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是什么反应?

funnyapp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的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对美国宣战之后,美国随即对日本宣战,很快,英国也对日宣战,中国对日、德、意宣战。而作为军事同盟,德国和意大利也先后向宣战国宣战。自此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与国,除了苏联和日本外,彼此之间都已宣战。



可以说,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直接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和富国的美国拖入了战争,那么,希特勒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现在网上盛传这两个版本,一个是获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勃然大怒,将日本的行为斥之为愚蠢。而另一个观点则是希特勒欣喜若狂。


先说第一个观点,希特勒勃然大怒的理由,很多人分析为希特勒不愿意将实力最为强大,战争潜力最强的美国拖入战争,因此才把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战争的行为斥之为愚蠢。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前,全世界的核心一直被认为是欧洲,而公认的世界第一强国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欧洲老牌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都不太看得上暴发户美国,这在一战胜利后欧洲不约而同的对美国排挤,就能看得出来。


二战前夕及二战期间,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欧洲列强都坚定的认为,世界的中心依然是欧洲。因此,当时希特勒对于美国是低估的,也不会认为美国是决定德国胜败的关键因素。同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德军,也给予了希特勒无与伦比的自信,他认为,这个星球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是德军的对手,毫无实战经验的美国少爷兵,当然也不例外。

更何况,当时美国已经明显偏向于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并给予英国、苏联大量援助。美国在事实上已经站在了英国苏联的一边。因此,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将美国拖下水,并在太平洋牵扯了美国大量精力,对于德国而言只有好处却并没有坏处。希特勒的勃然大怒,显然毫无根由。



那么说第二种观点,为什么希特勒会很高兴?首先,既然美国已经事实上站在了反对德国的一边,因此,对于美国这个战争潜力无比巨大的大国,就将成为德国潜在的敌人,德国为了进攻苏联,已然竭尽全力,显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实力应对美国。

同时,美国颁布《租借法案》,对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大力支援,也进一步加大了德国征服欧洲的难度。因此,此时偷袭珍珠港后的日本,显然会将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到太平洋,德国也因此能够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局。乐观其成的希特勒自然很高兴。



其次,虽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了轴心国,但是三国从来不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而是个个心怀鬼胎,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希特勒狂妄的计划里,德国政府征服是必然的,那么显然,无论是日本还是意大利,都将是德国潜在的对手。

因此,始终保持强大实力,由此尤其是持有强大海军的日本,就成为德国征服世界的一个阻碍。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意味着强大日本海军与更强大的美国海军之间的对耗,这对于希特勒而言,自然是最完美的鹤蚌相争。



鸢飞九天2018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据希特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在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在场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始终没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希特勒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美国不介入。因此他尽量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他在1939年9月向德国海军将领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任何德国潜艇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参战的借口,希特勒的世界性战略可能要功亏一篑。

希特勒希望日本帮他一起从东北进攻前苏联,可惜日本也没听他的,打了一下,失败了,就放弃了打苏联。总之,希特勒打算拿下整个欧洲,日本拿下整个亚洲,把欧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和美国决战,日本却过早动手了。

希特勒责备日本不该与美国开战,不仅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轴心国也要面对强大的国家。


诗词墙


希特勒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的反应,历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暴跳如雷,甚至破口大骂“日本这个民族,只适合在海边打渔”。

第二种,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欣喜若狂,说了一句:我们不会输掉战争了。


第一种观点的可能性

希特勒希望日本能从西伯利亚地区进攻苏联,东西夹击灭亡苏联,然后夺取苏联的资源,再和美国决战。

而日本在1939年发动对苏联的诺坎门战役后,被苏联一顿暴打,于是放弃了北上的念头,转而进攻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希特勒看到日本提前招惹了美国这个巨无霸,苏联又迟迟没能攻下,想死的心都有了。

虽然这个观点看起来非常合符常理,但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支撑。也没有什么资料上面说希特勒在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破口大骂。这个观点是后人捏造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种观点的理由

日军偷袭珍珠港前,德军横扫欧洲战场,当时欧洲的两个强国英国和法国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特别是法国,本土都被占领了,只剩下流亡政府。

当时整个欧洲唯一还有力量对抗德国,也只剩下下苏联。而且自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闪电进攻以来,德军是节节胜利,苏军是节节败退。

而且当时的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通过《租借法案》源源不断的援助战略物资个英法和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更加希望日本对美国发动战争,将美国拉入战争的泥潭。实际上,希特勒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已经多次通过外交的途径敦促日本进攻美国。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了,说德军在1941年12月6日爆发莫斯科会战中遭遇惨败,损失了50万多万人马。我认为这次战役并没有影响希特勒的信心,在随后的战役中,德军再次节节胜利,直到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日军偷袭珍珠港在1941年12月7日清晨)。

跟据当时希特勒身边一名叫做瓦利蒙特将军的回忆录中记载:

希特勒得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非常的兴奋,告诉身边的亲信:“这下我们终于能和西方真正的‘巨人’(美国)较量一番了。”

瓦利蒙特当时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少将,最高统帅部的副参谋长,是希特勒身边的人,他的话应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更为直观的是,希特勒给了当时日军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颁发一个“双剑银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要知道整个二战期间获得这个勋章的人都只有160个,其中159个在德国,山本五十六是唯一不是德国的。


跟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测,希特勒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是非常赞同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


珍珠港的疑云

然而,希特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欣喜若狂,但同样欣喜若狂的还要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跟据后来的资料,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早就被蒋介石的军统情报部门破译交给了罗斯福,然而罗斯福却不为所动。

令人奇怪的是,日军偷袭珍珠港是为了击毁美军的航母,但实际上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军被击毁的战舰中,没有一艘是航母。

也许,珍珠港就是罗斯福编织的一张网,就等着日军来自投罗网。

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对法西斯政权宣战!


胡史乱翔




1941年的冬天不仅是冬天,更是德国战略战局的冬天,是希特勒人生的冬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派遣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并且获得胜利,日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甚至是狂妄中。但是,当时远在波兰“狼穴”的希特勒的心情却很糟糕,听到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后更是雪上加霜,他甚至沮丧地说:

“这个反美战争是个悲剧。”

自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后,捷报频传。10月3日,希特勒从前线返回德国柏林后甚至还在兴奋地向德国向全世界宣布:

今天,我毫无保留地宣布:我们在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而且再也不可能起身。

事实上,这不仅是希特勒和德国人的想法,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谁也没想到,德国的战局会在冬天开始遭遇“滑铁卢”。如果此时,美国人加入到战争中,德国在东方的盟友日本势必会被美国人所牵制,那么苏联在东方也将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希特勒和德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希特勒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对日本试图挑衅美国人持什么态度?

希特勒对珍珠港事件并不是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日本早已经让驻德大使大岛浩知会过希特勒,表示美英正在计划向远东运兵,这意味着美国已经有插手远东战局的准备,虽然美国国内反对参战的声音很高。在11月28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甚至代表希特勒向大岛浩表示,德国会与日本结盟,如果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绝不会作壁上观。在12月5日,德国在交给大岛浩的“结盟条约”中保证德国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对战美国。

但是,这是否便意味着德国希望看到日本对美国开战呢?实际上,希特勒给大岛浩的保证只是在敷衍日本,因为他们同属于轴心国集团,所以希特勒虽然对大岛浩避而不见,但是仍然通过里宾特洛甫传达了他的意思。这次敷衍将会在以后让他尝到苦果。

如果德国成功攻破莫斯科的话,或许这对德国而言会是个好消息,但是德国偏偏因为希特勒的战略错误陷入了莫斯科战役的泥潭里,所以这时候爆发的珍珠港事件对德国而言绝不是好消息。

虽然苏联和日本的关系自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后基本处于和平状态,但是日本的存在却实实在在地对苏联形成牵制,这时候日本对美开战,意味着什么?苏联将可以腾出手来专心的对付德国。



希特勒对珍珠港事件又是什么反应?

愤怒?痛骂日本人愚蠢?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人们的臆想罢了,人们似乎认为“愤怒”是希特勒所必须表现的情绪,希特勒在听到日本已经成功偷袭珍珠港后并没有表现过这种情绪,相反,他很镇静。当然,镇静也不是他对待此事的态度。

德国在苏联战场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德国的高级将领们多数是希望能够趁势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在冬天到来之前。但是,希特勒却固执地决定首先攻取列宁格勒与克里米亚,将莫斯科放在后面,这是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的关键性战略错误。等到希特勒腾出手转攻莫斯科的时候,却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冬天来了。希特勒为此焦头烂额,可是在1941年12月7日却传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希特勒的心脏“咯噔咯噔”地跳动着,不过他知道现在正是军心低落的时候,所以他很镇静,他甚至表现得异常的喜悦,对德国将领们说德国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这时的苏德战争,德国方面已经因为寒冬的到来迎来了溃败,最终不得不停止进攻,甚至是转攻为守。日本通过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开战,对德国而言又怎么算得上是好消息?所以许多德国将领开始变得担忧,希特勒自己也不得不心情沉重地表示,“这个反美战争是个悲剧。”

但是,也正因为德国在苏德战争中陷入泥潭,希特勒不得不尽力维护好轴心国集团,以期在必要的时刻能从盟友那里获取支持和帮助。所以,希特勒决定遵守曾经给日本的承诺,当日本与美国开战的时候,德国会站在日本的旁边。

于是在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国会上宣布德国将向美国宣战,“从今天起,德国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中。”

德国向美国宣战,则又成了希特勒犯的更要命的政治错误与战略错误。


吾与吾国


希特勒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怒骂道:日本这种民族只配在海边打鱼!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的350余架飞机偷袭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最冒险也受益最大的军事行动。同时也宣告了德意日轴心国的灭亡命运。

珍珠港事件后,各国的反应。

1,美国。

1941年12月8日,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

演说中,罗斯福说:

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部队的蓄意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懦怯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一个小时后,参众两院一致通过对日宣战。在此之前,美国只是不痛不痒的对日进行石油禁运等经济制裁,现在美国全面投入战争,绝不是鼠目寸光的日本人能够承受的。

2,英国。

此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之前,丘吉尔和罗斯福攀亲戚,走关系,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通过了《租借法案》。而且,这个租借法案受到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攻击,随时有可能被废除。现在,日本一次丧心病狂的攻击,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卷入战争,英国人都要开始庆祝胜利了!

3,法国。

此时的法国是德国的殖民地,而在英国,还有戴高乐将军组织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戴高乐听到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很乐观的说,我们应该准备解放法国人民了。

4,中国。

此时的中国,在国民党政府不断腐化堕落中,越来越丧失抗战必胜的信念。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唱一唱那首歌: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

要不然就是这一首,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珍珠港袭击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三天就是12月9日,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十年!

蒋介石就想对山本五十六说一句“谢谢啊!”

5,苏联。

苏联对日本一直有防范,1939年,日本先后对苏联进行了两次试探性进攻,均遭遇失败,这就是诺门罕战役。

日本在北上和南下两个战略中间摇摆,最终倒向了南下战略。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压力大减,20万大军调入欧洲战场,不到一年后,苏联就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欧战局势,对德国开始转守为攻,

6,德国。

德国的世界大战战略,主要就是针对英国、法国和苏联,及时在1939年,德国把苏联大的满地找牙,把英国炸的鸡飞狗跳,还是不敢针对美国开战。1939年9月希特勒曾向德国海军严令:“任何德国潜艇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

不是德国人胆小怕事,而是德国不可能同时对苏联美国两大强国同时开战,需要各个击破。

现在日本把美国脱了进来,就是德国现在需要面对两个方向的敌人进攻。

  1. 一个是南线战场,美国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因为和英国关系较亲密,采取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希特勒在非洲战场和南欧战场压力暴增。


  2. 另一方向是东线战场,日本对美宣战,苏联远东压力大减,大量军队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到欧洲战场,希特勒表示亚历山大。

希特勒表示,二战轴心国失败,真不怪自己,意大利是个猪队友,哪里打仗那里就失败,日本也是猪队友,给我找这样大的一个对手。

难怪,希特勒会大骂日本人愚蠢了。


历史知事


作为一个敢于向整个世界宣战的男人,元首在听闻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还是比较淡定的

1941年12月7日清晨,磕了药的日本旧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将位于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给炸了。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对日本宣战并获得国会的通过,美国开始军事介入二战。

目前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希特勒的“大内秘闻”,其中有一条流言是说:希特勒在听闻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勃然大怒,怒斥日本人愚蠢无知,怪罪日本人将美国落入战争,使得德国今后将要腹背受敌。

但这真的只流言,没有任何的依据,全是好事者自己杜撰的。

实际上希特勒并没有那么激动,元首敢于挑战整个世界的威名绝对不是盖得,即便是此时他还没有做好跟美国撕破脸的准备。

可能与大家想像的不同,二战期间是德国先向美国宣战的,随后美国才向德国宣战。当然,美国在对日宣战后也非常想对德国宣战,可苦于没有宣战的理由。但仅仅4天之后,德国便主动向美国宣战了。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希特勒对大岛浩进行了安慰并表示德国会依照《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约定对美国宣战,而此时美国尚未对德宣战。

(希特勒会见大岛浩)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是德意日于1940年9月27日签署的正式的军事盟约,条约中第三条规定:“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根据这条规定,德国和意大利于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宣战,而美国也随即向德意宣战。

(1941年12月7日希特勒在国会宣布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

说实话,希特勒此时确实不想招惹美国,因为此刻德军正在莫斯科与苏军激战。

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德军应该在1941年年底占领莫斯科,攻下莫斯科就意味着基本打垮了苏联,而拿下苏联的德国是绝对不惧美国的。

但在实际中,德军却在莫斯科陷入了泥潭。

由于墨索里尼作妖,非得跟原本亲德的希腊切磋切磋,结果被希腊揍得是满地找牙,希腊甚至准备渡过亚得里亚海反攻意大利本土。被打德没脾气的墨索里尼赶紧向柏林告急,苦求元首拉兄弟一把。希特勒无奈之下只能暂缓对苏的作战计划,先行出兵巴尔干半岛,使得德军的对苏作战行动被推迟了整整三个月。

而在对苏作战开展之后,希特勒又不顾德军将领的反对,没有让德军能够直插莫斯科,反而在克里米亚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在莫斯科战役打响之时冬天已经来临了。

漫长的补给线和寒冷的严冬让德军在莫斯科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德国的处境并非如想象般的那么顺利。而珍珠港事件又恰逢此时爆发,这时如果对美国的宣战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即便如此,此时欧洲还正在德国人的掌控之下,哪怕是莫斯科战役失利,德军仍保持对苏军的战略优势,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的参战还不是很慌张,更没有传言中的破口大骂。而且对于美国的参战,希特勒也不是完全没有心里准备。希特勒清楚地明白美国的参战是早晚的事儿,只不过没想到事情来的如此突然。

对于珍珠港事件,现在很多人认为是日本人坑了元首,但实际上日本之所以敢于对美国宣战,完全就是信了德国人的忽悠。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人信誓旦旦的告诉日本人,对苏联的战事将在冬天来临之前基本结束,届时德日可以率先在北亚会师。望着德国画下的大饼,日本人还真就信了。

其实德国人的想法是让日本人与德军一起东西夹击苏联,但早在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军部就已经放弃了北上苏联的战略,而是决定全力南下与美英决战。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美英在华的利益,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石油禁运,这将美日矛盾进一步公开化,日本军部认为美日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1941年4月13日,日本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伪满洲国并停止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而日本则尊重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在与苏联握手言和之后,日本就开始准备对英美作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攻击苏联,并在苏德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这给予了日本极大地信心。日本军部认为德军已经在欧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日军对美英作战的时机已经到。若是打败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在太平洋上便再无敌手,日军可以轻易地夺取东南亚地区,这里有大量的油田可以缓解日本的石油短缺问题,也能成为日军进攻印度和澳大利亚的跳板,与德军在中东会师。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给日本人打了一针高能兴奋剂)

于是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决定先下手为强的日军袭击了珍珠港,随后立刻攻取了美属菲律宾和关岛,并以极快的速度横扫整个东南亚,至此二战正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世界级大战。

所以在珍珠港事件上,到底是日本坑了德国,还是德国坑了日本,这个还真不好说。


千佛山车神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未经宣战,突然出动大批航母舰载机和微型潜艇,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日本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炸毁了美国多艘战舰和飞机,美国士兵伤亡2000多人,致使美军基地几近瘫痪。


日本人为胜利欢呼雀跃,可是希特勒闻听珍珠港之战,却雷霆大怒,痛骂日本自私愚蠢,简直就是掉入陷阱的野猪。


人们会诧异,希特勒面对盟友的胜利,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有书君认为,希特勒没想到日本会愚蠢的招惹美国,他最忌惮的就是美国参战,破坏其大战略计划的实行,因而他才大骂日本,反应激烈。



有书君就来分解一下珍珠港战争的历史吧。


一,日本在珍珠港战争时的豪赌。


日本突袭珍珠港,其实是无奈之下的一次赌博。1940年,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就开始对东南亚磨刀霍霍了。日本原有“北上”或是“南下”两种计划,日本惹不起苏联,也只有南下东南亚了,这就触动了美国的利益。


1941年7月26日,美国为遏制日本南侵东南亚,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这简直就是扼住了日本的七寸。众所周知,日本本土弹丸之地,资源匮乏。他们本来就是以战养战,通过占领别国攫取战略资源,供应国内生产所需,石油更是主要倚仗从美国进口。


现在,美国不但是其南下侵占东南亚的障碍,还断其石油供应,使其战备生产捉襟见肘。无论日本是否与美国交战,他都面对不利的战局,无奈之下,他们就赌上一把,想逼美国签订城下之盟。



山本五十六的豪赌,表面上赢得彻底,他亦因此在海战史上盛名鹊起。可是他没有想到珍珠港事件,激发了美国的战斗潜力,加速了其全面战败的步伐。


二,德国大战略计划的失败。


德国闪电占领法国,又把英国逼回英伦三岛,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所向披靡,让希特勒有些飘飘然了。他膨胀的野心,促使他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德国在战争初期挺进迅疾,很快就占领了苏联的几个重要城市,进而包围了莫斯科。希特勒认为如果日本能合力攻击苏联,占领苏联就指日可待了,当然其前提条件是美国不参战。


希特勒知道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也忘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正是美国的参战造成了德国的失利。因而希特勒尽量不去惹美国,他曾明令禁止德国潜艇袭击美国船只,不给美国找到参战的借口。


严寒来的如此迅猛,寒冬就是苏联的绝密武器。在如此酷寒条件下,与苏联作战就是自讨苦吃。苏联战略纵深太长了,苏联的抵抗意志也出乎希特勒预料。



德国正在包围莫斯科的胶着疲惫状态,日本不但不助其一臂之力,反而愚蠢的去招惹美国,希特勒知道一切都完了,面对战局他亦无能为力了,唯有等待失败的到来。


三,美国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反应。


在珍珠港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一直是孤立主义舆论占主导地位。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迅速发表了,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国耻的演说,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瞬间消失了,美国国内战斗情绪高涨。美国国会也高票通过了对日进入战争状态的决议。


曾有另一种说法,珍珠港失利,是罗斯福总统为美国参战寻找借口,故意而为之的。有书君觉得此说也不无道理,美国强大的间谍体系,不会对日本的预谋没有一丝察觉。更何况,中国已经提前破译了日本的密电,已经转告美国让其提高警惕了。


据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国的航母均不在港内,日本炸毁的都是美国即将废弃的战舰。以罗斯福的性格,用部分损失来换取更大的利益,这样的举动他是可以做出来的。



无论珍珠港战争是不是美国人的阴谋,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随着美国对日宣战,1941年12月9日,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次日又对德、意宣战。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国宣战,美国也做出反应对德、意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之多,使其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大战。


有书君认为,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珍珠港战争就是日本的巨大灾难,短暂的辉煌犹如绚丽的烟花转瞬即逝,带不来长久的胜利。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日本招惹美国是愚蠢的行为,同样德国招惹苏联亦是愚蠢至极。德日同时去招惹苏美两大巨人,就犹如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许就是“上帝想灭谁,必先使其疯狂”的真实写照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于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的反应,网上流传着很多说法。很多人,包括前面的一大堆答案都说希特勒大发雷霆,还痛骂日本人愚蠢云云,然而这些说法都是胡扯,基本都是国人的想当然之举。这些人觉得日本偷袭珍珠港会把美国也拖入战争,让德国更加困难,所以希特勒会生气,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看看希特勒真实的反应吧。12月7日深夜,纳粹德国新闻主管奥托·迪特里希向希特勒通报了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消息(迪特里希本人也是通过收听英美两国的电台才获知此事)。希特勒先是一怔,然后问迪特里希:“确定消息属实吗?”迪特里希回答:“完全属实。”据希特勒身边的工作人员事后回忆:“希特勒听了这条消息后,马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德军最高统帅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将军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狼穴’。大本营内,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希特勒告诉身边的亲信:“这下我们终于能和西方真正的‘巨人’(美国)较量一番了。”瓦利蒙特从1938年到1944年一直在纳粹德国最高统帅部任职,离希特勒很近,他的回忆总比不知道什么人的臆想靠谱吧。

事实上,美国参加二战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据分析,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最晚也会在1942年左右加入战争。而且,就算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也在实际上介入了战争。《租借法案》为战争中的英国、苏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基地换军舰为英国海军提供了急需的50艘驱逐舰;美国海军甚至还直接接手了大西洋西岸的护航任务。可以说,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美国已经有半只脚踏进了战争。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早就满含不满和愤怒,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会对珍珠港事件有什么不满的。


联合防务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宣布加入二战。国际上来看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丘吉尔舒舒服服睡了一觉,斯大林心中暗中庆幸,中国重庆大规模游行庆祝……而希特勒呢,他告诫了无数次东条英机“猥琐发育,别浪!”,在知道他们攻打珍珠港之后立刻暴怒,大骂日本是猴子。

日本对希特勒打苏联攻英国,拿下欧洲对付美国的计划丝毫没有兴趣,他们现在只想要石油。上帝要其灭亡比让其疯狂,极端好战的东条英机被形势所逼,不顾一切得决定了这场豪赌。

美国无论是在一战还是二战的态度都是很明确的:作壁上观,等到两败俱伤再出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日本资源匮乏,是他们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停止对日的石油等物资供应,冻结他们的在美资产。1941年3月罗斯福下达租借法案,向外提供500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其中60%提供给英国;32%提供给苏联。这样,他们不用参与战争,只需平衡两者的力量,不废一兵一卒,油水就能捞了不少。

日本想要跨过美国的安定洋舰队达到东南亚取得自己的战略资源,就必须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结合舰队对美安定洋舰队发起了偷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此举果然让他们在短时间之内看到了好处,只是这一举也彻底触怒了美国。美国宣布参战,本来的平衡立刻倾斜,轴心国最终惨败。

而希特勒的计划并非如此,彼时他正在忙于和苏联的战争之中。希特勒计划在一年之内拿下苏联,然后拿下英国,再联合所有的力量攻打美国。只是他没有想到苏德战争进行了半年,遇到的阻碍是他没有想象的。特别是苏联在得到美国物资援助之后,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让德国同样损失惨重。

日本瞒着两个同盟国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加入了二战之中,这对于希特勒是非常不利的。一旦美国加入,格局必将大变。在美国宣布加入二战之后,希特勒的计划肯定要有所改变,所以他觉得东条英机过于莽撞和自私。

但是也有学者说,希特勒其实对日本的偷袭行为是十分赞赏的,表现在他在一周后为日本驻德国大使颁发了雄鹰勋章,并且夸赞他这一做法非常正确。学者认为希特勒非常明白美国早晚会参战,也对美国插手苏德战争十分不满。日本这步棋先下手为强,让希特勒看到了大败苏联的希望。

可是如果没有了美国,德国就能打赢苏联吗?不一定。苏联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毅力非常之强,即使德军已经打到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依然能在莫斯科里面坚守。即便希特勒一举拿下苏联,斯大林也能发动群众搞游击战,只要苏联人民诱敌深入,希特勒就不得不拉长德军的补给线,只要补给线被苏联人民打断了,这场战役早晚会赢。

这也是后人对于二战胜利决定力量的普遍议题,二战胜利美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苏联战场才是最具战略地位的一个,如果德国拿下了苏联,美国即使参战,打败轴心国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

以上


木剑温不胜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350架飞机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对于日本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但这一偷袭远不止一次军事进攻,它迫使美国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也是这场战争唤醒了美国这个工业巨人,将法西斯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图为1941年3月,美国销毁纳粹德国的报刊、书籍、信件等读物。

1941年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是高歌猛进,在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之后,眼看苏联也要败在德国的钢铁洪流之下。当时希特勒的战略意图是联合日本,东西夹击苏联,争取在一年之年迫使苏联投降,德国跟日本占领除美洲之外的大洲,最后联合全部力量再去挑战美国。

图为1941年,德军通过马车在严寒中行军,德军因补给吃紧而攻势严重受阻。

但是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日本就是那头猪,当希特勒听到日本突袭珍珠港之后,气得破口大骂,大骂日本太过自私和愚蠢,希特勒骂日本人打乱了他的战略计划,唤醒了美国这个工业巨人,希特勒深刻知道,当时的美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它的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其它国家的总和,日本发动偷袭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法西斯的最终战败。

希特勒本想着日本从东北夹击苏联,没想到日本打一下,就放弃了。

反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奉行孤立政策,当时美国仅有10%的民众支持参战,多年的孤立主义让美国人对美洲以外的事务没有任何兴趣,而这次日军偷袭珍珠港,除了炸毁大批军舰、飞机等外,导致2500多名美国人丧生,近2000名美国人受伤,这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很巨大的震荡,1941年12月8日,美国当地时间下午,罗斯福向国会发表战争宣言,最后100%全票通过了参战决议。

图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本联合舰队。

美国的参战加速了法西斯轴心国的覆灭,不知道希特勒是不是后悔选择了日本这个队友,坑惨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