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你在他鄉還好嗎”專題採訪 真實呈現轉移就業促脫貧重要作用

9月11日至21日,昭通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協同雲南日報駐昭記者站、春城晚報駐昭記者站、昭通日報、昭通電臺、昭通電視臺五家媒體,派出記者赴長三角、珠三角城市,開展了為期11天的“你在他鄉還好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題採訪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採訪中,採訪組圍繞“駐外工作站、優質企業、典型人物”等方面,深入到永善縣駐中山市小欖鎮工作站、威信縣駐東莞市大嶺山鎮工作站、鎮雄縣駐浙江永康市工作站等5個駐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行實地採訪,走進木林森集團、格蘭仕、星月集團等10餘家優質企業感受務工環境,與150餘名昭通籍務工人員進行座談,對12名務工典型人物進行了專訪。

為宣傳好此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題採訪活動,昭通市3家市級媒體開設了專欄對採訪活動進行了連續報道。截至目前,昭通電視臺在昭通新聞欄目播出13期,並在昭通電視臺新媒體和昭通週刊同步推出;昭通日報在頭版頭條或專版刊載報道信息10篇;昭通人民廣播電臺在“烏蒙之聲”播出系列報道13期;昭通日報社記者採寫的《昭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系列報道》,僅在“昭通日報”微信公眾號上的點擊率就達3000多次。

採訪過程中,幾家媒體記者從不同視角呈現了昭通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精準措施,挖掘出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鎮雄縣烏峰辦事處氈帽營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賢雲是智力缺陷的二級殘疾人,到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務工之前,連鞋子的正反都不知道,從小受盡別人的嘲笑,今年5月當地人社局工作人員到李賢雲家,通過動員把他帶到清溪務工。因擔心李賢雲智力狀況怕企業不願意接收,鎮雄縣駐東莞清溪工作站負責人、站長王舉仁與他在企業同吃、同住、同勞動半個多月,一邊帶他幹活,一邊鼓勵身邊的工友幫助他,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大家的幫助下,李賢雲很快適應了這項工作,如今,他月均收入達4000元,在掙錢的同時掙回了尊嚴。李賢雲完成這一“逆襲”的背後,是駐外人力資源服務站“貼心式”服務的結果,更是轉移就業精準幫扶的結果。

採訪中瞭解到,為了讓務工人員穩定崗位、安心工作,威信縣駐東莞市大嶺山鎮工作組強化跟蹤服務,積極爭取大嶺山鎮黨委政府支持,協調大嶺山鎮在初中、小學、幼兒園各學齡階段提供了5所學校供務工人員子女選擇就讀,採取“當地黨委政府出一點、務工人員自付一點、學校減免一點”的辦法,大嶺山鎮黨委政府按每個孩子每年補助5000元,學校減免服裝費、交通費,爭取校車增設線路接送貧困家庭務工人員子女上學,解決了務工人員子女在東莞上學難的後顧之憂。諸如此類的就業幫扶事例還有很多。

通過此次全方位、深層次、多視角的專題採訪,大力宣傳了昭通市“政府主導、村級發動、中介輸出、企業接收、勞動力就業”的“五位一體”有組織勞務輸出格局;全面展示了昭通“精準動員提升就業扶貧實效性,精準培訓提升職業培訓針對性,精準對接提升勞務協作有效性,精準輸出提升轉移就業有序性,精準服務提升轉移就業穩定性,精準扶持提升返鄉創業帶動力”的“六精準六提升”就業扶貧工作經驗做法;進一步體現了輸入地黨委、政府圍繞東西部勞務協作付出的良苦用心;充分展現了全市各駐外人力資源服務站成為務工人員“想得起、找得到、信得過”的“孃家人”的良好形象;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示範引導,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走出去”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也凸顯了全市轉移就業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擴大了全市勞務輸出影響力和競爭力。

(昭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