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迤車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迤(yí)車鎮位於會澤縣北部,東鄰馬路鄉,南接樂業鎮,西鄰紙廠鄉和昭通市巧家縣,北與昭通市魯甸縣和貴州省隔江相望,處於兩省(雲南、貴州)四縣(會澤、巧家、魯甸、威寧)的交界處,距會澤縣城54公里,距昭通市76公里,有會澤“北大門”之稱。迤車鎮系牛欄江干河流地帶,境內立體氣候明顯。迤車鎮先後獲得獲得國家重點小城鎮(2014年) 、雲南省農業型特色小城鎮 、曲靖市級文明先進鎮等榮譽稱號。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迤車一名為彝語,“迤”為水,“扯”為谷,意思是種穀的好地方。迤車開發墾植甚早,自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置堂琅縣隸犍為郡。這一地域的建置和縣名雖有所改變,但迤車始終屬於古堂琅縣即今會澤縣管轄。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縣屬犍為縣郡。東漢復為堂琅縣,屬犍為郡國都尉。三國蜀漢堂琅縣改隸朱提郡。南北朝仍屬朱提郡。 隋屬恭州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唐興縣隸恭州。唐鹹通年間,地方割據政權南詔國置東川郡。段思平建大理國,置東川大都督府。宋,烏蠻強盛,自號悶畔部。 元初置悶畔萬戶府,後改為悶畔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立東川路,屬雲南中書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東川土府。十七年升為東川軍民府,改隸四川川南道。清初以前,迤車鎮稱為以扯營,為東川土府和東川軍民府六營轄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屬東川府,雍正四年(1726年),隨東川府改隸雲南。雍正六年(1728年),鄂爾泰平定烏蒙法戛夥目祿天佑之亂,在牛欄江東川廢六營長、九夥目而置四鄉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廢止不用, 迤車鎮主要轄地設輸誠裡。 民國二年(1913年),會澤地區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迤車鎮屬雲南滇中道。 民國八年(1919年),東川縣復故名會澤縣。 1958年10月,成立東川市,撤會澤縣劃為會澤、迤車、者海、待補四個聯社隸屬東川市。 1965年,恢復會澤縣,迤車鎮隸屬會澤縣。 1970年,迤車鎮改為迤車公社。 1984年,迤車公社改為區。 1987年,改為迤車鎮,屬會澤縣。 2006年3月16日,雲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梨園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迤車鎮,迤車鎮政府駐地不變。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迤車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該行政村隸屬會澤縣迤車鎮,地處迤車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40公里,距縣城78公里。東鄰阿都村,南鄰大橋鄉 ,西鄰巧家縣,北鄰花房村。轄三臺、董家箐等25個村民小組。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彝語“色米著”(小米著)

色米為核桃,著為多

即核桃多的地方

西北方清代一官員辦銅廠稱天官廠

東北方過去楊姓曾建築營房哨垛

故名楊家老營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村子座落山坡第三級土臺上

故名三臺坡

狹長的山樑形如馬頸

故名馬脖子

西南方清代曾駐紮過兵營

故名中營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村邊一條放牲口的大路

故名大路邊

新房子原是草房

後建了三間瓦房而得名新房子

南面曾開過一油榨房

故名榨房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村沿土山包周圍而居

故名包包上

東南方村後有浦家的墳地

故名浦家老墳塘

還有一大堵大石巖

故名大石巖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小米村這裡有著依山而造的梯田,一層層從山腳盤繞到山頂,秋季的梯田,色彩分層如詩如畫,恍如仙境!它雖然沒有其它地方梯田那麼氣勢磅礴,卻有著別的梯田沒有的鮮豔色彩視覺衝擊!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來到迤車小米梯田,這稻穀的清香,醉人的金黃,迷人的景象,這四季的輪迴,春華秋實,一眼連片的金黃,真會撩起你的無限遐想,讓你興奮,叫你對大自然生出無限敬畏,你會由衷地為我們的農民朋友,默默送去一份豐收的祝福,一份美好的祈願。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於一年四季變幻著炫示著迥然相異的色彩與風景。梯田之魅力,更在於它並非自然奇觀,而是農耕文明積澱千年的人文極品。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在會澤貧困山區,田地最為寶貴。聰明勤勞的農人先祖,用鋤頭鐮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與荊棘,挖去亂石揀盡雜礫,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經年累月日復一日,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寬或窄的梯田,一長條一小塊,不規則地依山勢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稱為“巴掌田”,即便春種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穀,也不會輕易放棄。歷經千百年實踐,先人積累了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無論何樣貧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跡所至之處,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樹木、竹林調節氣候,保持四季的氣溫與溼度,建立起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環境,具有固化山體植被、保護水土流失之功。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梯田之美,美在其依山勢而築,因地制宜,順其自然。改變而不是改造、耕作而不是損毀。決不削足適履而是錦上添花。梯田之美,美在其多樣化。田地不規則、不求一律但求個性。大田小田,陽光雨水機會均等。高田低田,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梯田之美,美在其山水與耕地的完美交融。流水不腐,活水是梯田的靈魂。梯田之美,美在農人超常的耐力和智慧。祖祖輩輩子子孫孫代代接續,百年千年的修築與修改,方在人類創業史上留下此等奇蹟。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高空下的會澤北大門迤車鎮小米村


拍攝:孫林邦、沈波

文字綜合來源:卞伯澤、會澤縣地名志(劉壽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