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進一步提高廢鋼使用比例

11月1日~2日,由中國金屬學會廢鋼鐵分會主辦,鋼鐵研究總院承辦,河鋼集團唐鋼公司協辦的2018年全國廢鋼鐵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召開。與會的領導和專家圍繞廢鋼資源現狀及其應用發展方向做了深入的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趙沛、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樹斌、江蘇冶金技術研究院院長劉瀏、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蒼大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張龍強、鞍鋼研究院工藝所所長廖相巍、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朱榮、東北大學教授姜周華、鋼鐵研究總院工藝所所長楊勇、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溫良英、鋼鐵研究總院教授吳巍、首鋼技術研究院鍊鋼專業首席研究員李海波、河鋼唐鋼製造部部長薛軍安出席會議並做了報告。中國金屬學會廢鋼鐵分會主任委員、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曾加慶主持了開幕式。來自協會、學會、高校、研究院所、企業共200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需強化廢鋼的精細化管理

“社會廢鋼鐵資源越來越多,每年將以1000萬噸的增量攀升。根據廢鋼協會統計預測,2018年全國廢鋼鐵資源產生總量約為2.2億噸,同比增加2000多萬噸,增幅為10%。其中,鋼鐵企業自產廢鋼4000萬噸,佔資源總量的18%;社會採購廢鋼1.8億噸,佔資源總量的82%。”李樹斌指出。

張龍強預計到2020年,我國鋼鐵工業鍊鋼的廢鋼比達到25%以上,年需廢鋼資源量達2.1億噸以上;預計到2025年廢鋼比進一步上升到30%左右,年需廢鋼資源量達2.4億噸左右。

薛軍安認為,廢鋼的高效使用已經是企業當前最重要的戰略之一。但鋼鐵企業廢鋼存儲場地受限,檢測手段不足,不能對廢鋼精確分類,只有少數企業形成了配送模式,這些因素限制了特殊產品對低鐵耗的適應能力。

應進一步提高廢鋼使用比例

張龍強表示,國內廢鋼資源中社會廢鋼比重較大,其比例約佔供應總量的50%。社會廢鋼料型多,品種雜,質量良莠不齊,為此,標準化管理工作需要繼續推進。在國標、行標基礎上,仍需從地標、團標、企標等層面推進更加精細、更加嚴格的標準化管理工作。

趙沛指出,接下來,廢鋼行業將要完善社會廢鋼產業化回收機制;完善廢鋼的加工、分類儲運體系,建立大型回收、加工基地,加工配送能力超過全國廢鋼總量的50%(5000萬噸以上)。

努力將轉爐廢鋼比提高至15%~25%

殷瑞鈺指出,中長期看,我國鋼鐵工業將利用更多的廢鋼,其中包括通過對轉爐進行工藝優化,適度提高使用廢鋼的比例,以及發展以廢鋼為主要原料(不兌鐵水)的電爐工藝流程。

趙沛表示,目前我國轉爐廢鋼比大約為8%,而歐美鋼廠轉爐廢鋼比大多高於20%。無論從降低成本還是減少排放的角度,轉爐應該多吃廢鋼,但要保證科學合理。因此,需要解決提高入爐鐵水含硅量、轉爐入爐廢鋼預熱、底吹複合吹煉、轉爐高效二次燃燒、轉爐多吃廢鋼與濺渣護爐矛盾等技術問題,努力將轉爐廢鋼比提高到15%~25%。他介紹,轉爐鍊鋼用1噸廢鋼較用1噸生鐵,可節省能源60%、新水40%,減少排放廢氣86%、廢水76%、廢渣72%、固體排放物(含礦山部分的廢石和尾礦)97%。

“在鐵水供應量相同的條件下,通過轉爐多加廢鋼,可以使鋼產量增加的同時,工序成本、人工成本不增加,環保壓力降低,噸鋼邊際效益可以達到600元~800元。”李海波表示。

“企業在考慮提高全流程廢鋼比時的重點是:一要減少鐵水溫度損失;二要使用補熱劑,例如碳質(焦炭、煤)和硅質(SiC等);三要使用輔助能源升溫技術;四要在可能的工序節點加入廢鋼,減小轉爐加入廢鋼的壓力,不影響生產節奏。”薛軍安指出。

劉瀏表示,採用轉爐高廢鋼比冶煉工藝能顯著降低鐵水消耗,降低鍊鋼成本,大幅提高鋼產量,並且顯著降低噸鋼綜合能耗,降低環境汙染。“今後要通過建立鐵鋼界面物流網、建立全流程預熱廢鋼物流網、完善全流程高效化生產工藝,進一步提高轉爐廢鋼比。”劉瀏指出。

電爐鍊鋼工藝的發展要“三化”

“國內廢鋼資源的逐步釋放、廢鋼循環及利用產業鏈的完善,給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鍊鋼帶來發展機遇。”朱榮表示。

“電爐鋼產量不斷上升,是因為我國鋼鐵積蓄量和廢鋼量不斷增加,電爐鍊鋼短流程投資少,建設週期短,生產力高,產品適應市場能力強,環境汙染和碳排放顯著減少。”姜周華表示,“未來,電弧爐工藝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

殷瑞鈺指出,電爐鋼廠要開發新型的不開蓋、連續加料的持續液態熔池操作的電爐。電爐要有控制灰塵、回收鋅塵、處理二口惡英、降低噪聲、減少散熱的功能,此外,全廢鋼電爐流程要形成“4個1”的流程結構(即1個電爐、1個LF爐、1個連鑄機、1個熱軋機),從而形成協同匹配、準連續運行的製造流程,特別要重視鑄機—軋機之間的高溫熱連接工藝開發。

“鋼鐵研究總院正在聯合設計院開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電爐,這個電爐結合了中國實際,將能夠達到全廢鋼預熱、連續加料、不開蓋、平熔池、低噪聲、少煙塵排放,並將煙塵回收進行二次利用。”楊勇表示。

電爐鍊鋼的發展少不了對基礎工藝的研究。蒼大強指出,目前,對電爐內物理、化學細節過程的研究較少(例如熔化過程的傳熱、流動和傳質行為以及爐內汙染物產生、節能、渣的改質、爐襯影響等),需要加快這方面的研究,豐富數據庫。

據悉,會議期間,還同期舉辦了中國金屬學會廢鋼鐵分會換屆會議。經曾加慶推薦,並經委員民主投票同意,楊勇同志任中國金屬學會廢鋼鐵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馬建秋、常金寶、朱榮、張龍強、李樹斌同志任副主任委員。

以上內容,部分來自於網絡,由拆遷網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