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開拓中國新興產業的“藍海”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錯綜複雜的環境下,新興產業正日漸成為各國培育全球競爭新優勢的戰略。在這場競爭中,中國民營經濟在過去幾年中緊盯國內外市場變化和需求,力求在新興產業中開拓一片片“藍海”,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並非中國現時的對策,而是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相比,如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法國“未來工業計劃”等,中國一直將國家競爭力的換檔升級聚焦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競爭方面。

兩年前,中國提出未來五年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這一規劃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積極變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7個月,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和企業利潤增長較快。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提供最終消費品和強大製造業產業鏈條的民營企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有數據顯示,中國65%的專利、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總部設在英國的全球知名傳播服務集團WPP發佈的“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排名”顯示,2014年中國國有企業佔100強品牌總價值的71%,而到了2018年,國企僅佔40%,民營科技和零售類品牌價值增長迅速,科技創新型企業已成為中國品牌發展的引擎,有力地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2018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有237家民營企業,比上年增加了11家,佔比為47.40%。其中,信息科技、互聯網+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企業是榜單中的亮點,這種變化體現了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

回顧過去40年,中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發展經歷了“量”的爆發和“質”的飛躍,目前領跑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強勁。民營企業的成功在於經營機制靈活、風險意識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強、市場適應能力強,遇到壓力能激發出內在韌性,遇到動力更能借勢加速發展。比如,位居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首的華為,2017年就投入近900億元研發費用,創造了600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再比如,比亞迪吸引了德國戴姆勒共同設立合資企業,從2012年推出首款概念車到如今的騰勢500電動汽車,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

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製造業與服務業企業所佔比例為二比一。這既說明民營企業在中國製造業產業鏈條中的重要地位,也說明未來服務業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以及綠色發展理念帶來的機遇,將為中國民營企業在“互聯網+零售”、“智慧產業”、“銀髮經濟”等新領域、新業態開拓出一片片“藍海”。

針對民營企業在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中國高層最近頻繁做出表態,不僅強調發展民營經濟是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強調“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行為,在政治取向上存在很大問題,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在此背景下,中國近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包括央行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500億元作為部分資本金,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11家證券公司聯合設立約1000億元總規模的資產管理計劃,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體現著中國人特有的奮鬥精神。在建設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進程中,民營企業家們將一如既往地發揮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在新興產業的“藍海”中創造新奇蹟。(國際銳評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