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蕭紅

《呼蘭河傳》是女作家蕭紅的巔峰之作,也是她的絕筆之作,蕭紅完成了《呼蘭河傳》還沒有看到出版的成品,就匆匆離開了我們,這位“文學洛神”去世時年僅31歲。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蕭紅是極其不幸的,她一生顛沛流離,三次婚戀,兩次失子,命運多舛。

蕭紅又是極其幸運的,因為她有極其愛她的祖父,正是有了祖父還有她家的後花園,才讓蕭紅的《呼蘭河傳》變得更加生動。

蕭紅曾經說我認為作家最主要的任務是“對著人類的愚昧”。誠然,她的這種思想存在於《呼蘭河傳》中。

作者用兒童的視角寫呼蘭河小城,小城熱熱鬧鬧,人們開開心心,讀完《呼蘭河傳》後,你就會發現呼蘭河這座小城幾乎是中國每一個村莊的縮影。

呼蘭河裡藏著“我”的童年

很多人會對故土有所懷念,兒時的小夥伴,小時候玩的過家家,還有家裡最疼愛你的人。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蕭紅故居


蕭紅之所以寫《呼蘭河傳》,我想大概是她對祖父有所懷念吧,因為和祖父在一起是她兒時最快樂的時光,竟然連周圍的人和物也變得生動了。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蕭紅祖父


團圓媳婦兒、有二叔、王大姐、還有那愛拿針扎“我”的祖母;跳大神、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成了小孩子最嚮往的日子。

看熱鬧、吃便宜的豬肉、必須將活鴨子趕在井裡悶死再吃,讓我們看到了小孩子的童真。

偷看新娘子、在後花園故意給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把用紙糊的窗戶全用手指頭戳破,讓我們看到了小孩子的頑皮。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蕭紅與祖父雕像


呼蘭河小城裡面歲月靜靜得流淌,像極了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然而,小孩子的視野總是充滿天真的,換句話說,小孩子不會感覺到疼,而大人卻不一樣了,這個叫做呼蘭的小城裡,處處充滿了“疼”。而這個“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的心上。

重男輕女的“疼”

蕭紅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呼蘭河小城重男輕女,不僅如此,連呼蘭河的塑像也是這樣的。

給呼蘭河塑泥像(神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兇猛,把女人塑得溫順,溫順的就是好欺侮的,女泥像怕男泥像,這間接象徵了男尊女卑的關係。

原文中說道:“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時候便說:‘娘娘(女泥像)還得怕老爺(男泥像)打呢,何況你一個長舌婦!’。可見男人打女人是天理應該,神鬼齊一。”

再比如王大姐,王大姐幹活兒勤快,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鄉親鄰居都說王大姐膀大腰圓帶點福相,大頭大眼睛長得怪好。

“看誰家有這麼大的福氣,看吧,將來看吧”

然而,當王大姐看上了磨坊的磨倌,情況又變了。

“好好的一個姑娘,看上了一個磨房的磨倌 介個年頭是啥年頭!”

“男子要長個粗壯,女子要長個秀氣。沒見過一個姑娘長得和一個扛大個的(打工)似的。”

呼蘭河小城裡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覺得王大姐應該找個門當戶對的,結果王大姐偏偏逆著他們來。

這種狀況不僅出現在呼蘭河小城裡,而是出現在大部分家庭裡面。

可見女人要按照長輩心裡的套路來,這樣長得也漂亮,如果超越了這個套路,長得似乎也就不好看了,其實這王大姐不一直都張這樣嗎?

還有拿訂娃娃親來說,小時候雙方定親,後來女方家道中落,男方悔婚倒是沒有什麼;要是男方家道中落,女方悔婚,這女子不僅嫁不出去,還要揹負罵名,是個掃把星,導致男方財產不順。

看來,人們總是會給自己的不好找個氣出,而那溫順的女性,便成了出氣的藉口。

封建迷信的“疼”

逆來的,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呼蘭河有許多封建迷信的習俗,有一些傳承下來,而有一些,則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比如人們過河的時候,會把銅板扔到河裡,河神看見錢就高興了,不會把人淹死;打雷的時候 ,要把火撲滅,“雷撲火”,容易遭到雷劈。這些都可以算作一些民間習俗。

然而,團圓媳婦兒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團圓媳婦兒是花錢從很遠的地方買來的,不過十二三歲,還是個小孩子。

左鄰右舍卻亂嚼舌根,認為團圓媳婦兒完全沒有媳婦兒樣,不知害羞。後來團圓媳婦兒遭到婆婆一頓毒打,用烙鐵燙她的腳心,只是因為團圓媳婦兒走路太快了。

左鄰右舍反而沒有同情心,而是認為早就該打團圓媳婦兒了,坐得筆直也要捱打。

有時候,總說女人地位不高,但大多數情況下,女人的地位恰恰是女人給自己定位的。

就像有些女人遭到了家暴,另一個女人來安慰道:“哪個男人不打女人啊!”,好像男人打女人是理所應當的。

團圓媳婦兒剛開始遭到婆婆打還會反抗,會哭,後來,她連反抗也沒有了,也不哭了。最終,不得不順從這裡的風俗。

不久,團圓媳婦兒生病了,這病,當然是被她婆婆打出來了,渾身淤傷。

左鄰右舍這會兒又為團圓媳婦兒好了,你一句,我一句,要跳大神,要找個雞代替團圓媳婦兒去死,團圓媳婦在左鄰右舍的折騰中,奄奄一息。

最後團圓媳婦兒大庭廣眾之下,脫下衣服,被開水燙洗了三次 ,昏死了三次,其他的人美其名曰治病。

終於,團圓媳婦兒經不住折磨,頭髮掉了,這是被開水燙掉的,而鄰居卻認為團圓媳婦兒是妖怪變的。

團圓媳婦兒還是被封建迷信迫害了,《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不也是這樣,還是被人類愚昧的偏執帶走了生命。

蕭紅自身的痛

茅盾曾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呼蘭河傳》,到底是映射著蕭紅童年的。

蕭紅是家裡的老大,端午節出生,父親認為端午節不吉利,加之蕭紅是女孩,所以不怎麼喜歡他,自從他弟弟出生,就更加不喜歡她了。幸好祖父對她特別疼愛,所以呼蘭河不完全冷冰冰,還有一絲絲溫暖的感情。然而祖父去世後,呼蘭河這座小城便沒有了溫暖。

父親讓蕭紅輟學回家,將她許配給別人,而此時蕭紅已經有了心上人,是她的表哥,於是蕭紅逃婚和表哥私奔。這在呼蘭河傳這本書裡也有提到:“也有的在戲臺下邊,不聽父母之命,不聽媒妁之言,自己就結了終生不解之緣。這多半是表哥表妹等等,稍有點出身來歷的公子小姐的行為。”

由於父親重男輕女,她稍微一遇見別人對她好,就全力以赴去愛,以至於她三次婚戀,兩次失子,感情無一善終。其次,呼蘭河小城左鄰右舍的閒言碎語,導致父親對她越來越冷淡,最後父親對她動了殺機,幸而得到了小姑的解救,她連夜逃脫。

呼蘭河中的團圓媳婦兒在左鄰右舍的挑撥中,被婆婆折磨致死;王大姐在左鄰右舍的閒言碎語下,鬱鬱而終。蕭紅無一例外,也是受害者。這座小城的封建迷信、重男輕女,無一不摧殘著人們身心健康。

結語:

《呼蘭河傳》有蕭紅對祖父的懷念,也有對類似於有二伯、老廚子這類人的同情。

“風霜雨雪,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追尋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就像那團圓媳婦兒,最終沒有禁得住呼蘭河這座小城的風霜雨雪,便匆匆離世了。

“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磨房的磨倌在老婆王大姐去世後,獨自帶著兩個兒子,仍舊頑強活著。


《呼蘭河傳》: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樣,紮在了蕭紅身上


這就是茅盾為什麼說《呼蘭河傳》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