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全球趕場,“人間”漸行漸遠 “舌尖體”失靈了嗎?

天氣漸寒,夜晚在家裡舒服地窩著,這時如果播出一檔美食紀錄片,煙火之間人們食指大動,味蕾的花園活色生香,可算是寒夜裡莫大的慰藉,《風味人間》的播出檔期就選得這麼巧妙。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到2018年的《風味人間》,從央視到騰訊,陳曉卿可謂“吃”心不改。但對觀眾來說,經歷了《舌尖上的中國》三季的起伏,再加上6年間,美食類紀錄片、綜藝節目以及短視頻的養熟,如今的觀眾們難免揣起一副挑剔又不饜足的胃口。時過境遷,重現當年《舌尖上的中國》首播引發的炸裂確實苛求了,但《風味人間》能不能做到舔屏又暖胃暖心呢?

《風味人間》由7集正片和1集花絮組成,目前播出3集,上線12小時播放量超1.4億、豆瓣評分9.3,漂亮的數字彰顯著陳曉卿團隊金字招牌的影響力,也宣洩著吃貨們的情結。汽車、超市、日用品等品牌的贊助顯示著這個IP的商業價值。首播週期橫跨“雙11”+“雙12”兩番網絡購物狂歡,為美食紀錄片再次榮膺“帶貨王”做足準備。毋庸置疑,這樣的《風味人間》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同樣作為陳曉卿操刀的作品,《風味人間》也天生就脫不開與《舌尖上的中國》的聯繫,無法逃避珠玉在前帶來的挑戰,哪怕對這兩者的比較,只是出於觀眾的一種下意識。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陳曉卿團隊深諳美食紀錄片的視聽語言法則,在《風味人間》中運用得更加純熟。從航拍鏡頭的壯闊到顯微攝影的較真,恨不得片中每一口美食都讓你用眼睛吃得入味,吃得明白;紀實畫面一如既往地行雲流水;造型鏡頭美輪美奐,高速攝影張弛有度,適時適度地撩撥著觀眾的神經和味蕾。只是欣賞美味之餘,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從《風味人間》的自我定位來看,是要“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這個表述看起來是無懈可擊的,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區別似乎就在於一個“全球視角”。為了實現這個視角,攝製團隊跨越6大洲20多個地區,收錄世界各地美食,國外美食大概佔到了全片30%的篇幅。這種視野的拓展自然是“那敢情好”,有幕後信息透露導演在拍攝過程中為了捕捉時令美食全球趕場,確實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它的作用到底是真的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還是隻實現了一個混搭拼接效果?恐怕還是後者佔了上風。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餚變萬千》《香料歧路》《江湖夜雨》《萬家燈火》《風味之旅》,從分集名稱來看,《風味人間》比《舌尖上的中國》分集名《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這樣的表達更加抽象,也更加具有包容性。《風味人間》的視野也確實開闊,可以從中國西北的洋芋攪團直接跳到法國的奶酪土豆泥,讓徽派建築小青瓦下晾曬的火腿和西班牙的伊比利亞火腿平分秋色,還讓我們知道了原來荷蘭人也是養大閘蟹的……只是同一食材不同地域的不同料理方法中,並沒有感受到中國美食的獨特性,片子當中打造了一個全球範圍內巨大的美食拼盤,美則美矣,但少了一些意思和意義。沒有意思的貫穿,這種拼接也就顯得生硬和凌亂。而更大的遺憾還在於故事性的缺失,只見美食不見人的故事,意義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稀薄也導致人和美食都難以入心。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我們就看到了陳曉卿的態度,“最好吃的是人”。這是他美食紀錄片中的人文情懷,因為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未必是珍饈美饌,但必是深入人心的,味覺的另一端往往勾連著情結。所以他的美食紀錄片都要從人開始講起,《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也正是得益於此,以至於後來有網友評價某些食物在當地其實非常普通,算不得什麼人間美味,但因為人的故事,讓簡單的食物成為情感的寄託,從而不凡。但這次在《風味人間》當中,地理維度擴大了,出場的人物增加了,碎片化的敘事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網絡觀眾的收看習慣,然而最重要的人物故事被壓縮到幾乎沒有故事了,敘述文也就變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模式的說明文。美食的原理大概一講就匆匆轉場,為什麼選擇這組人物?這種食物對這一家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在這個地區意味著什麼?他們之間有沒有互相影響的交互關係?全都留給了憑空想象。

所以每種食物雖然都配備了標誌性的展示畫面:人們在美食前笑著,一句話點出美食的特點,即使這種笑容發自內心,故事和情感的缺失也阻隔了情緒的傳達,他們為何笑得燦爛,則是無從感受的。片中關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飲食風貌,也不乏提綱挈領的論述,只是缺少真實的故事作為論據,再美的畫面,再動聽的解說詞,也還是顯得單薄了。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美食紀錄片產業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帶動下呈現出勃發的生命力,6年來的發展也呈現出形態的多樣化,走“舌尖體”是否還行得通?綜藝化是否是美食紀錄片的捷徑?或許是見仁見智,各行其道。但對於還有5集等待播出的《風味人間》,我仍然期待後續會有好的故事出現,走心地、名副其實地告訴我們:因為美味,所以人間值得。

文| 馮禾子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5版

“风味”全球赶场,“人间”渐行渐远 “舌尖体”失灵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