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學校一定要有“特色”嗎?

面對這個問題,有人會驚訝:“這還用說?”

是呀,這是一個熱衷於談“特色”的時代。幾乎所有學校都在爭創“特色”——你弄“書法教育”,我就搞“剪紙教育”,你做“人人都會拉二胡”,我就來個“學阿拉伯語從娃娃抓起”……

僅僅增加一門選修課,就叫學校教育的“特色”嗎?

當然,也有學校的“特色”不僅僅體現在選修課,而是在“理念”上“模式”上甚至“培養目標”上都有“創新”有“突破”:比如“讓學生擁有詩意的人生”,比如“312課堂模式”,比如“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

於是一種“教育服務”應運而生。某些專家,某些機構,專門到學校幫著“提煉”“梳理”“總結”該校的“特色”,於是很多簡潔整齊的句式,或夾雜著數字或字母的短語滿天飛,比如“教學共生,師生互動”、“6S教育”、“五合教學”……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裡無數“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達學校“特色”的詞語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只是因為怕得罪人,於是很世故地不一一點出罷了。

現在很多學校的所謂“特色”,要麼是憑空杜撰的幾個富有“特色”的標籤——比如,標榜“××教育”,但其內容卻和其他學校一樣,並沒有什麼獨到之處;要麼是多開了一門或幾門國家規定課程之外的選修課;還有就是學校的什麼體育或藝術“傳統項目”,如籃球項目,舞蹈項目,等等。

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特色學校?當然有。所謂“特色”,應該是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文化傳統等方面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風格、個性或獨特性,而決不僅僅是開了某一項選修課或課外社團活動,更不是提出了一個別人沒有說過的概念。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也許我比較觀念比較保守,我一直對義務教育學校大談“特色”以至“特色”氾濫感到疑惑。愚以為,就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義務教育”——的學校而言,至少在教育方針(含培養目標)上很難說有什麼特色。

教育方針由黨和政府制定,比如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國家意志,顯然不允許什麼也不應該允許各學校自作主張在教育方針上還有“特色”。

培養目標也是如此。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全方位打下全面素質基礎。培養在人格、知識、能力、體質等方面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共同目標,難道還有其他富有“特色”的目標嗎?當然,如果是職業高中或大學,在培養專業性人才方面確立自己的特色,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我說的是義務教育。

這樣一說,是不是小學和初中就不可能有特色了呢?當然不是。我只是說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還是慎提“特色”為好。而在我上面所說的“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文化傳統”等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實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個性,或者說“特色”。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實踐,更需要時間。

所謂“需要實踐”,就是說特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很遺憾的,現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說”出來的。好多學校為了“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或為了迎接什麼大型的驗收檢查,趕忙請來專家幫著“提煉”“梳理”,找幾個別緻新穎、言簡意賅的短語,“特色”便誕生了。

所謂“需要時間”,就是說特色是一種長期的堅守,是一種歷史的積澱,是一種瓜熟蒂落,是一種水到渠成,是同行心服口服的認定,是社會眾望所歸的認定。從這個意義上說,開辦三五年的學校,最好免談什麼“特色”——更別說提什麼“三年打造名校”之類的口號了。但現在一些學校的“特色”則不需要時間,學校剛剛落成,便向教育局“申報特色項目”了。當然,也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熱衷於讓各個學校“申報特色”,人為地展現“一校一品”,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此文寫到一半,我參加了成都市教育局組織的一次課程改革現場活動。活動結束前,副局長左華榮在總結中說:“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辦學特色觀。許多學校都說‘要形成辦學特色’。學校的辦學特色,實際上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所擁有的思想和方法。我特別擔心辦學特色的功利化,機械化,和泛化。一個學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應該是一個學校長期發展自然而然得形成的,不斷積累,完善,昇華。是日積月累,是源於實踐的。”

坦率地說,我很少聽到教育官員如此清醒。會後,我抑制不住激動,罕見地上臺握住左副局長的手“大拍”其“馬屁”:“說的太好了!”

他談到反對“功利化的特色”,我理解所謂“功利化特色”,就是為“特色”而“特色”,是假特色。而現在的假“特色”是在太多太多。但教育哪有那麼多“特色”?

我想到上半年一位領導來我校視察,我陪他轉校園。他問我:“李校長,你們學校有什麼特色?”我說:“沒什麼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思。

我解釋說:“我們學校才辦幾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長期實踐積澱的。再說,我現在也沒想那麼多的什麼特色,就想讓我們的老師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教好每一個學生,認認真真帶好每一個班,我呢,認認真真幫助每一個老師成長,就可以了。”這位領導對我的說法深表認同。

說實話,當該領導突然問我“特色”時,那一瞬間,我也想過一些詞語,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實驗”啊,等等。但這些能夠說是我校的“特色”嗎?難道只有武侯實驗中學在搞“平民教育”嗎?難道只有我們學校在搞“新教育實驗”嗎?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好教育應該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麼“特色”呢?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有人曾對我說:“李校長,你的沒有特色,就是特色!”

我知道這話很時髦,而且顯得很“深刻”。但我也不接受。因為我並非為了“特色”而“沒有特色”——如此“沒有特色”還是在刻意追求“特色”。

我的確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我和我年輕的同事們,面對的是好多學校不喜歡的孩子——當地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弟。教育局劃片分配生源,我們不可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孩子排除在校門之外。面對這些孩子,我們沒想那麼多,就樸素地追求“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

我們研究的,不是什麼“特色”,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難題:有的孩子為什麼上課心不在焉?他上課為什麼聽不懂?有的學生為什麼要輟學打工?孩子的家長為什麼不願意到學校來開家長會?怎樣才能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將來能夠做什麼?……

當然,我們學校也有相當部分的天資不錯的孩子,所以我們同時也在思考:怎麼讓這些聰穎的孩子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最大程度地提升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發展乃至極致?

正是為了每一個孩子——是的,毫無疑問是“每一個”,我們大膽地進行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了考核評價改革。

特別幸運的是,我遇到了特別理解和支持我的武侯區教育局和成都市教育局,他們為我校的改革不但大開綠燈,而且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在這裡我說了領導的好話,這是我的心裡話。這是做人起碼的誠實。

還有和“特色”相關的一些說法,我也常常越想越覺得不是味道。比如,學校要“打造品牌”,又比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等等。這些說法,顯然是一種辦企業的思路,是面向市場的思維。品牌是一個商業概念,它以產品質量取勝,並形成自己獨特的信任度、追隨度,因而給產品增加了附加值,企業可以為品牌制定相對較高的價格,獲得較高的利潤。企業打造品牌,產品追求特色,理所當然。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一些大家公認的真正名校(關於名校的產生和意義,我將另文闡述),產生了類似於“品牌”的社會美譽度,這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抹殺。但是,我這裡要批評的依然是那種為“品牌”而“品牌”,把“品牌”作為學校的主要追求的做法。學校是企業嗎?學校需要面向市場嗎?

也許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業學校包括綜合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企業有密切聯繫,而且需要有市場思維,但我想問,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要“品牌”來做什麼?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意義何在?像企業一樣爭搶市場份額嗎?

當然,有人會說:“是呀,學校有品牌了,有影響了,就有競爭力,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源嘛!”且慢,按國家規定,義務教育的小學和初中,不都是由教育局劃片或微機排位分配新生嗎?你為什麼老想著去搶佔什麼“市場”呢?說白了,不就是搶優生以提高“升學率”嗎?不就是收擇校費壯大財源嗎?當然,這些話是不能擺到桌面說的,但大家心照不宣。然而,這心照不宣的意圖,不是“假教育”是什麼?

學校當然要辦好,但這不是“對外”的為了什麼“品牌”什麼“市場”,而是“對內”的為了我們每天面對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學校能夠享受每一個老師的愛,只要孩子能夠喜歡每一堂課,並且真正獲得全面發展,學校沒有“特色”沒有“品牌”沒有“市場”,又有什麼關係?

樸素比“特色”更美麗,良心比“品牌”更珍貴。孩子心靈和他們的未來,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市場”!

這是我們的教育良知所在。

2011年11月23日—29日


李鎮西: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