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

大文豪高爾基同志寫過《我的大學》,成了他的代表作。我的大學呢?時間太長,經歷太多,不寫了,留著吧,老了當個回憶錄寫。時間越久回憶越模糊,然而有的東西卻歷久彌新,距離我的小學時代有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跨度了,現在還能記起的應該在自己老年痴呆之前都不會再忘記吧。其實,高爾基在《我的大學》的作品中他並沒有上大學,我卻是真真實實的上了個小學,在小學裡不能像高爾基一樣奮鬥,只有這簡單的回憶。

今人讀史寫史越久遠越容易理順,因為留下的史料不多,夏商周的史料基本一天能看完,春秋戰國幾個周,秦漢幾個月,宋元之前的使使勁幾年,而到了明清史一個人幾輩子也讀不完,單單一個《清宮實錄》就記載著整個清朝皇帝的吃喝拉撒,一言一行,所以往往研究古代史越早的越容易成大家、一統江湖。我的小學時代也相當於久遠的歷史,可能時空混亂,也可能因果顛倒,但這有限的回憶也基本就是對童年的全部記憶。

我的小學

秋風中到的老教室


我的小學按照中國歷史劃分,應該是處於夏商周至秦漢時代。正式上小學之前我還上了個學前班,就是跟著一年級上學但沒有學籍,也就是現在的臨時工吧!記憶像三皇五帝時代,有文字記載卻絕大部分不可信,當個神話聽聽吧。那時年齡小,比同一個班的小兩三歲,學習因為沒學籍不升學老師也不管,上課別搗亂就行了。我也不是什麼神童,學習也就一塌糊塗了,卻只記得自己受欺負捱揍,特別是同桌一位女同學,不知道當時那裡得罪她了就會掐人撓人,回憶裡自己手背都是傷痕累累。自己也不是沒想辦法反擊,卻始終被武力強行鎮壓,有次想著自己也留個長指甲做武器,可每次長長了都被母親以不衛生為由剪掉!媽媽呀,你剪掉可是為兒的手中的利刃啊!印象中還有親戚,在我不聽話瞎胡鬧時,嚇唬我要把女同桌說給我當老婆,那個時候嚇得我好幾天不敢造次!

一年級二年級的記憶也很模糊,蹦出點回憶來像夏商周,有文字、有史料(還留著當年的獎狀),卻不成體系,只有乾巴巴的大記事。只記得在破朽的小學裡,昏暗的教室,老舊的馬恩列斯掛像……那是在村裡最早的小學,也是村裡幾代人上的小學,我的父親叔伯到我的哥哥姐姐都在這個地方讀過書。小學離我家很近,只有十幾米的距離,差不多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近到我可以趁課間回家喝點水、吃個蘋果。那時的學校是沒有操場的,學校體育課活動的基本就是在校園裡溜達,或者去做勞動,打掃校園、拔野草……

三年級時感覺我的春天一下子來了,突然長個了,腦子也開竅了,不受欺負也不怕寫作業了,記憶也多了起來,也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有正史了。三年級也是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時期,素質教育的號角剛吹起來,我們這個閉塞的村小學卻毫不含糊的衝上去了,先是課業負擔明顯減少,各種藝體科目也開展了起來,下午最後兩節是活動課,各種興趣小組,各位老師各顯神通成立各種興趣班,唱歌、跳舞、古詩詞、籃球、武術、二胡、豎笛、奧數、作文……多嗎?不多!我們小學有幾十位老師,幾乎不重樣的設置興趣小組,記得最奇葩的是有個老師會理髮,準確的說叫剃頭!他就成立了理髮興趣小組,這位老師不滿足傳授學生理論知識,還抓實踐——抓本校的學生給他興趣小組的成員當髮型模特,你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你想想十二三歲的孩子那能會剪髮啊?不僅剃的難看還揪的人頭皮生疼!於是學校經常出現老師帶著學生滿校園抓模特的場景,像極了清兵入關時的“剃頭隊”,留髮不留人,留人不留髮!後來我的同學,也是興趣小組裡的成員成年以後還真有從事理髮師行業的,不知道算不算受那時素質教育的影響。

那時老師們在教學的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農活,夏天,農村小學還有特殊的假期——“麥假”,顧名思義就是回家收割麥子的假期,那時還沒有收割機只能一把一把的用鐮刀收割,並且麥收正逢夏天最熱的時節,加之麥子成熟期短,所以一般都要全家齊上陣。自己有幸割過幾刀麥子,何止是累!那時就知道生活的不易了吧……而對於我們“意外”而得的假期,最好的是那幾天父母都很忙,無暇顧及孩子了,甩給幾塊錢讓自己去解決吃飯,那時幾塊錢簡直是鉅款了,能高興瘋了,揮霍吧!麥子再經過脫粒以後會剩下小山包似得秸稈垛,鬆軟有彈性,小夥伴們在草垛上肆意蹦跳,發動攻擊,那是最初的少兒樂園吧。還有的會在草垛裡挖“城堡”當做自己的別墅,最誇張的是看到有的小夥伴由於城堡裡沒有光線,竟然在草垛裡點蠟燭照明,真是“虎”啊。

四年級以後就搬到了新的小學,新的教室寬敞明亮了很多。從那時起開始有了清晰地記憶,而素質教育在風風火火搞了一兩年後也迴歸到從前,那時會感到莫名的惆悵。我的籃球興趣組,我的奧賽興趣組都解體了,哀傷程度不亞於小弗朗士的《最後一課》。那時印象挺深的還有看電影,白天在教室裡看電影,用大黑布把教室窗戶都蒙上,再把三四個班的同學集中到一個教室裡,一個簡易的電影院就形成了。當時放得最多的就是《小兵張嘎》、《地雷戰》、《地道戰》之類的主旋律片,後來得知《地雷戰》就是在離我們村十幾公里外的小山村裡取景拍攝的感到震驚不已。四年級還有一個趣事,老師讓參加升旗儀式穿布鞋,不能穿拖鞋,當時可能是忘了換鞋了,穿著拖鞋就去參加升旗,被班主任發現了一頓說,也沒辦法啊?!老師靈機一動,說要不你穿我的吧,我一試!竟然穿著小!!!十三四歲的小孩竟然43碼的腳,班主任也只能表示無奈了。

我的小學

空空的教室


五年級就記得自己突然變成了個愛學習的好孩子,沒有再出去瘋玩,老師也時常提起畢業班的壓力,其實不管考的好壞都是去隔壁的初中。那時印象最深的是班級前面有幾個櫻桃樹,五六月份櫻桃掛滿枝頭,平時老師是不讓摘的,還成立班級看管櫻桃小組,摘櫻桃小隊,要等著集體去摘全校各個班級平均分配,那幾天就是最初的“櫻桃節”吧。小學時,老師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受人尊敬、愛戴、“高大全”的形象,五年級的時候老師一次驗課風波令我也有些毀三觀。那時流行背誦古詩詞,語文老師說教委要來我們班級抽查學生們的背誦情況,都背上來的話能給老師積2分,而他備一年課才給積0.5分,加班加點的背還是有一些同學(包括我)背不下來,一本書一百多首詩啊。於是老師在班級內部找了幾個“搶手”,無論點到誰起來背的都是那幾個背的好起來代替背,而被點到名字的不能有絲毫異常表現。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清晰的是非觀,看到代表著正義與公平的老師也有作弊的行為,小小的心靈也惆悵了好久。

清明節回家,跟比我小一級的鄰居夥伴又去了趟小學,新小學大概始建於1998年,08或09年小學被撤銷,這塊地方熱鬧了近十年,也送走了近千名學生,到今天大概又荒廢了十年。我和鄰居都能記得當時哪個班級的位置,說起共同的老師,共同的故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所小學慢慢失去生氣,長期無人管理,教室玻璃大都損壞,屋頂有些凹陷,校園裡野生的蠟條樹恣意的蔓延出來,有人會來把小樹砍掉當柴火燒,留下的樹條帶尖帶刃,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走著,一不小心就會戳爛鞋底。俯身望去有個教室的的黑板還留著“0.5元/塊”的粉筆字,這可能是十年前撤離小學最後一的堂課吧,再沒人擦的黑板……被割斷只剩一小截的旗杆還能讓我回想起莊嚴的升旗儀式,那是最初認識的國旗,愛國的概念啊。教室裡的桌椅板凳都被清空了,能搬走的東西都搬走了,搬不走的只有講臺、黑板、屋子了。或許這個學校再也不能恢復到有近三百學生朗朗讀書的景象了,也或許這剩下的幾間教室很快就會被推倒改造,而這所村小學也只能留在一部分人童年的記憶裡。

農村在中國是逐漸萎縮消失的,聽到一個報道說近幾年中國消失了兩萬多個村莊,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農村,從農村走出去的學生更不會回家工作或生活,農村人口急劇減少,而農村小學就要不可逆的消失。以我的老家農村為例,前段時間村裡翻修自來水,村委統計了一下本來有三百多戶居民的村莊,還在村裡居住的只剩了107戶,流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意外的是最後交錢翻新自來水的有兩百多戶,這些可能只有過年才回家看看的老村民們心裡還想著有朝一日要搬回來住,至於是未來的那一天?可能都說不清楚……小學的興衰折射出周圍人口的年齡規模和結構,小孩少了說明周圍的青壯年人也少了,沒有新鮮血液的提供。破敗的小學還在等待著命運的審判,至於多年以後我的老家,生我養我的村莊會不會也像我的小學的命運一樣消失湮滅,這還不得而知,只希望在被時間的巨輪匆匆碾壓過以後,還能剩下斑斑的印記,留下淺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