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段时间曾看过一个跟孩子有关的综艺节目,觉得里面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

一个节目请到了歌手何洁做嘉宾,何洁在大家聊到孩子专注力问题的时候,说起自家请的阿姨的“独创育儿法”。

阿姨会跟何洁说,孩子在那边玩玩具,我在后面给他读书。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吸收故事的内容。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所以家里的景象就是,何洁的儿子七宝在玩儿,阿姨跟在后面给七宝不停的读唐诗、故事、寓言什么的。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何洁把这件事当做闲聊的话题随口一说,不难发现,阿姨也是一片好心:

就是简单的不想孩子荒废光阴,所以恨不得抓紧一切机会,在孩子耳边传递知识,想让孩子学点儿什么。

我们很多父母也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总害怕孩子浪费时间,害怕孩子无聊、害怕孩子“作妖”、所以费劲心力去计划,希望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

不过这种“满满当当”的安排,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

无论是内向或外向的孩子,都绝对需要一段独处的时间。

让他能在不被打扰监督的环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

甚至可以说,独处的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人生质地。

独处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内在力量,是孩子们静下心来,自己去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自己周围的一切的最好契机。

能够欣然独处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会更加的平和。

去年的时候叫做《零零后》的纪录片上映,这部片子拍了10年,记录下了几个00后孩子的成长轨迹。

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引人关注,那个孩子叫做一一,她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独处,不爱交朋友,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当周围的大人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的时候,她会回答:

“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当园长让她找其他小伙伴玩,去交更多朋友的时候,不到3岁的她强调:

“我不想交朋友,我有权利这样。”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父母和幼儿园都尊重了她的选择,给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小一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孤僻和呆滞,正相反,她在独处中,得到了另外一种快乐。

幼儿园的院长观察她独处时候的状态,得出的结论是:

“有的时候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能感觉到有点淡淡的忧伤。但你去观察她的行为,就会发现她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她是那么的高贵,能够去很好的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悦自己。”

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能够快速的找到愉悦自己的方式,舒服的跟自己相处,这其实是一种比社交技能更加有用的能力。

10年后的一一,已经是一个13岁的少女。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但也还是很喜欢独处,并且很有想法。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在妈妈看来一一“很重视自己的成绩,而且她是个自推型的孩子,她自己就是要自己成绩怎样怎样,她是有目标的。”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其实这也正是独处能够带给孩子的好处之一。

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接收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的过程。

而独处,则是整理、理解、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

给孩子独处的条件,孩子才能够有时间做更多的思考,在喧闹中保持头脑的冷静。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独处也是对孩子们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锻炼,能够独处中守住本心的孩子,往往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萌的小视频,爸爸准备了一些剥好的石榴,并且偷偷摆放好了手机在偷拍,然后跟女儿说:

“爸爸现在要出去一趟,一会儿回来。你看着点这些石榴,不要被狗狗碰到。爸爸没说开始吃,你也不能吃,听到了吗?”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小姑娘乖巧的说,听到了爸爸,然后开始一个人与这些石榴相处。

从她的眼神和动作就能看出来,她是非常非常想尝尝石榴的味道了。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但因为爸爸说要等会儿才能吃,所以小姑娘开始用背诵唐诗和避免直视这些石榴的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估计小姑娘会背诵的唐诗不多,一首诗翻来覆去背诵了三遍,她也是真的忍住了没有吃。

可是在第三遍诗背诵完,小宝贝还是忍受不了诱惑,偷偷摸摸的放在嘴里两个。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但刚偷吃完,小宝贝似乎又有点后悔,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然后发现了爸爸没带手机出去。

随后她开始大声说爸爸没带手机,爸爸没带手机……应该是在虚张声势,掩饰自己的愧疚哈。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这时候爸爸及时回来了,小宝贝一看到爸爸马上开心的笑起来,抢着找话题说爸爸没带手机出去。被爸爸问起有没有吃石榴,也是羞答答的承认了。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爸爸温和的说了句“爸爸不是让你等我吗?”,然后笑着跟女儿说可以开始吃了,父女俩一起分享了石榴。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小宝贝的表现,在同龄人来说,真的已经很好了。她虽然很小,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努力的坚持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慎其独”,独处其实是一个孩子自律水平的试金石。

当我们寸步不离的守着孩子、盯着孩子,时刻给孩子指导和建议的时候,孩子是处在一种“他律”之中的。

一旦“他律”消失,缺乏独处能力的孩子一时间会很难适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给予孩子适当的独处时间,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

独处很多时候是种自我抗争的过程,他们会逐渐在独处中学会不依靠别人监督,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方法。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好处。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林语堂说: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但独处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类似于“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的淡然。

孩童水果猫狗飞蝇等等这些热闹虽好,但当一个人永远处于热闹之中,就很容易被繁华和热闹带着跑。

你家的孩子戏多吗?快来看看别人家的“小戏精”吧!


他会很容易去用自己的时间,追别人在追的剧、看别人在看的八卦、聊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迁就别人的心思和想法。

而一个人真的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然需要守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主见。

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会独处,并且通过独处,保持更持久的专注力和思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