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控制要抓重點 別讓常用藥品漲價影響藥改成效

原標題:別讓常用藥品漲價影響藥改成效

近期,事關頭疼腦熱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藥價格上漲引發關注。據《北京日報》報道,諸如撲爾敏、甘草片、羅紅黴素、降壓0號等銷量極大的藥品價格一路上揚,漲幅50%以上甚至價格翻倍都不罕見。據統計,相比2015年,

很多常用藥的價格已經翻了好幾倍,這讓不少市民深感“吃不消”。

按照國家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等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我國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目前,場上的一些常用藥品等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是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但深究起來,一些藥品包括原料藥漲價並非都是合情合理的。

當前,藥品價格走勢兩極分化的趨勢十分明顯。第一種趨勢是,不少藥品的價格出現大幅下降,比如部分進口抗癌藥的價格降幅高達70%以上,幾乎相當於過去的零頭。很多患者到醫院看病時,對於藥價下跌都有切身感受,認為現在藥品負擔已不再那樣沉重了,過去用不起、買不到的一些藥品,都變得易於獲得。

另一方面,部分藥品的價格卻呈現大幅上漲趨勢,有的甚至短期內價格翻了好幾倍。這次媒體調查發現的這些藥多是如此。上個月有媒體曝光,短期內谷維素片漲幅高達950%-3033.3%,黃連上清片漲幅超過100%,強力枇杷露漲幅約50%,過去幾毛錢一隻的紅黴素眼膏,一年多漲價10倍,等等,很多過去的廉價藥不再有親民的價格。

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跌價的藥品多屬於進口藥、新藥、處方藥,很多都沒有替代品,為治病所必需。正因如此,國家這幾年加大了對這些藥品價格的干預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比如,降低進口藥關稅甚至實現零關稅,取消了藥品加成,集中代量採購等。多種有力舉措,是促使藥品價格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漲價的藥品,則多屬於老藥、非處方藥、原料藥,這些藥容易找到替代品,有時似乎顯得可有可無,且在過去,它們當中很多都屬於廉價好藥,有些還因為價格太低而從市場上消失。為此,我國降低了對廉價藥的價格控制力度,從2014年起,廉價藥取消了最高零售限價。2015年,又取消絕大多數藥品的政府定價。由於這些藥很少再受到其他調控措施的控制,實質上處於放鬆控制的狀態。

藥價控制必須抓住重點,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對診療影響很大的進口藥、新藥、處方藥等藥品,理應成為價格控制的首要目標,但一些老藥、非處方藥、原料藥也並非不重要,它們與民眾生活聯繫反而更為緊密,很多都屬於家庭藥箱的常備藥品,民眾對這些藥品的價格更為敏感。

這些藥品價格上漲過快,容易打擊信心,拉低藥改成效,降低民眾的獲得感。

有專家建議,政府部門除適當調整低價藥品日均費用標準,可以考慮適度將藥店非處方藥類常用藥納入醫保體系,這樣即便藥價有所提高,但費用將由醫保基金承擔一部分。還可嘗試在藥店領域推行類似醫院的集中招標採購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藥企降低供貨價格。這些建議頗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值得職能部門認真考慮。

更重要的是,這些藥品多屬於基礎藥或原料藥,藥價上漲可導致水漲船高,推動新藥和非處方藥等其他藥品的價格上漲。藥價控制不能“按下葫蘆浮起瓢”,重點藥品需要採取多種手段調控價格,看似不重要的常用藥品出現非理性漲價,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