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一、 写诗最好的外交官

中学教科书收录的古诗词,常以唐宋佳作为主,清代诗文十分少见,但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今别离》,却是多少人学生时代记忆犹新的一首。

这首晚清诗坛领军人物黄遵宪的长诗,曾被收入多版中学语文教材里。虽然只节选了部分片段,却是清新诗风扑来,“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的不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的期盼,常让课堂里的学生们,瞬间沉浸在其中的离愁里。相关朗朗上口的名句,还常被学生们签在毕业纪念册上,诉尽别离衷肠。

但对于这位感动了无数读者的黄遵宪来说,

写诗只是个业余爱好,他的更重要身份,是清末杰出外交家。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黄遵宪,1848年生于广东梅县。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三岁时读书习字,十岁时做诗惊艳乡里。又遭逢家道中落,于是咬牙多年苦学,盼着能金榜题名。才名也从此远播。连清末政坛强人李鸿章,都对他赏识有加,连称他为“霸才”。二十九岁那年,“霸才”黄遵宪考取了举人,追求多年的科场荣耀之路,已然打开了第一扇门。

但也就是二十九岁那年,先前满脑子科考功名的黄遵宪,毅然做了另一个重大决定:从此不考了。只因一桩轰动全国的国耻:马嘉理事件。

1876年,也就是黄遵宪中举这年,在中国云南煽动武装挑衅的英国翻译官马嘉理,被愤怒的边寨百姓打死。英国政府却借机大做文章,扬言要对清王朝进行武装惩罚。吓破胆的清王朝,由李鸿章出面谈判,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除了向英国人赔钱道歉,还大肆屠戮边塞同胞。这场外交讹诈闹剧,是为“马嘉理事件”。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丧权辱国的一幕,叫黄遵宪瞬间悲愤满腔,写了一堆诗大骂。但悲愤过后,黄遵宪还是冷静了下来:大清朝为什么如此怂包?除了国家弱,更因外交人才稀缺。人家耍个心眼手腕,就吓得清朝官员乖乖上钩。所以,我这一身“霸才”,就扑到外交事业了。

1876年12月,在清朝驻日大使何如璋的力荐下,黄遵宪担任了清朝驻日使馆参赞,从昔日名噪一时的诗词才子,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写诗最好的外交官。

二、为救同胞,扬威美国

在当时的清朝政坛上,外交工作,堪称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悲催工作。弱国无外交嘛。

可黄遵宪入职之后,却是如鱼得水。多年的苦学生涯,打磨出他强大的洞察力。不管到哪个国家,撞上什么糟心工作,都能迅速抓住对方要害,对各国风土人情乃至政治状况,他都格外留心观察,相关心得见闻,全被他捎带写入自家诗文里,然后有了他那些被赞为“诗史”的名作。

以清末民初文学界的公认,黄遵宪,就是清朝的“诗圣杜甫”。

但对于那些素来瞧不起清朝外交官的外国官员来说,黄遵宪这位“大清杜甫”,更是个极难对付的狠角色。尤其叫美国人深感其战斗力的,就是“旧金山华工事件”。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1882年3月,先前一直在日本的黄遵宪,升任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3月30日黄遵宪刚到旧金山,就摊上一桩恶心事:那正是美国疯狂排华的年代,美国国会又推波助澜,推出《限制华工条例》十五条。有恃无恐的旧金山政府,竟以此为由大肆逮捕华工。

前任的清朝领事们遇到这类事,基本都装聋作哑,管你华工被打被抓被杀,别连累我就好。可怜在美国的华工们,多年来就这么受尽欺辱。但刚就任的黄遵宪,却是闻讯就暴怒:我来管!

于是,刷新美国官员认识的事情发生了:放话叫板旧金山政府的黄遵宪,却既不吵也不闹,只是去旧金山监狱走了一遭,把关押华工的旧金山监狱,从房屋面积到卫生状况,全都细致调查清楚,接着搬出美国法律,狠狠摔在旧金山官员脸上:拘捕华工?你们旧金山的监狱条件,就是严重不合法,关押华工更是严重违法,不信咱就法庭上见?骄横的美国官员立刻冒了冷汗:怕你了,放人!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可再黄遵宪看来,放人就完了?我还要给在美国的华工们,争取合法的劳动身份。这话一出,清朝那边吓得不轻,好些上司都警告黄遵宪别胡来。可黄遵宪却横下一条心,先搬出了《国际法》,又在美国发起舆论攻势,几个回合下来,就叫美方狼狈不堪。

然后,就有了历史性一刻:清朝总领事有了给华工颁发执照的权力,在美国的华侨,从此得到法律保护。是为落后挨打的清王朝,对美国一场重要的外交胜利。

用美国人的规则反戈一击,在异国他乡维护国家利益,这艰难一仗,黄遵宪打的十分漂亮!

可打赢后的黄遵宪,却也十分痛苦:多年来的外交奔走,自己常是孤军奋战的窘境,朝中的清朝高官们,对国际局势通常两眼一抹黑。而一场恐怖的战争灾难,也正隐隐朝着歌舞升平的大清朝袭来。

于是,痛心忧患的黄遵宪,决定要写一本书,“喊醒”这依然沉睡的大清王朝。

这本书,就是凝结黄遵宪一生心血的巨著:《日本国志》。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三、价值两亿白银的奇书

1885年,三十七岁的黄遵宪请假回家,开始了《日本国志》的最后修订。为什么宁可不做官,也要写这么一本书?日本,正是黄遵宪外交生涯的第一站,

从此后一直叫他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国家的狼子野心。

1878年黄遵宪就职日本参赞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如火如荼的年代。工作干练的黄遵宪,在日本高层结识了不少好友,更了解了日本国内方方面面的情况。越了解越心惊:这个大清政要们眼中的“蕞尔小国”,此时不但在高速发展中,而且贪婪的眼睛,早已紧紧盯着大清朝。假以时日,中日必有恶战。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黄遵宪(中立者)与日本友人

于是,早在就职日本一年后,黄遵宪就给大清朝送上了十万字的报告,大声疾呼清王朝趁着琉球争端的时机,提前凭借此时的海军优势重创日本。可这番真知灼见,却被朝堂上的清朝高官们扔到一边。于是不甘心的黄遵宪,又继续耐心考察,每时每刻不停补充笔记资料,写这本关乎未来的奇书:《日本国志》。

1887年,《日本国志》终于完稿,四十卷五十万字的篇幅,包括了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民生军事方方面面,一切日本战略军事方面的宝贵情报,尽数收录其中。读懂了这本书,就可以把十九世纪末的日本了如指掌。对于此时的大清朝来说,有了《日本国志》,就有了一件对抗日本的独特宝物。

然而,叫黄遵宪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国志》初稿送到清朝总理衙门后,却继续被扔在一旁。虽然有张之洞何如璋等清朝重臣极力推荐,出版刊印却遥遥无期。

直到八年以后,即1895年年末,这本书才正式得以出版发行。可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在中日甲午战争里大败亏输,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宝典?已经用不上了。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虽然如此,《日本国志》的出版,依然在当时国内引起轰动,很多读过此书的清朝士大夫们,都纷纷惊叹书中详尽的情报考察,还有黄遵宪超凡的战略构想,痛心甲午战败的光绪帝,也读得爱不释手,

甚至发出若早看此书则“偿银2万万可省矣”的慨叹——如果清朝君臣提前了解这个对手,甲午战争又怎会战败?又怎会赔给日本两亿白银?

可笑的是,就在《马关条约》落墨后,清朝国内指责黄遵宪的声音又甚嚣尘上,某些当年对此书嗤之以鼻的“愤青”士大夫们,当时又跳出来指责黄遵宪,你既然写了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早出版呢?大清败的这么惨,你黄遵宪就是罪人!

可这事,真能怪黄遵宪?

忍受着指责的黄遵宪,并没有辩解什么,他后来还参加了维新变法运动,晚年退休回家后,最后几年忙于兴学办学,直到1905年3月28日,这位清末一代智者,满怀对国家的忧思,在家中溘然长逝。


晚清外交奇才,本可替清朝省两亿白银,却替甲午战败背锅


在那个落后挨打到绝望的时代里,他尽力了。中国能够从那样一个时代里苦熬出来,何尝不是因为有那么多黄遵宪一样的志士们,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努力,默默托起民族的未来。比起同时代的“风流人物”们,默默坚持的他们,才是最值得铭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