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吃手指,為什麼?

jingjing2013


提要:孩子愛吃手指,為什麼?

在寶寶出生後不久,你就會經常看到新生寶寶正在吮吸她的拇指,對一些新生嬰兒來說,張開嘴,吮吸自己拇指,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興奮的事情,這種顯現最早可能從寶寶幾周就開始了。對另一些嬰兒來說,吮吸拇指是他們出生前就養成的習慣的延續,這些可愛動作從超聲波照片就可以看到。

但是不管你的小傢伙開始吮吸手指在子宮內養成的習慣,還是在他出生後不久發現了這一有趣的事情,這都是值得你注意的一種現象,你不能過度矯正,又不能不矯正,否則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影響。

當你剛剛發現寶寶吮吸手指的時候,你現在還不需要強迫拿出他們的手,新生兒吮吸拇指是很自然的事情。

寶寶吮吸手指的原因如下

1、嬰兒生來就是吸吮的

吮吸是新生嬰兒的正常反應,因為這是他們吃東西的方式。所以你的寶寶已經發現了這一點,這絕對是件好事。

2、吸吮可以讓寶寶安靜下來

即使你剛喂完你的寶寶,她可能還需要再吸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準備再次喝奶。嬰兒不僅需要吮吸來填飽肚子,還需要“非營養性”的吮吸,這種吮吸可以撫慰他們。這就是我們要使用安撫奶嘴的原因。還有一些嬰兒,甚至比吮吸安撫奶嘴更喜歡吮吸自己的手指。

3、拇指總是在手邊,方便易得

還有一種可以解釋為什麼你的寶寶已經開始吮吸她可愛的拇指了:它就在那裡。當然,最初的幾次可能只是偶然的味覺測試,但是當你的寶寶發現吸吮拇指有多舒服,而且容易接近的時候,她很快就學會了如何把拇指故意放進嘴裡。

寶寶總吮吸拇指怎麼辦?

現在你知道寶寶吮吸拇指的原因了,所以為什麼不試著換一種方式,讓你的寶寶使用安撫奶嘴?但是使用安撫奶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還能更好地控制寶寶何時何地使用安撫奶嘴,這樣最終就更容易把奶嘴拿走。還有一點需要考慮:研究表明,睡覺時使用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但是吮吸拇指的寶寶也有一些好處:理論上,拇指隨時寶寶她身邊,你的寶寶就有一種內在的方法,在她感覺煩躁的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不需要媽媽的幫助。更棒的是,你再也不用在半夜潛入寶寶的嬰兒床下尋找丟失的、滿是灰塵的奶嘴了。

如果你的寶寶長期使用她的拇指或奶嘴,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是:隨著她,經常吮吸拇指或者安撫奶嘴都可能擾亂她的牙齒排列,甚至她的嘴的形狀。所以家長最晚在孩子換牙前幫她戒掉這個習慣。大多數孩子開始換乳牙的時間時五六歲。還有的孩子會停止吮吸手指,經常是因為他們的幼兒園同學告訴他們這是幼稚的。當你的孩子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你可以通過提供其他的安慰物品來幫助他們,比如當他們伸出拇指的時候,你可以給他們一些心愛的毛絨玩具。

但就目前而言,你可以讓你快樂的小寶寶吮吸她的拇指,讓她心滿意足,並慶幸她找到了這樣一種方便的方法來安慰自己。

你們家的寶寶有吮吸拇指的習慣嗎?你們是怎麼引導的?請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J媽學堂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受邀回答你的問題。

基本上“10個寶寶9個愛吃手指,還有1個在睡覺”。

原因有下面幾個:

1、 口欲期。寶寶出生第一年是口欲期,吃手指是其中最普遍的現象。

2、 6個月前,吃手指是一種先天性的無條件反射,尤其是餓了。

3、 6個月後,吃手指更多是情感需求,比如害怕了,緊張了,無聊了,沒安全感了,焦慮了等等,可以幫助釋放壓力。

4、 出牙期間口腔裡不舒服,也會用吃手指的方式來舒緩。

5、 相對來說,吃配方奶的寶寶吃手指頻率要高於母乳餵養的寶寶。

6、 吃手指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爸媽不必一看到就阻止,只要注意讓他們手指保持乾淨衛生、想辦法轉移注意力等等。

7、 3歲後還頻繁吃手指,就需要爸媽進行一定的干預。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首先,孩子喜歡吃手指是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育嬰專家稱之為“口腔敏感期”。

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6個月左右開始,口是他連接自己和世界最自然的通道。開始他用吃手的方式認識手,直到手被完全喚醒。到後來還會用口認識周圍的一切,拿到什麼東西都會往嘴裡放,孩子是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口的各種能力,口的部位功能及極限。他吃手,吃別的東西不是因為飢餓,而是因為孩子腔的敏感期到了。

母乳餵養的小嬰兒能盡情地吸奶,有較多時間滿足吸吮的本能,所以在母乳餵養的嬰兒中,吸吮手指現象較少。而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使用奶瓶,瓶中的奶吸完後,父母不會讓他吸著空奶瓶,相對來說吸吮的機會較少,因而人工餵養的孩子吸吮手指現象就較多見。


在現實生活中,常見一切媽媽(特別是有潔癖的媽媽)會粗暴地把小手從孩子的嘴裡拉出來,惹得孩子哇哇大哭,這其實挺讓人心疼的。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感情,使口的敏感期推遲,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搶別人的東西,喜歡咬人,因為有的敏感期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就不再出現了,但口腔敏感期早晚都要出現,一切還得重來。

正確的做法是,媽媽要經常把孩子的小手擦洗乾淨,讓他開心地、自由自在地吃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口腔敏感期。


繪本育兒


本文引自三聯中讀作者 薄三郎 文章來源:《舌尖上的手指》

吮吸手指這件事,寶寶在媽媽腹中裡就已學會。最常被吮吸的手指,當屬大拇指。我猜想,這可能與指頭大小與活動靈敏度不無關係。有些寶寶喜歡將兩根,甚至三根手指塞入小嘴,真是貪得無厭的很。當然啦,在寶寶五六個月大以後,他還會高難度動作,將腳趾也含在嘴裡。

吮吸手指,猶如上天賜予孩子的一件禮物。在媽媽那溫暖的子宮內,胎兒在第八週時手指、腳趾便開始發育。在第十五週時,有時可以通過B超發現胎兒正吮吸著手指。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也沒搞清楚胎兒這麼早就會吮手指,到底是主動自願的行為,還是湊巧放在了嘴裡。

嬰兒一出生就懂得吮吸媽媽的乳汁,這叫做吮吸反射,可以視作嬰兒本能求生的先天反射。吮吸反射一般延續至出生後四個月,但吮吸手指這個動作的消失,則可能慢得多。吮吸手指,可謂是嬰兒的第一個上癮習慣。你拿開,他放入,完全對你不加理會。你橫加干涉,他反而有了脾氣。

吃手指是個壞習慣嗎?這是個值得細說的問題。一般的,孩子在兩歲前後就不再吮吸手指。原來,任期自由探索的世界太豐富了,何況他開始對家裡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又咬又啃了。有的孩子,可能要到五歲,才不會吃手指。有的孩子則戒不掉這個習慣,則可能導致牙齒髮育不良,導致牙頜畸形。

有部電影,叫做《吮手指的人》。內容是說,一位叫做賈斯汀的年輕人,有吮拇指習慣。他一直想要克服這個難纏的習慣,伴隨著主人公“青春期都或多或少的迷茫、躁動、憤怒和困惑”。在心理學家看來,長大了還吃手指,很可能是刻板運動障礙或心理疾病的表現。

手指有那麼好吃嗎?對蘆柑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手指方便易得,能夠自己掌控,只要抬起胳膊,就能吃到手。更何況,它還不會掉在地上。吮吸手指具有安撫作用,能促進寶寶大腦分泌內啡肽。這種物質的神奇之處是,既讓寶寶安靜下來,還能舒坦快樂。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吧。寶寶有滋有味地吮吸手指,猶如你終於吃了一頓盼望已久的大餐。

眼下,我倒不會對蘆柑吃手的行為表示強烈憤慨。理由倒也科學,能完成吮吸手指這件大事,是需要很多智慧的。他要將手指舉起,用眼鏡觀察並定位,大腦隨即指揮胳膊與嘴巴協調配合,以便保證最快最好的吮到手指。換言之,能自主地吮吸手指,至少說明蘆柑發育正常!當我故意將他的手指拿出來時,他竟然對你哭鬧——這可不是不乖巧,而是擁有了情緒反應。更何況,等他把吃手指這項本領練好了,才能更準確地抓握玩具,手指的精細動作也會慢慢躲起來。

手指不吃,何以御天下?現在,你所需要做的,是將他(她)的小手洗洗乾淨,保持口唇周圍清潔就好了。


三聯中讀


寶寶愛吃手指是很多媽媽頭疼的問題,你們可能總會想方設法讓寶寶別吃手指了。可事實上,吃手對1歲半的寶寶來說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他正在經歷“口腔敏感期”。當寶寶感到無聊了、餓了、難受了,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吃手指,簡單來說,吃手是寶寶自我安慰地方式。

親愛的媽媽,如果你看到寶寶吃手指了,千萬不要大聲呵斥他,你會嚇到寶寶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你可以根據寶寶的喜好,用他感興趣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慢慢忘了吃手指,去做他更感興趣的事情!

有趣的遊戲是轉移寶寶注意力的好辦法

有些寶寶是因為覺得無聊空虛寂寞,才會吃手指的,媽媽可以在這時給他一個玩具,或者拉著他的手和他做個手指遊戲,這都可以有效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哦!

給寶寶找個安全的代替物

媽媽不要強制寶寶吃手指,這會傷害寶寶脆弱的心靈!你要時刻保持寶寶小手的清潔,並找一個安全的東西代替手指讓寶寶咬,如磨牙餅乾、卡通磨牙軟膠等,只要不影響寶寶長牙就沒事。

為寶寶提供新的感官體驗媽媽可能不知道,當寶寶在咬手指時,他其實是在認識世界。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用嘴去認識新事物的,媽媽可以給寶寶不同的感官體驗,帶寶寶多出去玩一玩,接觸大自然,給予他新的體驗,鼓勵他尋找自己的興趣,慢慢淡忘吃手指!


父母世界


寶寶愛吃手指,根據月齡、年齡的不同,大多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寶寶通過吃手,來提升認知和感知能力。

對於小寶寶們來說,最開始的吃手,是他們的一種本能,是他們在努力成長的一種證明。

小寶寶們出生以後,對於顏色、形狀、冷熱、大小、遠近、軟硬都沒有概念。加上寶寶的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能力都還在發育,這個時候,即便給他們一些玩具,寶寶們也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和玩耍。

但,他們的兩隻小手,卻是他們天生的玩具。通過吃手,寶寶們可以鍛鍊手腦眼的協調,還可以感知軟硬,還可以感知疼痛。他們還可以進行抓握等動作,對於寶寶的大腦和感官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這個時候,爸媽沒必要去阻止寶寶,只要保證寶寶手腳清潔就可以了。孩子之後還有一個口欲期,隨手拿起的玩具都會塞進嘴裡。這也是他們瞭解世界的一種方式,爸媽注意衛生就可以了。

第二種,習慣、心理因素、牙齒不舒服都會讓寶寶更喜歡吃手指。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他們可能因為家庭環境、心理發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性格發育有了一定的變化。爸媽對他們的需求也不能及時的回應,寶寶會逐漸的失去安全感。這樣,他們就會通過吃手指來隱藏和表達自己的內心變化。

再加上寶寶上牙可能會持續半年多,總是不舒服的牙齒,會讓他們不由得去用手撫摸、摳壓,也會形成吃手指的習慣。

如果是因為上牙而出現的吃手指,爸媽可以給寶寶準備點磨牙餅乾或者一些幹膜片。讓他們提前鍛鍊一下,又可以緩解上牙的不舒服,還可以讓牙齒更健康。

如果是因為孩子性格怯懦,爸媽要及時開導,積極溝通,多陪孩子出去走走,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觸玩耍。多給孩子鼓勵,少些責罵,相信孩子吃手的習慣會很快調整過來的。

孩子愛吃手指,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爸媽總是順其自然,或者置若罔顧,那可能性格的扭曲會比吃手指給孩子牙齒造成的損害會更大!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帶娃的那些事


孩子不光愛吃手指,只要是能夠塞進嘴巴里的東西,孩子總是習慣性的去啃咬和吮吸。吃手的行為非常常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孩子身上,甚至持續到成年。那麼,為什麼孩子對吃手這件事兒,這麼情有獨鍾呢?

吮吸反射

先說一下4個月內出現的吮吸反射。吮吸反射是哺乳動物及人類嬰兒具有的一種先天的反射,當你用手指觸碰孩子的嘴唇,會出現自動化的、有規律性的吮吸,這是一種具有生存價值的動作,當孩子靠近母親乳頭時能夠自動吮吸。4個月後就會消失,但是當孩子因為飢餓而沒有及時提供食物時,孩子就自然地會吮吸手指。

口欲期

弗洛伊德認為,1歲前的孩子處於口欲期,他們獲得快感的方式主要通過嘴唇和舌頭的吮吸,如果孩子在口欲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比如過早斷奶或遭受飢餓,孩子的發展就可能固著在這個階段,到幼兒期還會出現咬手指等行為。

習慣性應激反應

在孩子面臨較大壓力或受到家長嚴厲斥責和虐待的時候,孩子也容易形成吃手的刻板行為,因為吃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通過吮吸手指獲得如同吮吸媽媽乳房一樣的滿足體驗,來以此迴避目前讓孩子感到焦慮的情境。

作為家長,首先要及時關注和滿足孩子的進食需求,滿足孩子的吮吸慾望,在出牙期,可為孩子準備一些磨牙棒。在對待孩子時,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溫暖和愛,經常陪伴孩子,跟孩子做遊戲。如果孩子總是咬手指,應敏感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強制制止或對孩子生氣。


積木育兒


對於孩子吃手這件大事,我認為應該持正常的態度。吃手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相反,這件事證明了孩子的此刻內心狀態。


我的大寶從會把手指送到嘴裡開始,到迷戀吃手的時候是十個多月,那時真的是時刻都看見她把手放嘴裡,奶奶總是直接把她手從嘴裡拽出來,被我說了幾次之後,奶奶才寬容她了。可是小孩子的手不可能總是乾乾淨淨的,沒過多久,大寶的嘴裡就長了好多白點,問了醫生才知道是鵝口瘡,就是由於口腔不潔造成的,我知道肯定就是她把手放嘴裡的結果。吃手是我縱容的,所以得了鵝口瘡也沒有怪大寶,只是每次給她塗藥的時候,告訴她,嘴裡這些疼的東西是髒手放嘴裡造成的,如果想吃手,要先讓媽媽把小手洗乾淨。之後幾個月一直到一歲半左右陸續患鵝口瘡將近5次吧,我也是不煩不燥,也不批評她,都是每次塗藥時告訴她,為什要塗藥,塗的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有這些鵝口瘡。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寶不再把手放嘴巴里了,也沒有在得過鵝口瘡。

最近一次大寶迷戀吃手是在兩歲半,送她上幼兒園時發現的,之前一直沒有,上幼兒園第一天就開始吃手,而且很瘋狂,上課都把手放嘴裡。我知道她是缺乏安全感,第一次離開媽媽的身邊那麼長時間,所以才吃手的,老師沒有跟我提這事,我覺得很好,果不其然,上學將近三個月的時候,她對學校熟悉了,對老師熟悉了,對小朋友熟悉了以後,就再沒有發現她吃手。


(右邊第三位小朋友,真的時刻不停地吃手)

所以,我一直認為,吃手不是壞事,是不需要解決的,也不需要提醒孩子“你在吃手”什麼的。需要的是幫助她(比如手髒要洗乾淨再吃)或給她時間,讓她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他比你優秀!


蔣小媽


孩子愛吃手指,我們要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口腔敏感期。

嬰兒六個月左右會出現努力將小手放進自己的嘴巴里,有時會捧著自己的小拳頭吃,並且吃得很香,臉上呈現出滿足的表情,弗洛伊德稱這個時期為口腔敏感期。 這個時期是孩子用口唇來探索世界的開始,是非常正常的行為。

我們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保持小手的乾淨,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打擾不阻止。


2、口腔敏感的補償期。

有些孩子在敏感期沒被允許吃手,因為一些養育者不瞭解孩子自身用口感覺、認識事物的需要,會擔心手不衛生等破壞了孩子的吃手行為,比如有些老人家會阻止孩子吃手,這會導致孩子到兩三歲前又出現了這一行為。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做的是瞭解孩子這種敏感期的回溯,不要因為孩子大一點了,認為他們應該知道講衛生,理解孩子這種延遲行為,給孩子準備一些健康的零食,葡萄乾、乾果類、水果等,讓孩子在“吃”上有代替品來滿足,同時可以多讓孩子做手工,玩沙玩水,用豐富的活動讓孩子轉移注意力。

這個時期更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接納,拒絕哈斥和批評,孩子才有可能慢慢過渡。


3、特殊時期特別情況下,孩子用吃手吃指甲的方式來化解情緒。

有些孩子上幼兒園了,突然改變環境,無法適應,如果再遇到強硬不溫和或方法不得當的老師,那麼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疏導情緒,會轉化成這種方式來表達。

這時,我們要給到孩子最大的情感支持。改掉一個習慣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家長要先放下焦慮,瞭解孩子遇到的問題,多些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可以多放鬆心情,多運動,多些手部遊戲,少些無聊的時間,才有可能慢慢改變這個行為。

儘量不用言語提醒,當孩子出現吃手的行為時,輕輕地幫他把手拿開,或者送給他一個平時喜歡的玩具。因為心理學上講,越是不讓做的事越起到反作用。個人並不支持採納厭惡療法,塗抹辣椒油等刺激性的東西,這隻會加深孩子的恐懼和不安,也表明著“你的行為是如此不好”,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遇到問題,多些耐心多些接納,慢慢總會找到合適的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唐米,在育兒的路上不忘努力向前的媽媽,願把自己的育兒經歷、心理分析、所思所想分享給大家。歡迎關注唐米育兒心理。

唐米育兒心理


如果在2歲以下的孩子愛吃手指,問題不大;如果年齡大了還一直吃,並且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父母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孩子吮吸手指,只要不是太過頻繁,都是一種正常現象。

這是因為孩子的牙齒處於發育期,他們需要一些東西磨牙,當身邊沒有合適的物品來補充時,自然就會吃手指。同時,2歲以下的孩子感到飢餓或是心情煩躁的時候,通常需要用其他的替代品來填補,這時,如果父母沒有正確地感知孩子的想法,孩子便會不自覺吮吸手指。

但如果2歲以上的孩子還經常吃手指,就說明孩子在心理上對吮吸手指產生了依賴,家長需要及時進行糾正了。

身邊這樣的孩子其實挺多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父母尤其是母親愛的缺失。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是天然的,當孩子還很小母親就不在身邊時,孩子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緊張和失落感。而通過吮吸手指往往可以暫時緩解這種感覺,但時間長了,慢慢就成了一種習慣。我記得曾經有一位朋友的兒子,15歲了依然喜歡在沒事時把手指放在嘴裡。父母很生氣,一看到他放在嘴裡,就敲他的手,但這種方式已經很難改變孩子吃手指的習慣。他們就是小時候為了做生意早早離開了孩子,老人也看管不上,留下了這樣的問題。不過,等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這一習慣後,已經慢慢剋制自己,現在基本不會出現吃手指的現象了。

二是環境改變,孩子緊張時的一種不自覺表現。其實我們也有這種感覺,就是在一種新環境中,經常感到手足無措。不過,我們最多也就是抖一下腿,或是摸一下頭,但表現在孩子身上,往往就成了吃手指。開始時,可能大家都沒有放在心上,孩子也通過吃手指緩解了這種緊張。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三是好奇吃著玩,結果日久天長,成了習慣。有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看到別人的孩子吃東西,自己便把手指放在了嘴裡。當時家長不以為然,結果時間長了之後,變成了一種習慣。

看到孩子出現吃手指的現象,一定不能簡單粗暴地訓斥、打罵,而應該先找準原因,對症下藥。可以多找一些孩子感興趣、且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動讓孩子多參加,在此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忘記並改變吃手指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