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给皇帝上一封奏折 为何意外“坑死”了自己的上司?

晚清时期的许多将领,都是文官出身,后来由文转武。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旗人将军胜保,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出身翰林,天子门生。但在国难当头,朝廷用人之际,还是投笔从戎,走上了行伍的道路。

俗话说,翰林清贵,京城里的翰林们虽然相对比较清贫,但是身份贵重,日子还是过得挺舒服的。加上文人领兵,不但完全没有经验,还得冒巨大的生命危险,所以文官一般不会主动向皇帝要求去带兵打仗。

比如曾国藩,是在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时接到咸丰皇帝的通知,让他就地团练地方武装。刚开始,曾国藩是一百个不愿意,只想着回京城去继续当侍郎,后来在郭嵩焘的劝解下,才勉强听从了咸丰的命令,在家乡招募乡勇,成为了后来湘军的前身。

李鸿章给皇帝上一封奏折 为何意外“坑死”了自己的上司?


而李鸿章由文转武的过程,更加具有戏剧性。李鸿章回乡团练,本是源于一次意外,没想到这次意外后来间接地“坑死”了李鸿章的上司,却成就了李鸿章本人。

李鸿章弃笔从戎的原因,在《清史稿》李鸿章本传中有所记载,但只有一句话轻轻带过:“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

这位吕贤基,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咸丰元年(1851年),吕贤基出任工部侍郎,当时李鸿章在翰林院任编修,吕贤基算是李鸿章的老前辈、老领导。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金陵(南京、天京),咸丰派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组织乡勇对抗太平军。吕贤基临行前,向咸丰申请让李鸿章当自己的助手,一起回乡办团练。

李鸿章给皇帝上一封奏折 为何意外“坑死”了自己的上司?


从上面的文字记载来看,应该是吕贤基硬拉着李鸿章回去打仗的,要说也是这位老领导坑了下属,怎么说是李鸿章坑了吕贤基呢?

实际上,吕贤基确实有申请让李鸿章当自己的助手,但这并不是事件的全貌。后来清人刘体智在《异辞录》中,记载了事件的全过程。刘体智的父亲刘秉璋曾任李鸿章的幕僚,其文字可信度较高。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拨回咸丰三年(1853年),年轻的李鸿章除了日常上班打卡,代写奏折以外,就是到处拜访朋友,读书写字。有一天,李鸿章在书肆中看书时,碰到一个安徽同乡。同乡见李鸿章在这悠闲地看书,便讽刺他说:“尚不知省城失耶?而作此不急之务也。”

李鸿章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老家都落到太平军的手上了,我作为安徽的一份子,理应出一份力才对。但是李鸿章当时官职比较低,人微言轻,于是怂恿当侍郎的吕贤基向咸丰上奏,请求派兵安徽,抵御太平军。

李鸿章给皇帝上一封奏折 为何意外“坑死”了自己的上司?


像吕贤基这种当上二品大官的,一般不会自己亲自写奏折,都是让手下帮忙写。吕贤基对李鸿章说,上奏可以,你帮我写份奏折吧。李鸿章回到家里,通宵赶制出一篇长文,一大早派人送到吕府,自己就倒头大睡了。

李鸿章一睡睡到中午,却没听到吕贤基那边有什么动静,于是自己登门拜访。结果一到吕家门口,听到里面传出哭声。进门之后,吕贤基跳出来,痛骂了李鸿章一顿。

原来,李鸿章那篇奏折写得太好,咸丰皇帝看了很感动,说:没想到吕卿如此热爱自己的家乡,可惜现在朝中无人,官军不堪一战。这样,就派你回安徽去办团练,亲自上阵杀敌,保卫自己的故乡吧。

吕贤基根本没想过自己要去打仗,而且朝廷不出人不出钱,只派了他一个光杆司令回去,简直就是送死,于是一气之下,拉李鸿章下水,让他当自己助手一同回乡。

吕贤基和李鸿章回安徽后,因为官军不给力,乡勇又不会打仗,面对太平军时屡战屡败。在驻守舒城时,吕贤基因为是主帅,守土有责,城破后投水殉职,而李鸿章则提前收到风声,出城逃跑,躲过了一劫。

李鸿章年轻气盛时的一道奏折,改变了两人一生的命运。从结果上来看,这道奏折意外地坑死了自己的上司吕贤基,却成为李鸿章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李鸿章日后得以大展宏图,成为一代名臣,全赖这次意外所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