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一,龙之逆鳞

公元7世纪,当新罗将唐朝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之后,朝鲜半岛这块东亚大陆前往日本海的突出部便一定程度保留着自己的独立性。之后无论是辽金的袭扰,还是大元的征伐,都没有完全控制这个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王朝就能容忍此地放肆。

中原王朝从没有把眼睛从这个地方移开:当高句丽兴起,隋唐两朝几乎倾国讨伐,将其灭掉;当百济勾结倭国,扰乱海东的时候,唐朝更是果断出兵讨伐;而当红巾军反元的时候,更是直接北伐高丽……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因为,一旦韩地祸起,中国是绝对无法置身事外的。

到了明清,中朝之间终于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关系——“宗藩关系”,朝鲜王朝臣服于天朝,并奉行“事大主义”侍奉大国,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中原王朝也得到了一个稳定的“藩属”,这种稳定的关系持续了近500年,中间虽然有壬辰倭乱、明清换代等事情而起波折,但是总体上仍然相当的稳定。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发生了变化。虽然西方列强对中朝的侵袭还不能改变中朝关系,但是东边日本的兴起则使得整个东北亚的地缘格局迅速被打破。强大的日本奉行扩张主义,尽管清朝仍然凭借着袁世凯等强人的努力抵御日本,但是日本的势力仍然不断的渗透到了朝鲜。

日本不断的触动着这块“龙之逆鳞”,终于引爆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

二,东国重镇

此时的清朝虽然有些中兴之势,但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老迈而昏聩的清王朝就像一个曾经强壮、现已日薄西山的老人,它老迈而昏聩,根本不是年轻又富有朝气的日本的对手。果然,丰岛和成欢之战,清朝海陆军接连战败,而此时朝鲜政府早被日本人控制,各路清军在朝鲜因战局不顺,接连北撤,陆续汇集到了平壤!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成欢之战,清军败退

平壤是朝鲜北部重镇,古代的高句丽的都城便在此地,而唐王朝的安东都护府也曾经设在此处。此地 “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远临旷野”,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战局到此处,清军仍没有完全崩盘,因为平壤还在清军手里!而且此时平壤城内的清军守卫力量及其强大,如果守住此处,韩事仍有可为!李鸿章的策略是“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李鸿章

而对于日本,驻扎在朝鲜的清军显然是其控制朝鲜的最大障碍。由于成欢之败(成欢之战,清军击毙日军三十九人,击伤四十九人,清军伤亡约五百人),清朝已经失去了海路援助朝鲜的通道;而此时的日军一方面刚打胜仗,士气旺盛;另一方面由于海路安全,也可以专心北进。为彻底将清王朝的势力从朝鲜半岛驱逐,日军必须占领平壤!

三,严阵以待

深知平壤重要的清廷立刻加派大军入朝。1894年7月14日,光绪皇帝降旨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速为筹备,即派一军由北路进发,另派南路军由海路接应叶志超军(成欢残军)。7月21日开始,南北两路援朝军同时分批登程。遗憾的是南路清军在7月25日的丰岛海战中被日军偷袭歼灭(也正是因此,清朝正式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北路四大援军(包括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练军)相继赶到平壤。

8月末,南部败退的大批清军(叶志超,聂士成部)也赶到平壤,此时平壤清军总人数达到近15000人(卫汝贵的盛军5000人,左宝贵部奉军3000,马玉昆的毅军2000和牙山败退的清军3000余人,丰升阿奉天吉林练军被部署到安州保护平壤后路),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增援清军赶到

一开始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光绪帝令左宝贵统领北路四军,后来由成欢败退的叶志超部和聂士成部分别于 8 月 21 日和 8 月 28 日到达平壤。光绪帝令叶志超为全军总统,负责平壤的守卫(叶志超谎报成欢战胜,使得清廷误以为其立下大功),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愚蠢的决定。

而在平壤后路,国内的援军也陆续赶到,清政府总共派遣了近一万八千人的援军入朝。只可惜由于路途遥远,指令不畅,平壤之战起来的时候,只有3300余人抵达平壤后路,这也为清军后来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清守军严阵以待,大力搜集粮草、饷银和军火增援平壤清军,到战争爆发之前,平壤城内粮草已够大军食用一月有余,而义州的军火弹药也源源不断运到平壤(平壤城内无军事工业,守城清军的军火弹药必须从国内的义州运过来)。

根据统计,从 1894 年 8 月到 9 月由义州转运局输送至平壤的武器弹药如下:

枪子二百十万粒,哈乞开思兵枪一千杆(佩带全),枪子三百七十万粒,呍者士得后膛枪子八十万粒,七生脱半后膛过山炮十二尊(车件全),炮子一万八千颗,五十七密里后膛过山快炮(克虏伯 75 毫米野战炮)四尊(车件全),无烟药快炮子一千一百九十颗,八生脱后膛炮子四千颗,六生脱后膛过山炮子四十颗,炮药四万八千磅,铜管拉火一万四千一百枝,修成前膛兵枪二十杆,修成前膛马枪四杆,枪药五十磅,铜帽三千粒。

清方不仅充实后路、增援城内守军,同时还对平壤城防进行了加固,并抢先布置防御。清军整固了朝鲜城墙,使其防御力更加强大;而在大同江沿岸,城北、城西等关键地区更是广筑营垒,并派遣重兵守卫!

至日军完成对平壤的包围(由于清军过于保守,使得日军轻易包围平壤城)时,平壤防御部属如下。

一、南门(朱雀门)外之江南(大同江左岸),由马玉崑一营、盛字军一营共同驻守桥头,若有缓急,增派马玉崑一营、聂桂林一营,迅速赴援;

二、由大西门(静海门)起,至盛字军孙显寅与毅字军马玉崑之防守交界间,若有缓急,盛字军迅速赴援;

三、北门外山上,江自康两营驻守,若有缓急,丰升阿之盛字营迅速赴援;

四、自大西门迄七星门,以芦、榆各营(即牙山清军)防守,若有缓急,盛字军卫汝贵部迅速赴援。

四,日军进击

而日军此时也已经急不可耐,在成欢之战获胜之后,日军按照大本营“将清军驱出朝鲜,不可使清军在朝鲜留一兵一卒”的要求,开始着手进攻平壤。日军在朝鲜的第三师团与第五师团的部队由第五师团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除少部分部队留守汉城、洛东、仁川和龙山等战略要地外,其余部队共一万六千一百余人分成四路向平壤进军!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日军计划如下:

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约3600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第五师团本队(约5400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

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约2400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四路日军密切配合,不同时间不同路线出发,竟然能在9月15日全部集结于平壤城下;这与平壤城内清军缺乏配合,矛盾重重形成鲜明对比。9月15日上午凌晨4时30分,日军对平壤的攻击开始,平壤之战,正式爆发!

五,中日血战

当日平壤之战主要在三个战场展开,首先打响的是大同江南岸,日军大岛混成旅团(3600人)对阵清军马玉昆的毅军和卫汝贵的盛军各一个营共2000人。9 月 15 日凌晨 4 时 30 分,日军开始进攻清军大同江堡垒,然而此地清军装备有先进的毛瑟步枪和加特林机枪,加之占据地利,故越打越勇,给予日军进攻部队极大杀伤。打到下午1点,由于朝鲜北部高地已经开战,大岛混成旅团的牵制任务已经完成,日军开始撤退。此战日军 “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大岛义昌本人也被击伤。 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斗也被评价为清军在“甲午战争的陆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 。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船桥里(大同江南岸)

而在8点钟,平壤城西南的战事也打响了,野津道贯亲率第五师团主力(5400余人)进攻。日军炮击清军阵地后,以步兵对清军堡垒进行突袭,清军猝不及防,无奈之下派遣骑兵两次冲击。但日军占据地利,加之火力强大,清军骑兵伤亡惨重。据统计清军“有273头战马被击毙,士兵则战死130余名”,战局愈发不利,清军只得依据堡垒固守,然而日军也难以获得进展,战场陷入僵局……

玄武门、牡丹台一线平壤北部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参加进攻的日军为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兵力最多(7800余人);而此地清军守军也有两支:左宝贵的奉军三营 1500人;江自康仁字两营四哨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2.7倍。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凌晨5时,日军发动攻击,两路钳形攻击玄武门,但遭到左宝贵奉军密集火力的扫射,日军第十二中队长品川大尉被击毙,本间中尉以下二十余人被打死。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暂时撤退,以炮火优势攻击,清军死伤众多。之后日军以其兵力占绝对优势,趁势攻入外重堡垒之东垒。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日军也损失惨重,支队副官桂真澄大尉和两名中队长小仓信恭大尉、本间德次郎中尉都负重伤,士兵伤亡22人。南垒由于面对日军炮兵阵地,受到炮火压制,于8时被日军富田大队攻占,日军也付出了死伤25的代价。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日军登上玄武门

形式最为严峻的是西堡垒,由于此地日军炮火极为严密,所以清军伤亡很大,7时15分西堡垒失守,日军占领西垒后,又转向进攻在箕子陵防守的仁字军,攻破东垒。

上午8时,清军城外营垒全丧,日军开始进攻牡丹台。半小时后,日军登上牡丹台,将炮兵转移到台上轰击清军。此时左宝贵正在玄武门上督战,他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准备殉国。他换上御赐朝服,亲自开炮轰击日军,连发36弹,击退日军三次进攻,但随后也被日军炮火击中,壮烈殉国;日军猛冲玄武门,付出数十人死伤代价后终于在牡丹台炮兵支援下攻破外门。但由于清军火力密集,日军连续冲击也无法攻入内门,被迫暂时撤往城北高地。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牡丹台之战,左宝贵所部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第十一中队长金藤之明大尉等多人被击毙。日军共死亡四十四人,伤一百九十人,五人失踪。

15 日血战一日,平壤西南防线和北部防线失守(西南部清军得知左宝贵在玄武门阵亡后,士气低落,已无战意,最后放弃堡垒向平壤城内溃退,日军最终占领了平壤西南的清军堡垒:),但是平壤内城没有被日军攻占,大同江防线仍然存在,日军并没有按计划占领平壤城,反而伤亡700余人。日军指挥官野津道贯对 15 日作战结果非常不满,下令必须在16日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平壤!

六, 残阳落日

此时形势原本有利于清军(清军伤亡少于日军,且粮食弹药充足,反而是深入的日军后勤困难),但遗憾的是清军已经失去了斗志,叶志超认为日军虽然没有占领平壤,但增援和给养不断送达前线,而平壤清军由于北路粮运之道被日军截断,困守孤城只能是坐以待毙,下决心放弃平壤突围北去。此议得到了清军各将领和平壤监司闵丙奭的同意,唯马玉昆提出异议,但叶志超不听。

下午4时许,叶志超遂以朝鲜平安道监司闵丙奭的名义,派一朝鲜人冒雨送书于日军元山支队阵中,表示愿意弃城撤退。佐藤正大佐接书读之,然信被雨打湿而不可读,佐藤正又付之传令骑兵,送达于朔宁支队立见尚文少将。立见阅之未毕,已见平壤各门皆已悬白旗。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于是立见尚文少将一面命元山支队至七星门外,一面亲与旅团副官桂大尉共率一个小队下牡丹台,入玄武门而至小窦门外,要求门内清兵打开城门。以言语不通,故用笔谈,桂大尉即用铅笔在纸片上写道:“若降服,可允。应速开城门,集中兵器缴于我军;否则,即攻取之。” 自门隙递于门内。清兵亦书于纸上答以:“降雨甚,刻下兵多,难以速散,当期明朝,开放此门。” 日军料定清军此夜必逃,便在义州、甑山大道要隘设下埋伏,邀击清兵。

当晚8时清军放弃全部粮草辎重开始撤退。但由于撤退过于匆忙,叶志超没有制定完备的撤退计划,又因天降大雨,一路上清军“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16 日凌晨当清军撤退到平壤北部的顺安一带时,被日军发现。日军居高临下向清军败兵集中开火,清军内部又因黑夜大雨敌我难辨而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甲午战争中日平壤之战,奋力血战却难掩败局

清军战俘

就在这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路上被打死1500多人,并有683人被俘, 清军被日军虏获的军火、弹药、粮食及其他各种物资不计其数。9月16日晨,日军元山支队和朔宁支队入城,山呼天皇万岁。城中不仅无清兵一兵一卒,朝鲜居民也纷纷逃散。

平壤就此陷落,日军仅仅付出一百九十人死亡(包括失踪十人)、五百零六人受伤的代价就攻破了这座“雄城”。随后各路清军全部撤回国内,而甲午战争的战火,终于烧到了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