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鉅鹿之戰是一場戰略決戰,秦軍和反秦聯軍任何一方奪得勝利,另一方都將不可避免地遭受毀滅性打擊。這場戰爭史上罕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在其整個進程中有諸多不和常理的奇怪之處,其中最奇怪的就是章邯為什麼不與王離聯合攻擊項羽,而是手握二十萬重兵坐視王離被項羽打垮。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在鉅鹿之戰前夕,先後復國的東方六國中楚、齊和魏,遭到章邯的沉重軍事打擊。陳勝、項梁、田儋、周市、魏咎等人被殺死,黃河以南的反秦力量大大被削弱。章邯等秦朝軍隊於是渡黃河北上,將軍事行動的重點調整為鎮壓燕趙等地的反秦武裝。

恰巧在此時,河北的趙國發生內訌,大將李良殺死國王武臣。趙國大臣張耳逃至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重新建立趙國。信都與鉅鹿同屬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兩地相距非常近。張耳是一個很有背景的人,他原是信陵君的門客,其人在反秦陣營裡的聲望甚至在名將項梁之上。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趙國叛將李良被張耳打敗後投降了章邯,章邯在得到趙地詳細情報後,離開民眾對秦敵意強烈的楚地,制定重點攻擊趙地張耳的戰略計劃。在這份戰略計劃中,將圍攻張耳定為關鍵的一環,以張耳為誘餌發起一場“圍點打援”式的戰役,目標是將黃河兩岸的反秦武裝吸引至趙地一舉聚殲。

從秦軍的這個戰略目標來看,後來章邯為何不果斷髮兵增援在鉅鹿與項羽激戰的王離,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在戰略實施階段,秦廷以章邯軍為首,所能動用的軍力都開始向河北運動。章邯軍率先圍攻邯鄲,並在一個月後破城。張耳、趙歇逃往鉅鹿,自北而來的王離便順勢率軍進圍鉅鹿,整場戰役“圍點”階段的計劃就此完成。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章邯在邯鄲幹了遷民、毀城兩件事後,率軍進駐鉅鹿之南的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可見,負責圍點的王離得到了章邯強有力的後勤支持。

章邯不跟進攻擊鉅鹿很有意味,這表明秦軍方面對於各路反秦武裝前來救援鉅鹿是有預期的。章邯駐軍棘原負有兩重戰略使命,一是為王離做後勤保障,確保“圍點”大軍的軍需給養;二是準備阻擊援軍,甚至是更具計劃性的軍事行動——打援。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鉅鹿城中食盡兵少的張耳,果然憑著他的聲望人脈,得到各路反秦軍隊的援救。“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但章邯的軍隊自擊敗周章之後,已經從一支由刑徒和奴隸組成的軍隊,改建為由秦都咸陽及其近縣軍民和秦北方軍團組成的精銳之師。

而負責在鉅鹿城“圍點”的王離,他的軍隊亦由秦北方軍團的一部分組成,皆屬強幹之師。張耳的好友陳餘畏懼秦軍的威勢,勉強令張黶、陳澤率領5000兵馬做試探性的攻擊,竟然遭到秦軍全殲,於是各路反秦援軍“皆壁餘旁,未敢擊秦”。

這種僵持對於指揮系統高度統一的秦軍是有利的,而對於由多路武裝組成的反秦聯軍則非常不利。被圍點的張耳和援軍領袖陳餘本是好友,他們這時已經互不信任而相互指責。鉅鹿城外圍的秦軍,應該已經做好在反秦聯軍分崩離析時雷霆出擊的準備。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但在這個時刻,項羽率領數萬大軍加入戰局猛打猛衝,破了章邯為王離提供後勤保障的甬道,連續攻破章邯沿甬道設置的九座營壘。王離的補給線出現問題後,章邯派出小部分兵力做出恢復補給線的努力,但未能成功。

章邯之所以沒有全力恢復補給線,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量。

首先,項羽不過四五萬人,而王離的兵力則有二十萬左右,從常理來講他分出來一部分兵力,吞掉一頭扎進去的項羽並不困難,補給線到時候也自然會恢復。其次,章邯軍隊主力的戰略任務是打援,在反秦聯軍大部駐紮外圍未有行動的情況下,章邯軍隊主力自然不願輕動。

事實上,在鉅鹿之戰前,項羽的軍事履歷相當稀鬆平常,他不過是反秦武裝裡的“將二代”。他接手項梁所擁有的兵力不過四五萬,與章邯、王離的數十萬精銳之師根本不成比例。

解析鉅鹿之戰:秦朝最後兩大名將籌劃決戰,被“將二代”一舉攪黃

反觀章、王二人已是舉世公認的名將,他們作為秦帝國最後的武力支柱,身負在鉅鹿籌劃一場戰役來全殲反秦武裝的重大使命。在戰役進行過程中,他們兩人的戰略分工相輔相成,不可能因為區區項羽而合兵一處。

但恰恰就是項羽這個“將二代”所統領的不過數萬軍隊,從秦軍最薄弱的補給線打起,不僅在歷時兩個月的時間內沒有被優勢兵力的王離消滅,反而抓住章邯軍意在打援而不願將主力內調的心理,打垮了王離“圍點”的飢餓之師,贏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