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便利店此前并不受资本的欢迎,因为便利店经营模式重,复制扩张非常慢,且放眼全国,只有少数区域龙头实现了单店盈利。不过近年来便利店业态却异军突起,其价值又被重视。便利店作为最贴近消费者的规模化零售业态,是即时购物和轻餐饮的终端,是线下重要的流量与数据的入口,新零售的线上线下融合,又赋予了便利店无限的想象力,而且日式便利店的成功例子已经摆在了那里,比起其他需要不断融资烧钱看不到尽头的业态,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

“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

坐拥政策和人口红利,刷墙这一简单粗暴的市场营销方式成为巨头们进入农村市场打响的第一炮。阿里巴巴、京东、苏宁、联想、顺丰等巨头早就酝酿着农村市场的布局。

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巨头的入主为农村便利店发展带来不少好处,如传统“夫妻店”从传统经销商拿货的成本高,渠道复杂。如果能得到电商系统经过统一采购后分配的货源,不仅货品质量有保障,也免去复杂的中间环节。

其次,考虑自己的资金和库存压力,小店一般不会过度备货,但是由此小店的灵活性的优势也难以发挥,难以像品牌便利店那样更加频繁的动态调整货架,但像电商O2O服务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可延展的虚拟货架,提升了库存深度。

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目前,中国便利店业态存在的问题较多,但也因此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可挖掘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便利店大都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区域格局明显。其次,中国便利店多且杂,尚无标准化管理机制,导致运营成本、人工成本增加。所以便利店单店盈利性的提升空间值得挖掘。

如今,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大量客户流量开始回归线下,便利店的销售、利润水平较历年有所改善。巨头们这次大张旗鼓的开始铺设线下便利店,也是看中了如今中国便利店市场的利好。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接近10万家,销售额达1300亿元人民币。

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于是我们看到,便利店行业变得躁动。老牌便利店与日系便利店不断扩张,新型便利店不断涌现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身影。比如日前地产商宝能入局零售开出8家万麦便利家店,苏宁小店打算三年扩张5000家,B2B的王者怡亚通也计划打造30万连锁便利。各方势力都纷纷入局,连线上巨头阿里和京东也不例外,磨刀霍霍抢食便利店的蛋糕。

国内便利店的市场渗透率其实并不高,按照日本2336人/店的市场饱和度测算,中国便利店市场空间约有60万家,城市市场空间为34万家,对应目前已有的约8.3万家店,渗透率不足25%。

拿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来说。阿里和京东分别推出了零售通、掌柜宝B2B订货平台,也推出了天猫小店和京东便利店深度改造夫妻店,2018财年,阿里要落地10000家天猫小店,京东则喊出了百万便利店计划。

跑马圈地!便利店红利爆发前夜,各路人马磨刀霍霍!

不过阿里和京东的路径其实也有区别,零售通搭建开放平台召集品牌商入驻,物流是品牌入驻到区域仓库,菜鸟发到城市仓,再由地方合作商进行配送和分拨,掌柜宝则坚持自营与品牌商合作,通过京东物流从中央仓直接到地方服务站。天猫小店对加盟要求高,注重运营的优化,京东便利店则将重点放在低线城市,希望瓦解传统分销商模式砍掉中间商。

零售业的变革已经拉开,便利店爆发前夜,各方势力磨刀霍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便利店都未能盈利,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迭代升级提升盈利能力,否则门店越多亏损越大,最终变成给别人做嫁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