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綜藝《爸媽學前班》是怎樣煉成的?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傳媒內參導讀:“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為焦慮的人群。”在周洲看來,父母教育是緩解焦慮的一劑良藥,而綜藝就是藥引子,她坦言:“《爸媽學前班》的創作初衷就是希望能夠喚醒一些焦慮的父母,喚醒他們那種對於自我學習的麻木。”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最初瞭解有養成長傳媒,是通過《耐撕爸媽》,節目中一個個最具爭議性育兒話題的探討,引發不少觀眾對傳統育兒理念的反思和對父母教育的認識;作為《不可思議的媽媽2》聯合出品方,有養特別打造“不可不學”小程序、《2小時幫你成為不可思議的媽媽》音頻課等內容衍生產品,不斷完善父母教育內容生態。

今年10月,有養聯合騰訊視頻育兒頻道出品並製作的新節目《爸媽學前班》上線,這檔定位為中國首檔父母成長觀察實驗的節目,從家庭關係、親子教育、夫妻相處等問題切入,由淺入深地探討了這些困擾著廣大父母問題背後的原因,並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輸出了影響上億父母價值觀的優質內容,無疑成為垂直品類中的黑馬IP。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阿嬌與賴弘國

實驗觀察 真實狀態

呈現歐美節目的高級感

儘管國內大多數“觀察類綜藝”都會強調自身無劇本不干涉,但通告式錄製、戲劇性呈現一度引發“觀察”的究竟是“真”還是“演”的爭議。

《爸媽學前班》從策劃伊始就確定了“紀實性”原則。縱觀目前已經上線的六期內容,具備歐美節目的典型特質,即編劇集中在前期策劃階段設計節目流程、框架,旨在突出節目的主線和目的,通過“主題課堂實驗+社會實踐”的方式,喚醒觀眾對父母教育的重視,同時促進理解並激發學習。

節目之所以能夠製造出高級質感,嘉賓的真實表達至關重要。對於明星嘉賓而言,參加節目塑造人設是與製作方雙贏的方式,但《爸媽學前班》從根源處就杜絕了這條路,出品人、實驗發起人周洲表示:“我見到他們每一個人說的第一句話都是,節目組不是來消費你們的,我們很真誠,同時也希望你們用最真誠的狀態來參與這次錄製,更準確地說是學習。”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周洲在課堂與“教學助手”有養機器人對話

其實早在節目籌備初期,節目主創,包括心理學和教育學專家、編劇、製片人等就與嘉賓進行過多次溝通,嘉賓人物畫像不只停留在常規節目需要的層面,更多地是像在為他們的“父母身份”量身打造《爸媽學前班》“教學方案”,以期節目環節設置能夠“對症下藥”。每一次的交流,讓互相信任的基礎一步步慢慢建立。拍攝中自然無人為干擾的外部環境、真實對口的教育痛點與父母學習需求,也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嘉賓的表達意願。

因此,在第三期節目“原生家庭”實驗中,嘉賓被專家要求將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依次劃掉,這意味著這個人將從TA的生活中永遠消失。阿嬌劃掉了新婚丈夫賴弘國,賴弘國則把阿嬌留到了最後;陳龍、章齡之夫婦,彼此都不是他們最終的選擇;劉璇直接拒絕了劃掉人的步驟,把自己的父親留到了最後,王弢留下的則是兒子;百克力和張楊果而夫婦更是哭到不能自已,選擇艱難。

整個過程嘉賓的糾結和心痛,幾乎百分之百還原到屏幕前。在拍攝現場的製片人李昕說,“現場工作人員當時也都哭成了淚人”,節目上線後的彈幕也多是同樣感受,嘉賓反應的真實、實驗呈現的真實、專家解答的真實,無不促進觀眾主動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

不僅是行業和觀眾對節目品質的認可,參與的專家們也表示,《爸媽學前班》讓他們第一次思考,原來“家庭教育工作也可以採用這樣靈活、輕鬆的形式進行”,節目的功能性和引領性不言而喻。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張楊果而痛哭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節目粉絲在新浪微博發表感想

專業科學納入頂層設計

“我希望自己做的東西零差評”

創辦有養前,周洲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工作超過20年,從“主持人周洲姐姐”到“製片人周洲”,從電視節目到兒童劇再到今天的網綜節目,她給自己定的標準是——“零差評”,《爸媽學前班》更是如此,並且要求在父母教育的功能性上做到更好。

“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為焦慮的人群。”在周洲看來,父母教育是緩解焦慮的一劑良藥,而綜藝就是藥引子,她坦言:“《爸媽學前班》的創作初衷就是希望能夠喚醒一些焦慮的父母,喚醒他們那種對於自我學習的麻木。”

既然要發揮功能性,最重要的保障就是節目的專業和權威。一方面,觀眾能夠很直接地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與嘉賓一起學習主題課程,授課教師包括來自有“育兒界哈佛”之稱的諾蘭德學院的英國頂級育兒師,曾21年任職英國兒童服務部的首席教育心理學家,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家庭教育心理學專家等;另一方面,據周洲介紹,節目從頂層設計到層層落實也都離不開專業科學的團隊指導。

“學術”和“綜藝”思維相輔相成,一以貫之,不僅將有養近兩年市場研究中發現的父母在教育中會遇到的關鍵問題融入到節目內容里加以分析解決,更有家庭教育心理學專家羅靜從節目初期就介入策劃論證選題和實驗,並對編劇團隊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使得節目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環節有理可據。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爸媽學前班》顧問羅靜

與其說這是一檔綜藝,不如說是一場科普,一場關於“怎樣為人父母”的父母教育科普。在已播出的節目中,包括起跑線實驗、室外畫像實驗、模擬家庭娛樂時間實驗、原生家庭實驗、共建安全島實驗、過度保護實驗、父母分工課程、兒童大腦發育課程等,與中國父母的焦慮點息息相關;街頭採訪、走進英國家庭、Plogging(跑步撿垃圾)等實踐則展示了中西方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的差異,讓嘉賓與觀眾在跟隨節目深入學習的同時,還有機會對照西方教育更有的放矢地學以致用,也體現出了節目嚴謹專業的流程設計。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爸媽學前班》課程表

功能性綜藝拒絕“造夢”

讓觀眾共情才是出路

在最新的第六期節目中,英國兒童心理專家Jane Evans給出了五個“問題兒童”的性格能力畫像,讓四組學員家庭分別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孩子並且提供培養方案。閱讀障礙、語言障礙、好奇心過重、討厭競爭、木訥內向、被排擠、被退學……種種問題看似低概率,但程度弱化的好動、發育晚、不合群等問題確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比如章齡之坦言自己的大兒子酒酒排斥競爭、害怕輸,王弢也表示自己小時候閱讀很慢。

節目通過讓嘉賓設身處地代入“問題兒童”父母角色的設計,讓他們真切理解了家長沒有資格否定任何一個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成長特點和週期,孩子只是需要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同樣具有代表性的還有節目組選擇的四組中國家庭,除了新婚、一胎、二胎的身份差異外,四對夫妻的性格、職業、成長背景等各具特色,但卻是當下最典型的年輕父母樣本:新婚夫婦阿嬌和賴弘國憧憬孩子但又存在擔憂;陳龍和章齡之吵吵鬧鬧但不失恩愛最具煙火氣;劉璇和王弢的教育理念差異較大又在努力尋找平衡;百克力和張楊果而則是典型的工作生活難以兼顧的週末父母。四組家庭並非大眾想象中的完美,但足夠真實和典型,如周洲所言:“節目不需要製造‘理想型’的完美父母,我們需要的是現實中真實的父母。”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章齡之與陳龍在課堂上

節目中呈現一場場實驗,參與和觀看節目本身對於嘉賓和觀眾而言何嘗不是一場實驗——嘉賓遠離穩定的生活交際圈,剝離一切影響因素,跟隨專家的引導和建議,靜下心來學習、成長;觀眾能夠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反思,跟隨節目的課程實驗和專業指導,主動了解和實踐。

周洲坦言:“我希望大家覺得這個內容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是一個用心的、走心的作品。我覺得《爸媽學前班》做到了。”節目讓觀眾找到了強烈的代入感並引發共情,看到了教育孩子的更多方法和為人父母的更多可能性,並且願意嘗試實踐。《爸媽學前班》的出現讓父母需要學習成長的理念真正落地,同時更踐行了一檔功能性綜藝應該有的社會擔當。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