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舉“替天行道”旗幟,自以為得民心其實不倫不類,這解釋到位


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大旗不倫不類

今天咱們來聊聊水滸傳,和大家闡釋下水滸傳底層的倫理邏輯。

談水滸傳的倫理,就先從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開始說起。梁山的這面杏黃大旗,初看作為梁山上108位好漢們的旗幟和對外喊的口號,非常的合適他們行俠仗義以及為民除害的做派。

實際上,梁山把“替天行道”作為旗幟,卻是不倫不類。

宋江舉“替天行道”旗幟,自以為得民心其實不倫不類,這解釋到位

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中國,人們對於“天”,有一種特殊理解。也就是君主或者皇帝是由天上指派下來管理眾生的,這也是君主、皇帝合法性的來源。

因此,古代裡的皇帝也叫“天子”。另外,你經常可以看到權力超過皇上的大臣不敢輕易自己稱帝,就是忌憚皇帝的合法性。只要大臣貿然稱帝,其他人就肯定會群起而攻之,被皇帝的合法性淹沒。

宋江舉“替天行道”旗幟,自以為得民心其實不倫不類,這解釋到位

所以,“替天行道”本來是指皇帝作為天的兒子需要做和遵守一些事情,這甚至可以說是皇帝的專用詞。現在梁山打出這個旗號,除非是宋江有推翻宋朝爭天下意思,否則不合適。

“替天行道”或是梁山從未落實的空頭原則

那如果梁山真的要學著宋朝皇帝去做一些替天行道的事情,那應該做些什麼呢?

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皇帝能收稅取決於農民能耕田勞作,所以農民階層是社會的基礎。古代的知識傳播成本比較高,所以能讀得起書的士人階層則主導著社會的輿論。

作為天子的皇帝,則需要協調好這兩撥人。對於農民們,要適時的調整賦稅和徭役,不然農民就會造反;對於士人,要選賢任能,輔佐皇帝自己治理天下。

最著名的例子,也就是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期間,延續了開國對民眾輕徭薄賦的國策,把原來田租由三十稅一改為十五稅一,徭役由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所以這兩朝民眾特別有餘錢餘糧,就連穿錢的掛線都穿爛了。

再回到水滸傳,掛著“替天行道”大旗的宋江一夥人,乾的勾當卻跟賊匪沒太大區別。

宋江舉“替天行道”旗幟,自以為得民心其實不倫不類,這解釋到位

在對待農民群眾上,梁山攻打曾頭市、祝家莊,目的就是去搶人家的糧食,所以周圍的幾個村鎮也都做好了反抗的準備。而且,作為梁山首領的宋江,只知道去劫財搶糧食,完全不知道找人來耕田勞作。

在對待士人階層上,起義多年的梁山,雖然有過不少勝仗,但是,除了山上原來的讀書人,就沒有真正的主動接近士人階層。

因此,基於上述兩點,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要麼是略顯不倫不類的口號,要麼是梁山好漢們從未認真落實、執行過的空頭原則。

從每一個梁山好漢的具體故事來細細品味水滸傳,肯定能夠品出梁山好漢身上的血氣方剛和一身英雄膽。但是,這個“替天行道”大旗的樹立,也不知道是原著作者施耐庵的失誤還是有意為之。不知,對此你有何高見呢。

(在這裡,推薦另外的一篇關於水滸傳底層邏輯闡述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