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坏的“中国式教育”

01

有一个现象叫做"剧场效应":

在一个剧场里,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都要跟着站了起来。结果他们得到的的是和没站起来时一样的观影效果,只不过大家都更累了。

如果有人又站到了椅子上,后面的人又会都跟着站上去。结果是大家越来越累了,都成了受害者,却又回不去了。

这个效应用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也很贴切。

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奔波在各种补习和兴趣班的路上,投入的金钱和精力越来越多,最终每个人都精疲力尽,却依然占不到优势。

因为竞争与生存压力,让我们很多人做不了自己。

事情就是这样变味的,一旦牵挂上金钱和利益,就偏离了本位,忘了初心。

自媒体乱象也是这样的产物。

本是一个文化和信息的交流平台,自从有了内容付费以后,很多人就把自媒体当成了赚钱的手段,于是各种抄袭、文字搬运、伪原创、刷流量、捏造历史等现象充斥着自媒体,再也没有了它应有的气息。

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到文化的美,本来有用的信息也被许多不知真伪的内容淹没了。

被欲望控制的人生,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内心声音。很多人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因此而背离了初衷。

例如:

房子是用来居住的,结果变成了一些人投资与获取暴利的工具

考试是用来总结和检验学习效果的,结果很多人却为了多得分而拼命折腾

结果是:我们的房价越来越高,孩子的学习越来越累,也越来越偏离真正的成长。

被玩坏的“中国式教育”

02

高晓松在《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文中提到自己对丹麦和瑞典的印象:

这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当地告诉他,因为政府专门颁布了政策,不允许大学之间拉大差距,如果有大名校的存在,年轻人就要拼了命地争取进名校的名额,那就会导致他们从小没有时间去娱乐,没有时间去学画画和音乐。

在中国和美国,我们遇到人通常都是先胡吹乱侃一通,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在北欧,人们完全没有这种习惯。

这一切,让每一个有功利心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丑陋。

其实,我们都很羡慕这样的环境,没有功利社会的浮躁,可以真实地做自己,让人内心安宁、纯净,幸福感油然而生。

被玩坏的“中国式教育”

03

反观我们的现状,似乎"病"得太久。

曾有一个外国人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中国:

孩子就是学习、学习、学习,大人就是工作、工作、工作。

我们一方面痛恨功利,一方面又用自己的功利行为和教育将孩子们带入了功利的境地。

做梦的太多,都想着走捷径。大人想着如何一夜暴富,孩子的理想是当网红和明星。

就连许多农村的孩子也不再淳朴和勤劳。

我们奔向目标太急了,急到没有时间去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适合我吗?我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大人和孩子,其实都没有了与自我相处的时间和能力。

被玩坏的“中国式教育”

04

对于大人而言,这是身不由已。可是下一代需要背负着我们的压力和焦虑而变得功利,然后失去自己吗?

当我们想到的是孩子如何考高分,如何为自己争光时,我们的教育就开始忘记它的初衷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生活得更幸福。

当孩子幸福时,我们会由衷地感到快乐,当他不幸福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地难过。既然如此,又何必剥夺他现在的幸福,来为将来买单?

何况我们对于未来的认识与想法还未必是正确的。

因为着急而缺乏耐心,在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未达到要求、认知水平做不到的情况下,有人会拔苗助长,结果是:

孩子成长扭曲了

多年后大人后悔了,但已没有机会挽回

一些人喜欢在教育中遇到问题时强调社会和老师的责任,忘记了对孩子而言,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呢?

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抱怨和借口既不能改善自己的焦虑,也不能促使孩子更优秀地成长。

做舍本逐末的事,最终得不偿失的只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