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千古之謎 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時間最令人悲嘆的事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其中英雄末路的悲涼,不管過去多久,每每想起都會讓人扼腕嘆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總有讓我們緬懷和神往的先輩,他們的英雄事蹟,至今談起,都心神往之。

都說成者英雄敗者寇,可歷史上敗者依然能當得起英雄二字的,霸王當得。

千古之謎 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當年之事已遠,事情的真相被掩上歷史的塵埃,變得不清不楚,難看真切,是非功過都留給後世評說了。

自古以來,無數名人都曾對霸王做出評價,好壞參半,有嘆息,有讚賞,有敬仰,有神往,更有不屑者。

周恩來總理曾在《項羽拿破崙優劣論》中這樣評價: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 一世之雄哉!

而對於霸王最具爭議的是莫於烏江自刎的結局了,今天小編就根據史實記載來和各位看官交流分析下,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之結局。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從此處看出項羽少年時就已經有非同常人的英雄氣魄。而秦始皇於他有滅國之仇恨,加上叔父項梁的教誨,讓項羽從小就發誓要報這滅國之恨。

千古之謎 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項梁

然從吳中起義開始,於東阿、濮陽、定陶等地大破秦軍,連戰連捷,而此時,敬之如父的項梁兵敗被章邯所殺,此時,項羽剛24歲。項梁死後,項羽雖在之後大大小小70餘戰未嘗一敗,可卻做了很多決策性錯誤,也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令後世之人所惡的新安城坑殺秦軍,入關屠戮咸陽,火燒秦王宮等,都表現出了項羽對秦王的憎恨,沒了約束教導之人所做出的錯誤行為。也可以看出,項羽年輕氣盛,重情重義卻少與謀略。

與虞姬的相遇讓項羽的世界變得有了色彩,電視劇裡相遇時曾說,遇見你時,我厭倦了戰爭。當時如何不得而知,但項羽與虞姬的情意確是百世之後依然是真真切切,可見當時之情意。

而在項羽失勢之後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虞姬見大勢已去,不想拖累項羽,一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自刎而亡。之後霸王率八百騎突圍到烏江河畔,拒絕坐船回江東,回頭又殺個三進三出,自刎而亡!

千古之謎 霸王為何選擇烏江自刎?

項王為何在突圍至烏江之後不回江東,而選擇自刎而亡呢?

小編以為,在到達烏江河畔時,霸王內心肯定諸多感慨,從吳中起義和叔父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征戰到如今,自己身邊之人一個也無,不免有悲哀之感,加上心愛之人自刎而亡,心中已沒了爭雄只意,只嘆天意如此。而如果跑回江東,劉邦是不會安心的,等劉邦修整妥當,到時又免不了生靈塗炭,霸王知道,只有自己死,才能讓劉邦安心,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自刎而亡。

對於霸王烏江自刎,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