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

lx2ld9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迫使后周幼主禅位于己,建立宋朝。皇位既然已经加身,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来看,以后继承问题自然就是“子承父业”,无论是以前的唐朝还是后来的明清两朝都是如此。除非是皇帝无子或者国家危难,幼主无法承担大业才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兄终弟及”。

不过宋朝不一样,太祖驾崩以后,继承皇位的却是自己的弟弟高祖赵匡义,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为此还流出了“斧声烛影”的故事,不过既然已经继承了,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想改也改不了,大家也都认了。不过等到了南宋,宋高祖赵构由于身体不太好,没有子嗣,无奈之下只好在皇室宗亲中选择一个继承皇位,这个时候他把皇位又还给了太祖一脉。


宋高宗还位于太祖一脉离高祖继承太祖皇位差不多已经隔了150年,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宋高宗归位于太祖系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靖康之变,徽宗,钦宗皇帝被俘虏,其余皇室也没有得到幸免。宋徽宗31个儿子,除了宋高祖得以南逃,其余的也被悉数抓到了金国,往上的哲宗皇帝没有子嗣,宋宗的子嗣不是早夭就是被抓,所以说到底当时高祖系已经没有多少后人在南宋朝廷了。


宋高宗本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赵旉,高宗对其甚是疼爱,如果这个赵旉没有出现意外,自然会成为太子,不过他遭遇可兵变。建炎三年,高宗手下苗傅和刘宗彦叛变,赵构被软禁,赵旉被扶持为皇帝,当时他只有两岁,叛乱被平以后,被废为魏国公,南宋以前还没有哪一个这样的皇子能登上皇位,所以赵旉自然没有机会再继承皇位,不过他自己三岁的时候“意外身亡”了。

正是这种种情况纠结在一起,宋高宗才逼不得已的宣布“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能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一树梅花一放翁


第一,他唯一的儿子死了,而且因为被金兵吓得阳痿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所以赵构不可能传位给亲生血脉。


第二,北宋灭亡,赵宋皇族男性大多被杀或者被俘虏,幸存下来的跟赵构血缘都不咋滴亲近,所以无论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还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对他而言,都没有区别。

出使金国的青鸟使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来发兵灭宋,传说是太祖要夺回本属于自个一支的皇位。对于这点,赵构仍是心中有愧,由于,他祖上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大家都说宋太宗赵光义是弑兄夺位的——那个“烛光斧影”的传说,大家一直信的。




恰是由于这种因素,赵构才说,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预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所以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终究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


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俄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澹奕


我是漂浮菌,历史领域达人。欢迎关注我看各种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赵构不仅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而且还是一个血脉关系已经很淡的旁系。放着一堆血脉更近的直系不传,选了一个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赵构是个非常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自己利益高于一切的人。

赵构亲生儿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传个其他人了。当时的可选的人很多,赵构选人的原则是挑一个好控制的,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赵构还对自己的命根子留着一丝幻想,想着万一再生一个亲儿子了,还能把养子踢开把位置留着亲儿子,所以就不能选家中势力大的,以免以后尾大不掉。

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死后的名分、位置问题,继任者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死后能不能被称为皇考,这点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经发生过濮议事件,还有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事件都是例证。继任者并非先皇亲生,继任者都想立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后争执起来差点动摇国本,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赵构不可能考虑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为皇位多年来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脉的手里,所以太宗一脉的势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着重要的位置,有的还手握重兵。就算经历了靖康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脉势力依然很大。如果从这些人种选,那么就很难控制,很难老实听他的话。所以赵构就想到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的办法。

赵构一共选了两个养子,赵伯琮和赵伯玖。这两个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脉,而且还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这两人的父亲还都是没有爵位,官职也非常的低,非常利于他控制。

这就是赵构选择继承人的深层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苗刘兵变”中宋高宗还曾经被迫禅位给他,但是赵旉不幸在三岁的时候便夭折了。而赵构又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他便只能在赵宋皇室后裔中选择养子来继承大宋江山。那么,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赵构为何又偏偏要在太祖赵匡义的后裔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呢?

第一、南宋并非没有赵光义后人

首先,赵构的皇太子候选人中并非没有赵光义的后裔。很多人误以为“靖康之变”中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人全都被金军俘虏北上了,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事实。“靖康之变”中被俘虏的赵宋宗室大约有三千多人,其中绝大部分的确都是赵光义的后人,但是最起码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宋英宗赵曙的生父)一支就有很多幸免于难,他们在南宋仍然轮流袭封嗣濮王。

第二、大臣们倾向立太祖后裔为嗣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创宋朝之后终生没有立太子,最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有人认为太祖传弟不传子是因为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杀害了兄长赵匡胤),之后宋朝的皇位便一直在赵光义一支中传承。而赵匡胤的子孙则渐渐零落,甚至与布衣无异。在赵构多年无子的情况下,有大臣曾经劝他在太祖后裔中挑选皇位继承人,比如同枢密院事李回就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立足点很简单——太祖皇帝当年以天下为公,您中兴南宋,同样应该学习太祖。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意思是太祖皇帝的后裔虽然都已经没落,但是他们的品德依然很高尚。当年太祖传位给太宗,是必尧舜禅让更高尚的,而现在,上天给了您一个获得高尚美誉的机会啊!

第三、赵构本人的迷信观念

在大臣的上书中,最令赵构心动的莫过于上虞丞娄寅亮了,娄寅亮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意思是太祖的两个儿子尚且能够享受大宋的“优待”,但是从太祖孙子辈之后的后裔,就基本上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了。太祖有定国之功却遭受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难怪他不保佑我们大宋,以至于金国人敢这么嚣张了。赵构回想自己颠沛流离的前半生,难免会把宋朝亡国的原因与祖先迫害太祖子孙之事联系起来。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于是下诏书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便开始从太祖后裔“伯”字辈中挑选皇位继承人,“伯”字辈乃是太祖的七世孙,算起来是赵构的侄子。经过一系列的选拔之后,赵构最终选择了赵伯琮和赵伯玖二人养在宫中。而赵伯琮以恭顺的性格更被赵构喜爱,他后来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赵昚接受赵构的禅让成为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是为宋孝宗。

赵构在太祖赵匡胤后裔中挑选养子,可能真的是因为怀疑北宋之所以遭受“靖康之变”就是因为太祖的神灵对北宋历任皇帝不满,不再保佑大宋江山了吧!不过事实也证明,赵构选择赵昚为继承人是比较明智的——后世普遍将宋孝宗评为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参考史料:元·脱脱《宋史》、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国史通论


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建炎元年(1127)六月,赵旉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作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襁褓中的他就被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史称“苗刘兵变”或者“苗刘之变”、“明受之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古人称虚岁)的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苗刘兵变后没有进一步的政治和军事措施,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刘武装,支持宋高宗复位,苗刘两人没折腾多久就一败涂地,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虽然赵旉作为叛乱的结果被立为“皇帝”,但一来法理上出于孟太后懿旨,二来他本人还是不懂事的幼儿,再加毕竟是宋高宗亲生的娃不是,所以此事对年幼的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但这孩子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帝王三宫六院,照理说即使儿子夭折还可以再生,但是赵构却罹患了不育症。

不育症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说他有一次正在行房遇到金人袭扰,仓皇之际因为惊吓而得病,这固然有可能,但更多的或许是常年惊恐、奔波所致,也有史书指出是赵构服用所谓壮阳药物所导致,这且不论,总之后来宋高宗赵构再没有子嗣。

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决策。

上面提到哲宗孟皇后逃难到江西的时候,做了一个“异梦”,这个异梦中她梦见了宋太祖,孟皇后将密告高宗,因为这个梦的内容是高宗和伯母之间的秘密,并没有详细记录,所以不能骤然据此认定赵构的决策如野史所说是因为宋太宗夺位,宋太祖转世为报复其子孙所以内疚神明。

高宗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

太祖皇帝以神武定天下,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更是凋零离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当作他的正式态度。

当然,官样文章总是正面的,回应当时的舆情甚至民间传言的意思也不能一口咬死说没有,但关键是,这样做对安抚人心,进一步加强南宋的合法性有利,这才是赵构优先考虑的。

另一方面,当然赵构也有私心。

他在上面的说法中提到效法仁宗传位英宗,我们就来说说与之有关的“濮议”,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后的第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

(宋英宗赵曙,他追尊父亲,引发了外藩迎立的皇帝如何对待亲生父亲的问题,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也是这一类型的问题)

濮安懿王赵允让是宋太宗赵炅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是宋仁宗的堂兄,所以他儿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继位后引发了上述一系列政治事件。

如果选择宋太祖后裔入继大统,因为血缘和伦序关系疏远,这个继承人必须要以宋高宗养子的身份继位,宋高宗在宗法和政治上的地位不会有丝毫被撼动的可能。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而这个原来普通的宗室成员一步登天得到大富贵,内心的感激报恩心理也是非常强烈的。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写道:

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

这固然因为孝宗本人品德较好,和上述原因也是分不开的。

赵构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以及具体选择了未来的宋孝宗这件事史家通常都给予了较高的赞誉,还举《宋史》为例:

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公天下说得有点太拔高,但整个评价还是公允的。


谈古论金


这应该算是天道有轮回吧,大宋的江山本来就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可是因为赵匡胤在和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喝了一次酒,在那个深夜,他就死去了。这也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的斧声烛影事件。

这件事之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登基当皇帝了,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他也是涉嫌杀害赵匡胤的最大嫌疑人之一。

在赵光义到当了皇帝之后,为了不至于大权旁落,他就把对皇位有威胁的人,比如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给逼死了,他的弟弟赵光美,最后也是死因不明。总之,符合皇位接班人的人选,一个一个全部死去了。

当然这些死去的人都是外人,赵光义的儿子还在,他是希望把皇位传给儿子的。

赵光义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也就是说本来是人家赵匡胤那一支血脉当皇帝的,现在跑到他这一支血脉上来了。

赵光义的后代中当皇帝也是顺风顺水的,直到到了宋徽宗赵佶统治的时期,由于他任用小人奸臣,致使国家打了败仗。在快要亡国的时候,他把帝位传给了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

宋钦宗继位,女真族南下,结果是北宋的军队连连吃败仗,北宋的皇帝宋钦宗,宋徽宗被俘虏了,这也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金军不仅仅是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帝王,而是把除了赵构之外的,全部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的皇室成员给俘虏走了,这些人都被金军给押送到了女真族所在的东北一代。

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子孙唯一逃跑的人就是赵构,赵构也就是南宋的建立者,他就是历史上的逃跑皇帝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国家还是涌现出一大批能打善战的将领的,比如说吴阶,韩世忠,岳飞,刘琦,张俊等人,正是这些人的积极抵抗,为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

宋高宗赵构因为逃跑的时候比较多,在逃跑的路上,他因为过度的受了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他的小儿子被吓死之后,他就后继无人了。

也可以说是整个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皇室血脉都没有了,俘虏的俘虏,死的死,老的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决定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选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大宋的皇位。

当时,他是通过海选,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中,选了两个小孩,经过几年的考核,最终一个人胜出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宋孝宗。

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皇位又有宋太宗赵光义那一支,跑到了宋太祖赵匡胤这一支血脉上了。

也就是说,北朝除了第一位皇帝赵匡胤外,其它全部都是宋太宗后代。南宋除了第一个皇帝赵构外,全部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

这难道不是天道有轮回吗?


史学达人


其实,宋高宗赵构并不在乎把皇位是传给太宗一脉,还是传给太祖一脉。关键是,继位的人不是皇族大宗即可。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之所以要选择继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生不出孩子了。只能选择在宗室中挑选自己的继承人。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说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


关于宋太宗的后裔,多啰嗦几句。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都有后代。从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也就是六代人。试想一下,八个儿子再经过六代人的繁衍,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而且北宋的帝系,中间还改过宗。由于宋仁宗无后,继承皇位宋英宗不是他亲儿子,而是仁宗的四叔,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的孙子。(宋真宗这一脉,因为仁宗无后,绝嗣了)

也就是说,靖康之变被劫虏的北宋皇室,其实主要都是宋英宗的后裔,或者说,都是赵元份的后裔。

英宗的生父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英宗只是其中一个,其它的兄弟还有一大堆儿子。这些人不见得都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他们逃过了一劫。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同辈,封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㒟的势力最大。宋高宗能继位,其实还是仰仗了他与孟太后(宋哲宗的皇后)的支持,有了法理依据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在江南的太宗一脉的宗室,都是有钱有势的爷,赵构怎么还怎么敢在他们之间选择继承人呢?就算选了,太宗一脉的继承人也不会记得赵构的好。

历史上已经有一次改宗(仁宗→英宗)的经历了,再来一次又何妨?谁会认为这是赵构的恩德?



但是选太祖后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太祖的后裔,很多人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

PS:太祖后裔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地位也是相当崇高(北宋宗室,只有濮王、安定郡王允许世袭)。当时的安定郡王是赵令畤,他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只不过,赵构也没有选择这一支。理由跟不选太宗一脉的理由一样,也是势力太大,不好驾驭。

最后,赵构没有选实力庞大的太宗后裔,也没有选择势力同样很大,太祖后裔中的安定郡王一脉。而是选择了太祖后裔中,两个没有爵位且只是小官的儿子。


宋孝宗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他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财主。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了。

最后总结一下,赵构选择继子的时候,既没有选亲属关系最近的太宗濮王系,也没有选择地位较高的太祖燕王系,而是选择了相对旁支的太祖秦王系中的一个小宗后裔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养子。可见,赵构真正的用意根本不是什么太祖托梦、什么良心发现,只是选择势力最小的同姓小宗,好便于操控。

————————分割线————————

其实赵构选择宋孝宗,还有两个目的。

其一、

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掌握了兵权。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宗濮王系、太祖安定郡王系,家族庞大,在宗室事务与朝廷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赵构既要依靠他们维持统治,也要防着他们造反。

赵构选择宋孝宗为继承人时,也只有25岁。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生儿子问题不大。如果找大宗,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当继子,日后如果真的生出儿子了,唯恐请神容易送神难。搞不好,兵变也有可能。

其二、

赵构认为就算自己真的无法生育了,宋孝宗继位后也不会跟自己玩政治清算。历史上,宋英宗继位时就搞闹过“濮议”的政治闹剧。也就是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才合适?

后来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小宗出身的嘉靖继位,硬是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了,而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赵构认为宋孝宗的孝心是真诚的。而且宋孝宗的亲爹,地位确实很低。宋孝宗横不能把他亲爹,一个从八品的文官也追封成皇帝吧?


Mer86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的回答是:宋高宗没儿子,等到该立皇储的时候,大臣们劝他去立太祖一支的子孙,以便得到太祖在天之灵的庇佑。

但严格来说,宋高宗是生过儿子的,可惜死了。

(宋代《婴戏图》)

高宗生的这个儿子,史称“元懿太子”,母亲姓潘,封为“贤妃”。南宋立国不久,一个姓苗的武将和一个姓刘的武将联手闹兵变,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只好把大位传给刚满三岁的元懿太子,并让祖母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自己退位当太上皇,搬到一座破庙里避难。

没多久,韩世忠等大将听闻兵变,率兵勤王,平定了兵变,宋高宗得以重回宝座,那位刚刚即位的小皇帝仅仅当了二十六天,就被废掉,随后很快夭折。

这时候,传说高宗在扬州行宫与宫女啪啪啪时听到金兵兵临城下,吓得失去了生育功能,再也生不出继承人来了。为了赵家江山传承有序,一些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高宗从近支子孙中选一个皇储。

(宋朝的宫女)

北宋灭亡时,大多数皇族子弟都被金兵捆送到金国当奴隶,侥幸没被俘虏的主要是北宋开国时老大赵匡胤和老三赵廷美的后代,当然也有宋太宗的一大批远房子孙。这些人加起来,在南宋立国时已有四千多人。

四千多个赵家后人,理论上人人都有继承江山的资格,到底选谁当皇储呢?

首先,必须从宋高宗的儿子辈中去选,假如选一个宋高宗的远房叔叔或者远房二大爷当太子,那就乱了辈分。

其次,选中的继承人必须在血缘关系上尽可能贴近宋高宗,例如远房侄子就不如从侄,从侄就不如堂侄。

再其次,这个继承人还要有人品有才华有能力有相貌,否则选一个白痴当皇帝,肯定会毁掉赵家江山。

最后,如前所述,大臣建议从太祖子孙中选拔,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当初宋太宗篡权夺位,既害死宋太祖,又迫害宋太祖的子孙后代,对不起人家,故此才遭到报应(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备选人员,那就剩下宋孝宗了。

宋孝宗与宋太祖的关系是这样的:

宋太祖生赵德芳,赵德芳生赵惟宪,赵惟宪生赵从郁,赵从郁生赵世将,赵世将生赵令侩,赵令侩生赵子侢,赵子侢生赵伯琮,赵伯琮被宋高宗选入宫中做养子,更名为赵昚,是为宋孝宗。

孝宗即位时,亲爹赵子侢已经去世,孝宗哭丧,只能喊他“皇伯”。

(喏,这哥们儿就是宋孝宗)


开周说宋


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嘛,靖康之乱,北宋宗室的皇子、皇女们被捉得七七八八,剩下的本来就没几个,高宗自己当皇帝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等于白捡,自然容易想得通。

当然,话说回来,白捡的皇帝,那也已经是皇帝,宋高宗赵构还是很舍不得权力的,据说,岳飞就是因为想迎回徽、钦二宗,这才被他手下的秦桧给弄死了,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赵构肯定还是更愿意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但问题在于,赵构他没儿子

一、没儿子就只有收养呗

原本,张贵妃生了个儿子,被封为元懿太子,结果 这小孩儿福薄,早夭了。

张贵妃自然伤心万分,又担心自己再也生不出儿子,就跟赵构哭诉,想要收养个儿子。

赵构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这一提议,接了宗室子弟赵伯琮进宫,由张贵妃抚养。

赵伯琮是太祖第七代孙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进宫之后,他改名赵瑗,意味着他已经算是皇位继承人的预备人选了。

这种"皇帝没儿子,就从宗室子弟里收养"的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宋仁宗也是没有儿子(生是生了3个,都夭折了),在年纪渐长之后,曹皇后也收养了宗室子弟,也就是之后即位的宋英宗。

但问题在于,英宗毕竟还是太宗一脉,赵构为啥却要收养太祖一脉的后人?

这其实跟一个女人有关。

二、孟太后的梦

靖康之乱的时候,宋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但赵构是漏网之鱼,那么后宫里有没有漏网之鱼呢?

有的,那就是昭慈圣献皇后孟氏,也就是宋哲宋的皇后,因为政治斗争,孟氏曾两度被废。 宋徽宗带着后宫跑路的时候,孟氏正处于第二次被废期间,所以就给落下了。

这一落,结果反而捞着个好结局,康王赵构即位后,大臣们建议将孟氏迎回宫,尊为太后。 孟太后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得知元懿太子夭折后,她跟高宗说了件事,是关于她的一个梦。

很快,赵构召群臣商议,决定收养太祖一脉的后代为养子。

主要理由无非是:太祖才是打天下、创基业的,他的子孙却没有享受到,怪可怜的,朕仁心善意,想拉拔他们一把。

得到群臣一致响应,这事儿就定了!不过,事情真的这么顺利吗?收养故事还有下文。

三、收养俩干吗?

张贵妃收养儿子之后,赵构的另一位贵妃,吴氏坐不住了。

吴娘娘想:凭啥你能收养?我就不能也养一个?

之前吴贵妃没生儿子,当然没底气,现在大家都回到一个水平线上,她毫无心理负担,直接跟皇帝老公提要求:凡事讲究公平,她有,我也要有!

好家伙!吴贵妃大概挺凶悍的,赵构还真的准了她的要求,吴氏也收养了另一位宗室子弟赵伯玖,跟赵伯琮一样,也是太祖的七世孙,不过当然他们的父亲不同,只能算是族兄弟。

赵伯玖改名赵璩,也进了宫。不过,他的运气比较好,俩小孩儿进宫的时候,都是6、7岁的样子,10年过去了,眼见着长大成人、快要摘果子的时候,赵瑗的养母张贵妃病死了。

靠山没了,这咋办啊?高宗赵构给出解决方案,反正都是收养,一事不劳二主,都给吴贵妃养呗!

不仅如此,第二年,他还将吴贵妃立为皇后。两个女人争了十来年,一直没能分出胜负,这回病死一个,得,难题解决了!

四、手心手背,立谁?

两个养子,身份地位差不多,最后立谁? 赵构还是挺苦恼的,凭心而论,赵瑗先进宫,而且为人老实本份,赵构挺喜欢的。

但赵璩的养母是皇后,虽说最后也收养了赵瑗,但凡事讲究个先来后到,赵璩跟吴后的感情肯定更好。赵构从疼媳妇的角度出发,似乎应该立赵璩才对。

据说,为了确定人选,赵构还出了道考题试探两位养子的人品,这道考题就是女人。

赵构给二人分别送去十位年轻宫女,一年之后检查,发现赵璩那边的宫女全都破处了,赵瑗这边却是完璧归赵。坐怀不乱啊!这种好苗子,皇位就是你的了!

不管怎么说吧,二子当中,任择其一,皇位终究是再度回到宋太祖的子孙屁股底下。

我猜测,更实际的原因,可能是北宋遭遇国难,动荡不安,皇室人才调零,需要这种方式来凝聚人心。 反正是个烫屁股的位置,爱谁谁吧!


有书博物馆


这是一个很传奇的故事,宋高宗一生备受争议,但在立储大事上,毫无疑问,要给他点赞。这是一种自我赎罪,冥冥之中天注定,在百余年之后,是通过赵构,这位南宋开国之君让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脉。



宋高宗赵构在即位南宋开国皇帝之前的日子过的既狼狈又凄惨。他是徽宗皇帝第九子,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长兄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此时还是以质子身份前往金营路上的赵构路过泽州时被老将宗泽拦下,遂改变主意即时返回,同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但应天府也非久留之地,不久赵构再一次南奔建康,金兵紧追不舍,赵构被逼到一度入海避险,一路的颠沛流离让身心本来就不大健康的赵构饱受打击,野史记载这一段到处逃难的生活是导致高宗生理出现问题最后生不了孩子的主要原因。

赵构在二十岁之前还是当他的康王的时候生理是正常的,他一生共生五女一子,不过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都被金兵掳掠到北方,其中三个女儿在途中夭折,另外两个女儿到了北方后都进了浣衣院供金人蹂躏。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出生在1127年,因“刘苗兵变”受惊过度,于1130年病死,赵构就此绝后。



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总算结束了颠沛流离到处逃难的生活定都临安(今杭州),此时的赵构正值壮年,为了立储大事,他可谓夜夜耕耘,陪侍的宫人不计其数但始终不能生出一子半女,再加上从海上回来后噩梦连连,在梦里经常梦到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赵德昭前来索命,云赵构的高祖赵匡义得位不正,太祖是被太宗害死的……

绍兴二年(1132年)赵伯琮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这是很反常的事情,因为这一年高宗才25岁正值壮年,如此着急着寻找储君人选,我想应该是他对自己的那一方面的能力已经完全绝望了。不过,一起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的可不止赵伯琮一人,同为太祖之后的赵伯玖也与赵伯琮一起差不多时间被收养宫中。



绍兴三十年(1162年),56岁的高宗赵构彻底死心,诏立皇太子赵昚(即赵伯琮)继位,是为孝宗。孝宗为宋太祖七世孙,赵德昭之后。宋高宗一生糊涂唯在立储大事上雄断有度,赵昚也确实可承大统,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赵昚庙号“孝宗”,天下皇帝能称“孝宗”的不多,但赵昚却是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一位,南宋历史上最最遵守“孝道”的一位皇帝,高宗退位安享太上皇生活之后,孝宗问安不绰,对太上皇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名士何俌的一段话当能概括全部:我朝自建隆至绍兴,相去才二百年,太祖、太宗以兄弟相禅,高宗、孝宗以父子相传,载之琬琰,蔚为首称。……以父子之亲行揖逊之礼,是高、孝之美,又将有光于尧舜、文武矣,顾不伟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