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抗战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坝是川渝地区人对于小块平原地带的称呼,又叫做坝坝。这些区域多丘陵间的盆地、河谷沿岸及山麓地带。适宜人们居住。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其中沙坪坝位于重庆市区,属于当时的陪都范围。抗战时期包括中央大学在内的多家文教机构曾西迁此地。如今在沙坪坝大学城还有还有郭沫若旧居、重庆冯玉祥旧居、重庆张治中旧居等抗战文化名人故居。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这里还曾经是著名的沙磁文化区1938年8月16日,重庆市政府据国民党战时最高决策机构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手令,并报行政院、内政部同意备案,将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等处原四川省巴县管辖区域划归重庆建制,设置重庆市政府沙磁区临时办事处。1940年12月5日,文化区代表性刊物《沙磁文化》月刊创刊,由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等5校共同主办。至此,重庆沙磁文化区得以形成。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期间,迁入文化区的大专院校总计16所,沙磁文化区最早发祥的核心区域,连同农地在内,不过73.87平方千米。至抗战爆发后,迅速扩展,极盛时期,东至嘉陵江北岸之柏溪、磐溪,南面直抵化龙桥、李子坝经佛图关、大坪至华岩、上桥一线,西逾歌乐山以至青木关沿线,北至井口、童家溪,形成一个具有某种机能而边界又不甚明显的广义的文化区,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文化中心。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华西坝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华西协和大学的兴建而得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之时,同属教会学堂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五所大学在华西坝汇集后,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将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此时的华西坝,校园清旷,草色如茵,专家学者荟萃一地,盛极一时,成为大后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北碚夏坝位于重庆西北部的北碚区。夏坝原名“下坝”,1937年,复旦大学内迁至此地,旦新闻系教授陈望道取“华夏”之“夏”,将其更名为“夏坝”,表达师生的爱国之心。复旦师生们在夏坝重建校园,将私立复旦大学发展装大为国立复旦大学。陈望道、周谷城、顾颉刚、洪深、曹禺、方令孺、叶圣陶、童第周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在此执教育人,郭沫若、邵力子、翦伯赞、老舍、姚雪垠等中外学者也曾来校讲学或演讲。彼时落破的夏坝,俨然已成为了光耀一方的学术殿堂。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江津白沙坝位于重庆江津区。抗战时期国民党众多党政机关、学校、工业企业迁建在白沙古镇,很多历史名人在白沙宣传领导抗日运动。使得这里成为抗战时期历史文化重镇。

抗战时期川渝四大文化名坝

抗战四大文化名坝,是抗战精神的体现。抗战时期形成的这些文化名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与国家民族共患难的家国情怀,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