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对于青岛的大窑沟的回忆,最多的印象就是市场一、二、三路沿街日本人建设的房屋以及十字路口1917年建设的古旧的老邮局。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市场三路的建筑有点意思,一侧楼房是三层,另一侧则2层,通向另一条街的石头楼梯上常有算命的摊点,好象并没有多少人会算算自己的命运如何。楼梯好象一共有3条,中间的一条居然穿过楼房,也是青岛三大怪之一。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从大楼梯下来,对面就是著名的青岛市场三路菜市场。老青岛叫它公立市场、劝业场,解放后人称人民市场。在票证为主的年代,这个日本人建的大市场是全市闻名的。市场面积很大,从市场三路跨越到市场一路。记忆中好象有2个大屋子,很多的大柱子支撑。中间的门洞进去,往左或右都可以到一楼市场。而两边门洞有楼梯直通2楼。菜市场印象中永远灯光绰约、一切感觉都是黑黑的,脚下的石板路也永远是湿碌碌的。里面卖的无非是生肉、菜、调料什么的,二楼主营服装面料。但丰富程度在今天也是数一数二的。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顺着菜市场往东,在十字路口的建筑是一家邮电局,主体3层,视野开阔。据说是日本人在1917年建设的,风格有点欧式。邮局用侧门,而面对楼口的正门大门洞永远是关着的。门洞有高高的拱顶,下雨天就可以在里面避雨。我对大门洞最深的印象就是邮票贩子了。八十年代,青岛自发的邮票市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贩们坐在台阶上,每人都有几本塞满邮票的集邮册。上中学的我周日的时候常在里面寻觅自己的需要。计划经济的年代,邮局出售的只有普通邮票。如果你遇到邮局有卖纪念或特种邮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我还真的在这家叫堂邑路路的邮局买过几张呢。当年面值8分的邮票小贩们因为有内部关系,所以新邮票到他们手里再卖出来就成了一毛了。那时候钱真的当钱用啊,一大碗馄饨才一毛五,一根油条才3分钱。我那时侯买的邮票都是节约了早餐钱换来的。然后问妈妈要了2块钱,去不远的环球文化用品商店买一本漂亮的集邮册,回到家,把手洗了又洗,然后小心地把邮票插进集邮册。当年是买的最贵的就是《丁冬来了》的小本票,好象花了有3块钱的样子。生肖邮票除了猴之外,也都齐了。那个年代,生肖猴票是卖到2元钱。但只要我纂到2元钱的时候,总会在犹豫中买了10张新出的邮票,后来生肖猴票终于越来越贵,等到想买的时候就变成20元了。如今2018年一张猴票2万6千元!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城市要重新建设了,好象没有什么规划地就把菜市场和漂亮的邮局给拆了。新建的邮局依然存在,但那建筑看起来怎么就那么丑呢。后来邮局边设了杂志摊,我常去那边买,像什么《少年文艺》、《儿童时代》、《故事会》、《科幻世界》什么的。后来,高中时喜欢上了文艺,就发现这里的杂志和报纸是最全的,每周怎么也要在放学的时候绕路去两、三次。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邮局斜对面的济南路口就是6路车总站,这路公交车从大窑沟到中山公园。暑假时,每天我都会从青城路的家里穿过寂静的甘肃路和旧银行林立的馆陶路,走十分钟到车站,一毛钱的车票就到了第一海水浴场。车站等车的时候,我的眼光总被对面中山路和济南路等五条路夹角的高高的塔式楼所吸引。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青岛最早的发电所。1900年5月,德国人在这里将电力带到了青岛,从此青岛的夜晚不再黑暗。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青岛大窑沟的回忆



到现在,我依然怀念那被拆掉的邮电局。记得当年要拆除的时候,我去那边徘徊了好久,舍不得那漂亮的建筑,更有自己难忘的回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