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秒殺假貨和謠言,是可以做到的

  日前,國家網信部門約談了新浪微博,責令其自查自糾,“熱搜榜”等板塊暫時下線一週整改。新浪微博很快作出了反應,承認的確存在“刷榜黑產”,並且嚴辦了1月以來“刷榜”行為突出的話題和熱搜詞,做出3個月不能再上熱門話題榜和熱搜榜的處理。

大概率秒殺假貨和謠言,是可以做到的

  從中可以看出,對於飽受詬病的“刷榜”、“流量明星”的貓膩,新浪微博是心知肚明的,之前也並不是沒有相應的甄別、治理的算法。只不過,利益中人總是缺乏改變的動機,這次終於被監管部門往前推著走了。

  算法正在改變世界,把之前種種不可能變為可能。算法也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還沒科幻到像美劇《疑犯追蹤》那樣能控制人類的地步。相反,算法是直接服從人的意志的。關鍵是,相關服務平臺是不是願意使用算法,對自己平臺上的灰色產業做精準切割?

  中國目前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彎道超車”。海量用戶、天量商品、監管人員不夠用,這些都已經成了過時的藉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算法,已經能夠對於用戶進行精確的刻畫,圖片分析、人工語言分析也能對假貨、謠言作出大概率正確的判定。有了這些精準的算法,就要看平臺有沒有決心改弦易轍,把草莽發展時代留下來的問題解決掉,不再揹著包袱向前,更不能夠揣著明白裝糊塗。

  之前淘寶是從消費者端起家的,曾經是假貨的樂園。但最近和開網店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他們的開店體會是,淘寶的規制越來越嚴格,打擦邊球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因為平臺推出了一系列“黑科技”算法。

  比如,之前很多騙子就是冒用他人身份開網店售假,現在平臺使用臉部識別技術,有效解決了冒用他人身份問題。再比如你打擦邊球售假,貼一張Burberry的皮包照片,標題上寫“B記包包”,一樣有算法來規制你:

第一,如果照片是經過系統認證的,你再用的話,系統就會對你進行警告;

第二,平臺有了“商品大腦”和圖片識別系統,可以對你的店鋪進行語義分析、照片識別,再匹配你的定價,很容易就甄別出問題。之前有過賣潮牌衣服的網店,因為展示照片裡用了Chanel標記的衣架,而被系統識別並警告的。

大概率秒殺假貨和謠言,是可以做到的

“算法帝國”構建了一套嚴謹甚至有些教條的遊戲規則,基於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商品大腦”、語義分析、圖片分析技術、大數據、位置服務(LBS)等等算法,以及網絡實名制的推行,已經能有效實現對假貨的秒殺。之前《2017阿里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就稱:整個2017年,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被關閉; 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

  這就是算法在改變世界,把之前的不可能變成可能,關鍵是平臺有沒有轉型的決心。

  同理,還有治理朋友圈的謠言這個老大難問題。一度微信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很多人吐槽的爹媽的朋友圈看不得,都是各種謠言、養身偽秘訣、變味的心靈雞湯,甚至成為網絡賭博、微信傳銷的樂園。之前,治理微信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天量的信息流、高達8億的用戶,監管人員不敷使用。但是,真的沒有有效解決的算法嗎?沒有對謠言舉報的及時反饋、處罰機制嗎?

  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裡轉發過所謂“北大鄧教授價值3999元的歷史演講音頻”的二維碼。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教授就授權在網上發佈過聲明,從沒有參與過這些課程,這種轉發就是一些公司惡意的圈粉、拉人頭營銷。像這種低級、重複的謊言,真的沒有有效的算法進行懲戒嗎?

大概率秒殺假貨和謠言,是可以做到的

  治理假貨也好,整治“刷榜”也好,治理網絡謠言也好,以中國的互聯網運算能力、大數據的儲備以及網絡的實名制大背景,完全可以通過算法進行精準的甄別和處理。關鍵得看,各大平臺願不願意下決心和過去做切割。大概率秒殺假貨和謠言,是可以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