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經濟”:打開陝西高質量發展新大門“金鑰匙”

“三个经济”:打开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大门“金钥匙”

10月30日下午,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長安號”緩緩駛出站臺,開往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截至10月30日,“長安號”國外開行共計1030列,重載率99.9%,居全國中歐班列第一陣營。(資料照片) 記者 袁景智攝

“三个经济”:打开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大门“金钥匙”

截至10月26日,建設中的連霍高速公路寶雞過境段,已經完成投資的95.8%。橋樑、隧道及道路面層鋪設已全部完成,房建、綠化等工程正在加速實施。 記者 巨躍先攝

“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把陝西推向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陝西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著力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近日,陝西省統計局就我省“三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查結果顯示,我省“三個經濟”全面發力,陝西邁向高質量發展動能十足。

樞紐經濟 穩步起航

調查顯示,陝西發展樞紐經濟,其時已至。陝西加快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提升公路、鐵路等營運能力,推動形成航空帶動、陸空互動、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體系,真正把陝西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此同時,我省不斷創新互聯網經濟業態,並不斷強化綜合運輸和物流樞紐服務組織,以城市為載體的樞紐經濟發展正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

交通樞紐,承接內外。2017年,寶蘭高鐵開通,橫貫我國東西的高鐵大動脈全線連通;全長828公里的沿黃公路通車;西成高鐵開通,西南高鐵接入全國高鐵網;陝西省第5條穿越秦嶺的高速公路——寶雞至漢中高速公路坪坎至漢中段建成通車。截至2017年底,陝西累計開通國內全貨運航線13條、國際貨運航線4條,聚集臨空產業項目27個;中亞、中歐貨運班列“長安號”開行480列,運送貨物65.9萬噸;中歐班列(科沃拉—西安)首列在芬蘭科沃拉順利開行,成為北歐地區首條往返中國的國際聯運鐵路線路,是西安國際港務區繼西安至阿拉木圖、華沙、漢堡、莫斯科、布達佩斯之後,開行的又一條新國際聯運鐵路線路。“建設東部大軸線、開拓國際大通道”的目標正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成為現實。

物流樞紐,暢達天下。海航現代物流總部、京東全球物流總部、阿里巴巴絲路總部等20多家電商龍頭企業總部或西北分部落地陝西;騰訊雲大數據中心落戶西安滻灞;中國銀行全球客服中心、軟件中心,建設銀行西安營運中心先後在西安滻灞建成運營;前海人壽金融中心、中興大數據項目、寶能大數據項目入駐西安滻灞金融商務區。

省統計局相關專家表示,陝西發展樞紐經濟,要推進樞紐設施、樞紐產業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或多個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產業集群,以及由該產業集群所形成的生態群落。同時,通過推進新興行業的發展,實現能源產業升級,並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此外,還應發展倉儲運輸、加工配送、交易市場等現代物流業,推動市場服務多元化。

門戶經濟 作用顯現

門戶,是要素資源進出的必經之路,也是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方。近年來,陝西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外貿易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利用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陝西通過積極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發揮科教與人文優勢,正在成為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一帶一路”的經濟和文化門戶。

2017年,陝西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2714.93億元,貿易合作伙伴數量也不斷增多,“一帶一路”沿線出口高於平均水平。通過“引進來”“走出去”,陝西產業升級持續推進,陝西企業在整合全球資源的過程中持續發展壯大。同時,出口商品結構升級、高技術出口帶動作用明顯。2017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1441.3億元,同比增長64.9%,佔同期全省出口總值的86.8%;美光半導體(西安)有限責任公司和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兩家龍頭企業的進出口總值佔全省進出口總值的56%,對陝西對外貿易貢獻突出。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17年,全省合同利用外資100.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8.94億美元,較2012年均實現翻番。文化產業增加值佔比逐年提高,居西部第一,旅遊市場成為開放窗口。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陝西的門戶作用正在進一步顯現。

大力發展門戶經濟,陝西還需更大助力。有關專家表示,陝西需破解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障礙,打造具有國內外知名度的“拳頭產品”,強化陝西優勢產業和優勢資源推介;破解營商環境不優障礙,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建立與門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開放型經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在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案例;破解產業結構偏重障礙,大力促進產業鏈向上遊研發設計拓展,向下遊營銷服務延伸,從代加工向代設計和自主品牌提升,高起點開啟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破解文化產品供給結構失衡障礙,搭建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交流共享平臺,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和新業態企業。

流動經濟 加速前行

要素流動的過程,就是經濟發展的過程。

陝西在歷史上一直是要素集聚之地,古有長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今是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在我省加速流動。

人才吸引力不斷加劇。2017年3月,西安率先在全國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簡、門檻最低、條件最少”的落戶政策。據西安市公安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新遷入落戶64.5萬人,相當於一年遷入一座中等城市。以2018年1月至5月落戶人口構成情況看,本科落戶人口占31%,研究生、博士以上及人才引進落戶佔8%。落戶政策的及時調整,提高了陝西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同時,隨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運航線網絡新開多條國內國際貨運航線,我省全貨運航線由8條增至13條,形成國內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國際直達歐美的全貨機物流網絡佈局。陝西逐步打造出溝通全球、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物流體系。

陝西金融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藉助“一帶一路”平臺和大數據產業“西部雲高地”,2017年我省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佔GDP的比重從2%提升至6%,成為陝西又一新的支柱產業;創新供給能力持續增強。2017年,我省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460.94億元,比2000年增長8.3倍;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全省專利申請98935件,較1985年增長326.6倍,其中發明專利4.66萬件,同比增長106.5%,增幅居全國第1位。

調查還顯示,加快流動經濟發展,陝西還需儘快補上市場體系不完善、對外開放度不夠,會展經濟發展滯後、技術交易市場有待完善,營商環境不佳、“五上”企業數量偏少等發展短板。有關專家表示,陝西必須從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優化營商環境、破除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入手,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流動體系,進一步活躍以商貿、物流、旅遊、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流動經濟,增強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據瞭解,目前,陝西大數據產業正在建設“西部雲高地”。到2020年,陝西計劃初步建成整個產業的生態體系,爭取能夠培育15戶大數據龍頭企業,爭取培育300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整個大數據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陝西流動經濟,正在加速前行。 (記者 汪曼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