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精神扶貧”攻堅戰丨宣講家網評論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在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中國,尤其在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致富觀、人生觀、法治觀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大好形勢。這提醒我們,當下正在進行著的精準扶貧工作還必須堅決打響精神扶貧攻堅戰。

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丨宣讲家网评论

一、精神扶貧必須矯正貧困地區群眾中扭曲的致富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脫貧致富的美好願望值得鼓勵,但致富的思路要擺正,不能動歪腦筋走上邪路乃至不歸路。舉例來說,一些貧困地區原始自然生態環境維護得比較好,於是加大開放力度、以旅遊開發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藉助大眾旅遊時代到來的東風,很多困難群眾搭上旅遊開發的快車,從傳統農業生產轉向依靠旅遊服務業創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扭轉了低收入局面。但由此引發的旅遊亂象也值得反思。部分群眾提供旅遊服務的市場行為缺乏政府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創富的積極性被赤裸裸的金錢慾望綁架,破壞生態、拉客搶客、欺客宰客等行為屢禁不止,惡性競爭不時出現,破壞了正常旅遊秩序及旅遊目的地的良好聲譽。更有甚者,為了牟取一點不當利益,實施聚眾賭博、網絡電信詐騙、製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不少犯罪行為具有群體性、團伙性特徵,家庭親友、鄰里村鎮形成環環相扣的犯罪網絡。這些犯罪活動不但極大汙濁了本地的道德風氣,還蔓延至其他地區,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和諧穩定。對於此類非法獲利行為,當地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儘早發現苗頭並徹底根除,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監管處罰力度,打造風清氣正的創業創富氛圍,給守法百姓吃上一顆依法致富的定心丸。

黨中央打響扶貧攻堅的偉大戰役,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推出的重要舉措。我們一方面要為貧困地區發展輸血造血,為其打造健康有力的“軀體”;另一方面更要促進其精神狀態、道德境界、法律意識的提升,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貧困地區路子活了,面貌新了,困難群眾腰包鼓了、腰板直了,這些都令人歡欣鼓舞;但各級政府千萬不能忘記在引領致富路、傳授致富經的同時,一定要大力培植困難群眾正確的致富觀。人間正道是滄桑,創富不是投機坑騙,不能起貪念、走小道,創富之路哪怕曲折艱辛也必須通向光明正義,經得起良知、法律、歷史的考驗。尤其是內陸農村地區,應擔當起中華民族優秀鄉土精神傳承發揚的重任,困難群眾不能做金錢的暴發戶和道德的掉隊者,厚重質樸的鄉土文化根基不能被膨脹的物質慾望連根拔起。正所謂青山綠水不能丟,淳樸民風不能丟,文化鄉愁不能丟。

二、精神扶貧要矯正貧困地區群眾不健康的人生觀

一些困難地區群眾人生觀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神動能的缺失。一部分群眾精神空虛、後勁不足乃至產生抑鬱情緒,尤其體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無業者、失能者、孤寡老人等群體身上。這部分人群因為自我諸種遭遇而對於人生意義缺乏正確認識,內心缺乏積極樂觀向上的正能量。二是精神信仰的泛濫。一些貧困地區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尚未徹底清除,駁雜的宗教迷信思想、西方思潮又日益滲透,很多群眾缺乏科學思維的指導,對於魚龍混雜的社會思潮缺乏理性判斷,盲信盲從,肆意散播,導致個人思想混亂,嚴重影響家庭和諧及社會穩定。

“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破’和‘立’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①從黨和政府層面講,矯正貧困地區群眾不健康的人生觀,必須有破有立,立就是正面教育和宣傳,教育宣傳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旨在讓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深入人民,提振人民群眾的精氣神,激起他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憧憬。破就是要堅決批判和果斷摒棄,批判和摒棄價值虛無主義立場、封建迷信思想、西方錯誤思潮等,以達到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目的。

三、精神扶貧要注重抓手、放眼長遠

首先,要突出教育先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扶貧需先扶智。上述問題的出現,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民眾受教育程度低、科學文化知識儲備不足。要加強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投入,牢牢把握住未成年人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期。改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的現狀,關鍵在於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財政轉移力度,保障困難地區教師權益;要施行困難地區教師扶持計劃,用政策和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廣大教師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過硬的專業知識,發揮教育去偽存真、激濁揚清、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

其次,要加強文化培育。如果說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養成的源泉,那麼社會教育就是成年人提升素質的重要依託。社會教育應以文化濡染和道德薰陶為主,樹立困難地區群眾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民間文化人才的培養,普及和創新基層文化館(站)、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推動貧困地區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以文化扶貧潤民心、解民惑、強民志。要加強黨對貧困地區文化工作的領導,“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②基層黨員幹部必須努力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悟者、傳授者、踐行者,要以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解答廣大群眾的精神疑難,扮演文化扶貧帶頭人的重要角色。貧困地區的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必須與本地人民的文化需求緊密結合,以求高效化、長效化發展。文化產品創作要破除積弊,大膽創新,在內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內容要以著力書寫正能量,弘揚中國夢,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為核心,形式上要不斷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藝術載體和表達策略,力求因地制宜、喜聞樂見,既努力適應又積極引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味。

再次,要強化法律約束。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知識的傳授,引導貧困地區群眾懂法、守法,使其心中有準繩、知敬畏。依法治國無死角,尤其是廣大農村,在規範基層社會組織成員的行為規範方面,傳統鄉規民約的約束作用日益衰弱,而健全的法律法規尚未得到有效施行,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底線意識模糊,無形中滋生違法犯罪風險。要加強困難地區法律知識宣傳與教育、法律援助力度,增強法治公信力、約束力。讓廣大群眾明白,法律既是脫貧致富過程中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是用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違法必然受到懲罰,守法才能得到尊重和自身的安全。

感悟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那種認為物質文明建設是‘硬勞動’,精神文明建設是‘軟勞動’,重硬輕軟的做法,那種認為商品生產發展了,脫貧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的想法,都是違反辯證法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為當下的扶貧攻堅戰指明瞭前進道路和方向:只有在抓物質文明、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弘揚精神文明、倡導文化培育、加強法治建設,幫助困難地區群眾樹立正確的致富觀、人生觀、法治觀,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才能贏得決定性勝利。

①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2頁。

② 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9頁。

③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50頁。

作者:李彥姝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