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說起蕭紅,我想很多人一定對這位民國時期的女作家並不陌生,因為她和張愛玲、呂碧城、石評梅被稱作"民國四大才女",而我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正是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蕭紅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現代文學"最美的收穫"之一。蕭紅於1937年在武漢構思並創作這本書,但因時世動亂不安,轉徙流離,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邊寫邊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間的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翌年5月由上海雜誌公司在桂林出版單行本,可惜的是蕭紅本人還沒看到樣書就英年早逝了,不得不說是她此生的一大遺憾。

《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哈爾濱 呼蘭河口的溼地 有一種蒼涼感

呼蘭河是東北的一個地名,所以《呼蘭河傳》就是一本小縣城的傳記。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因為我們看到的為人寫傳的書不少,但是為城寫傳的卻不多,即便有,也大多介紹城市的人文歷史,過去與現在。而像蕭紅這樣,將"我"貫穿其中,講述小城故事,從中看小城人性的小說,則是獨此一家的。

呼蘭河畔有作者蕭紅兒時最純真的快樂和最蒼涼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後,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顧童年,於是她才寫下了《呼蘭河傳》這樣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小說。這本書再現了當地百姓的生活,那裡的人,善良卻也愚昧,可惡卻也無辜。同樣的,在呼蘭河那片土地上,既飄蕩著無知和愚昧,也充滿了苦難和悲涼。

《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黑龍江旅遊風光

這部小說很奇特,開篇寫了七章互不相關的故事,像是七篇散文,但蕭紅卻將它定為小說,且在前面加兩個定語"自傳體"和"散文體"。"自傳體"不用多說,是指以作者的親身盡力為藍本進行創作的,但"散文體"就是一個新名詞了,而且似乎是為了《呼蘭河傳》而發明的一個名詞。

但如果將這小說的主人公定位為"呼蘭河"這座小城的話,似乎就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了。也就是說這是一部以小城為主人公的小說,記述了小城裡的人情世故,以及"我"的童年故事。

呼蘭河這小城的"臉上"上有一個大坑!但也就是這東二道街上的大坑,埋進了呼蘭河人多少有趣、可笑和可憐的故事。

呼蘭河這小城的心裡只信神。看病要跳大神,幫孤魂野鬼託身要放河燈,以及感謝天地給了好收成而搭的野臺子戲,為求子而舉行的娘娘廟會,都足以表示對呼蘭河這城來說,凡事都由鬼神決定,呼蘭河的人不過是借鬼神過活,借鬼神而快活罷了。

《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黑龍江·哈爾濱·呼蘭河畔組照

呼蘭河這小城有些冷漠,也有些好事。這裡的人各過各的日子,有時也會羨慕別人蘑菇香,嫁妝厚,會因團圓媳婦沒有被滾熱的水洗第三遍而遺憾,會因有二伯沒有真的跳井、上吊而可惜,會因為馮歪嘴子死了媳婦還不垮掉而奇怪。但大家知道,自己不過是呼蘭河這座小城的過客,別人的故事終究只是個故事,自己家的日子還有的熬呢,也就不會真的在意那麼多了。

呼蘭河這小城有些孤單,但也會有難得的快樂時光。城裡表面很熱鬧,其實各行各業都在為著自己的生存而奔命,真正閒暇快樂的時光少之又少。倘若說有,便是在"我"家的後花園裡了。這裡有一個女孩兒無邊無際的幻想,有她和祖父暢懷的勞作玩耍,有黃瓜、窩瓜的瘋長,有蜻蜓、蝴蝶的自由飛翔。

可惜,呼蘭河的快樂實在是太短了。當這一切消失的時候,它又得做回那個沉悶、老舊、骯髒且貧窮的老城呼蘭河了。就像小說的結尾說:"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裡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呼蘭河傳》:一本薄薄的書,卻道盡了無數百姓的悲歌

獨家:哈爾濱:俯瞰松花江兩岸 城景秀美秋色迷人

呼蘭河,這座地處中國東北的一座小城,在蕭紅的筆下就好比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她所描述的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是億萬中國百姓的影子,他們愚昧,麻木,執拗,但又讓人感到可憐和同情,這正是那個時代國人普遍的標籤,蕭紅通過一部故土悲歌,將舊社會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矛盾曾評價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首歌謠,有點天真,有點快樂,更多的是沉重的呼吸和艱難的呼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