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状态:不动心!

01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吕夷简。

公元1041年的一天,宋仁宗久病初愈,于是召集文武宰臣入宫觐见。

其他的几位辅臣都刻不容缓,行色匆匆地赶进宫中。

唯有吕夷简接到传令时无动于衷,在家里斟饮了几杯茶水,方才起身出行。一路上不紧不慢,闲庭信步。

当然,最后他迟到了。宋仁宗质问道:“朕数月未朝,今天病情刚刚恢复了一些,所以特意见见众爱卿们,你为何姗姗来迟?”

假如是你是宰相吕夷简,面对宋仁宗如此严厉的质问,你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才能让宋仁宗转怒为喜呢?

还是北宋时期,准确地说是公元1042年。契丹国在陕西以北一带大兵压境,虎视眈眈。

当时朝廷里有一名叫王德用的将军,主动要求自己去最危险的河北定州驻守。

他上任以后,安抚民心,整顿军纪。契丹人见状,迟迟不敢出兵南下。于是在一天夜里,契丹派了一名间谍偷偷混进城中刺探军情。

许多副将们听到消息后,纷纷建议道:“赶紧吧间谍抓起来杀掉,以绝后患。”

然而,王德用却摇了摇头说:“随他去吧,我自有不战而胜的良策。”

假如你是王德用,面对契丹如此强大的军队。你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战略部署,才能让契丹人不战而退呢?

02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农场主有一天在巡视谷仓的时候,不小心将一只名贵的金表掉进了谷仓里。

由于谷仓很大,他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第二天早上,他贴了一张悬赏告示:找到金表者,赏金100美元。

工人们面对重金的诱惑,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几乎将谷仓翻了个底儿朝天。

但是谷仓里不仅是粮食堆积如山,还有数不清的稻草堆积在周围。要想在其中找一块金表,无异于大海捞针。

寻找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太阳下山依然没有找到,工人们只好一个个无奈地回家了。这时候,谷仓里只剩下一个小男孩仍不死心。

天色越来越黑,突然,万籁寂静。谷仓里响起了“滴嗒,滴嗒,嘀嗒”的声音。

于是小男孩小心翼翼地顺着声音的方向,最终找到了这块金表,赢得了悬赏。

你或许会说,这个故事也太俗套了吧?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本身的寓意。

是的,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则智者的寓言来看待呢?那些工人们,代表了我们心中“浮躁的自己”;那个小男孩,代表了我们心中“安静的自己”。

当我们的心处于一种浮躁和忙碌状态时,往往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只有当我们的心沉淀下来处于安静的状态时,往往才会听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滴答声”。

没错,我们循着这个“嘀嗒声”,往往才能做出最正确最合理的决策,然后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状态:不动心!


03

宰相吕夷简为什么要在出发之前先小酌几杯呢?其实他就是在强制性地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好倾听内心里的那个“嘀嗒声”。

那个“滴答声”告诉他:皇上是久病初愈,如果你这个宰相慌忙跑步进宫,势必会导致人心惶惶,天下惊动。

因为人们一定会根据宰相的反应散布谣言说,肯定是皇帝突然驾崩了。所以,你千万要稳住,而且越慢越好。

没错,吕夷简就是这么跟宋仁宗解释的。仁宗当时听了大为叹赏,称赞他是真正识大体的宰辅之臣。

吕夷简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再做决定。

大将军王德用也是如此。两军相持之际,面对契丹间谍赤裸裸的挑衅,他内心中的那个“滴答声”告诉他,如果你杀了间谍,契丹一定还会再派更多的间谍。

你越杀,越代表你心虚。终有一天,契丹人会大举进攻。所以,间谍万万不可杀。

于是,王德用将计就计,给契丹的那一个间谍表演了一场好戏。

第二天,他就搞了一场大阅兵,号令三军擂鼓呐喊,摇旗摆阵。将士们演练了一整天,进退有序,配合无虞。

最后,王德用大声下令道:“将士们!准备好军粮,旗帜所向,就是我们的敌人。”那一瞬间,军旗齐刷刷地全部指向契丹驻军的位置。

那个间谍在暗地里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连夜赶回去向契丹报告说:“大事不妙!宋军可能要对我们出兵了。”

没过多久,契丹就主动派使者前来向宋朝求和。

王德用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战争,这得益于他过人的品格:沉着冷静。

04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在冷静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最好的决策呢?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静谧的时光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得到恢复,能让大脑更好地适应和响应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所处的复杂环境。

人在轻浮急躁时所做的选择,往往会追悔莫及。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你都要保持冷静,保持以静制动的主动权。

随时确保自己能倾听到内心中的那一个“嘀嗒声”,从而做出最好的选择和最佳的决策。

有人会问,安静的状态有利于我做决策,可是我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激动,那么我该如何保持冷静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范仲淹的故事:公元1014年,宋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

庆历书院的师生自然也不例外,全都停课废书,跑去围观。只有范仲淹自己闭门不出,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一位同学跑来叫他,范仲淹头都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第二年,他果然取得了殿试的资格,然后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

表面上看,这是心态或者意志力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说是如何做决策的问题。

范仲淹则不计较一时之得失,只管做好当下的事,读好眼前的书,看似受了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进度。

所以,这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决策。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处处都是十字路口,天天都需要我们去做决策。

只有当我们具备了全局的观念,具备了长远的眼光时,我们才能少走弯路,选出一条最佳的人生捷径。

当你做一个决策的时候:10分钟之后,你会做何感想?10个月之后,你怎么看待今天的选择?10年之后,你会因为今天的选择后悔还是欣慰?

没错,如果我们总是让未来的自己做决策,或许,我们人生中就会减少许多愚蠢的时刻。

其实,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状态:不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