”。認識一些老同志,翻他們年輕時候的詩集,真是才華橫溢,讀來口齒生香,但七十歲以後,鮮有佳處,寫的都是生活瑣事,吃了什麼菜,看了什麼電視,對某件新聞事件有什麼看法,雖然任何題材都可入詩,只有壞詩沒有壞題材,但在詩思衰退時,再去寫這樣的內容,往往會寫成了無生趣的日記體。

三、年輕人有寫得不錯的,當然也會寫“老幹體”,而老年人也可以寫得很好,七八十歲了,詩思敏捷的也有。而詩詞協會中,讓人感覺大部份是“老幹體”,一來協會中年輕人較少,沒有多餘的時間參加這些活動,所以不會很活躍,讓人感覺詩詞協會中大多數是老年人。二是,詩詞協會中,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但凡寫得不錯的,往往就不熱衷於發表,不管是紙媒還是網絡。這些“高手”,也更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往往更虛心,更談泊。反而剛剛學習詩詞寫作,尚未入門的同志,特別是老同志,因為交際圈變小,生活平淡,更願意以詩覓友,也非常想得到認可,所以把作品到處發表,讓人感覺到他們漫天的作品。

四、作為一種愛好,應該支持老年人加入詩詞創作隊伍,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如果自己有水平和能力的,也可以指點他們一二。很多老年人還是很好學的,很認真,也很謙虛,只是他們那個年代教育所限,往往基礎不怎麼好,學習進步也不會很快,但沒必要去嘲笑他們,還是應該多加鼓勵。

五、很多詩詞協會的老同志,以前很多是老領導,他們擔任協會的領導後,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對詩詞事業的發展,對詩詞進入高層的視野,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功不可沒。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呼籲,才有了今天詩詞熱。因為他們之前的努力,才有了許多高校開設了詩詞創作課,才有了更多的詩詞創作教材,然後有了更多專業的群體和高水平的詩人加入,使的課程和教材的質量逐年提高。很多老同志在中小學購買教材贈給學校,贈給語文老師,讓中小學學生也能接觸到一些詩詞創作知識。還有些老同志到中小學上詩詞創作興趣課,不收分文講課費,起到了一定的詩詞創作知識普及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