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已被考試“綁架”

中國人熱衷各類英語輔導班,為什麼不喜歡在生活中運用英語?學生們喜歡老師講清各個“知識點”,為什麼不喜歡“不劃重點”的純英語教學?擅長授課的中國英語老師,為什麼英語會話那麼困難?……日前,有媒體報道了一位外教的困惑,他頗為無奈地感慨:“會不會有一天,當我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卻與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連日常會話都無法進行?”

這位外教或許不明白,在中國教育教學的許多環節,已經不同程度地被考試“綁架”了。

首先,考試“綁架”了學校的日常教學。我們太熟悉這樣的場景:老師講,學生記;老師列知識點,學生依次背下來;老師考前劃重點,學生備考按圖索驥。自然,還有反過來的道理:如果不考,老師就不教,學生就不學;如果不是知識點,學生就自動忽略,轉而把精力放在老師劃定的“1、2、3”上。於是,懂得知識點的老師便成為“好老師”,能掌握考點考高分的學生則當之無愧地成為“好學生”。

當教是為了考,學也是為了考,學英語自然是為了英語試卷滿分,只要得了滿分,哪怕是“啞巴英語”也無妨,難怪外教看不懂!

其次,考試“綁架”了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一個孩子在中國長大,這樣的困惑也許還會遇上很多:書櫃上一溜兒教輔書籍,除此之外,都是“閒書”,可長大後發現,“閒書”可能是受用一輩子的書,“不閒的書”反而在考後撕之而後快;兒時輾轉於各個“興趣班”,力爭在考級中通關,賺取一疊證書,而當證書敲開名校大門後,興趣便被拋在腦後;進

入大學後,某位致力於培養創新人才的老師不再劃重點,學生們頓時茫然無措,不知該學什麼,更頭疼該怎麼考,讓老師為“把學生教壞了”頓足。

考試為何會被“綁架”?板子不能打在家長、學生身上。應試的指揮棒,簡單粗暴的教育評價體系,才是始作俑者,而社會上的唯學歷論,用人單位招聘時“學歷查三代”、“非‘211’、‘985’學校不錄用”的導向,更無疑在催化著功利的教育。

在教育功利化的大環境下,孩子小小年紀便知道為何而學,家長時刻提醒孩子也警醒自己,要為“小升初”準備什麼,為中考準備什麼,為高考準備什麼,甚至能打出“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終極”口號。

從表面上看,考試“綁架”的是孩子的興趣,但從根本上說,卻在“綁架”著孩子的創造力,綁架著國家、民族的未來。

難忘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莫言的演講。他說,兒時輟學放牧牛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的白雲,腦海裡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想,“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躺在草坪上望天,在講效率的現代人看來,可謂浪費時間之極。可是,有朝一日,這些“無用之用”也許就會燦然生輝,因為它可能在不經意間,像雞湯一樣慢慢滋潤人的心靈。

試想,如果莫言生活在今天的時代,被家長拉著輾轉於各類作文輔導班、提分班,把玩泥巴、看白雲的時間都用在背重點、記要點上,諾貝爾文學獎還會與他有緣嗎?(本報記者 張 爍)

更多閱讀:

北京市教委科普活動進校園 攜手共築科技夢

滄州12名高中生因帶手機被勸退 家長:接受不了

北京中招:將科目選擇權交給學生

成都試點取消中小學校長行政級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