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杀掉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为什么?

萧晓四姑娘


李世民值得佩服的地方之一就是决断。在下决心之前,他或者也犹豫焦灼,但一旦决心下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摇的。一种领导者的果敢。

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俗称“房谋杜断”,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两个人就同心协力辅佐。

当李世民与太子建成储位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太子建成也在逐渐剪除李世民的势力,方法之一就是把秦王府的大员们纷纷派给国家官职。根据唐朝的法律,任何人只要任了国家职务,就不再隶属某王,与某王再有私下往来属于违法。房玄龄与杜如晦也不例外,他们不再属于秦王府私邸官员,而是朝廷官员,与李世民不敢私自来往了。

李世民下了“武 装”夺 取政 权的决心后想找这两个人商量,两个人都不敢来。

李世民解下佩剑交给尉迟敬德,告知:如果这两个人来则罢了,不来就拿着这把剑杀了他们。这表现出李世民当时的决心。

这两个人间主君决心已下,深夜化妆入秦王府,参与谋划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得到大位后,两个人也更是大显身手,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

可惜的是,杜如晦去世的比较早。房玄龄在太宗朝一直做丞相,是中国历史上任丞相最久、成绩最好的丞相之一。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杀掉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反映出来的是李世民富有决断的优良品质。


欢迎评阅《故宫之真实的延禧宫,真实的延禧秋色》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二人力主李世民应该先下手为强,直接夺权,但李世民一直都犹豫不决。李建成为了打击李世民的势力,撺掇李渊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京城。等李世民下定决心,让长孙无忌去接房玄龄和杜如晦回来,但二人却说“敕旨不复听王事,今若私见,必坐死,不敢奉教。”李世民知道后把自己的刀交给尉迟敬德,并且对尉迟敬德说道:“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其实这都是二人的表明之词而已,他们很清楚情况,也很了解李世民,在说完后就回到了秦王府。


红黑圣西罗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府重要谋臣,在玄武门之变中起重要作用。李渊称帝后,大儿子李建成当太子是文官集团的代表,李世民领军在外平定大半个天下,官拜天策上将军是新军事集团的代表。两个集团为皇位明争暗斗势同水火。房玄龄找李世民大舅子长孙无忌商量劝说秦王先下说为强,李世民一直举棋不定。李建成和齐王商议分化拉拢瓦解秦王府势力,通过李渊把李世民手下重要谋臣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到外地,这在这时突厥人来进攻。李建成策划让齐王李元吉挂帅出征,把秦王府的精兵勇将尽皆调出,并打算在检阅军队时把李世民干掉。李世民通过眼线知道内情。于是召集手下重要谋臣商量。房玄龄和杜如晦怕秦王下不了决心接到通知后说⺀"敕旨不复听王事,若私见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有皇帝旨意在,不能再听秦王办事,如果私自见面一定犯死罪,所以不敢听您的命令。李世民听二人如此回答就对猛将尉迟恭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敕。"房玄龄和杜如晦看这次秦王真的下定决心了,就秘密回到秦王府策划玄武门之变的细节,终于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七曰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







关东侠客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据《资治通鉴》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确实将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并告诉他,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不来,就杀了他们。为什么李世民要杀掉“房谋杜断”呢?因为李世民真的怕了。

要想弄清楚整个事情的来由,我们得先从太子李建成对付秦王李世民的手段说起。

虽贵为太子,但李建成知道他这个弟弟—李世民同样具有野心,而且势力强悍,不会乖乖屈服自己。因此,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展开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他们用了两个办法,其一是离间高祖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父子关系;其二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惮者,唯杜如晦和房玄龄耳”。

房玄龄与杜如晦可称为是李世民麾下的极其重要的谋臣,李建成很是忌惮,便向李渊进言,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赶出了秦王府。所以,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并不在秦王府内。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东突厥铁骑围攻乌城。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军出征,同时征调秦王府的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一干悍将随军出征。

这还不算完,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利用为李元吉践行的机会,骗李世民到昆明池,命死士将其击杀。

为什么历史上会是“玄武门之变”,而不是“昆明池之变”呢?

一个卧底登场了。王晊,东宫率更丞(官名),将太子与齐王的计划告诉了李世民。

所以说,情报是多么的重要。

好吧,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看你李世民该如何决断。

秦王手下所有的文臣武将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张公瑾,个个苦口婆心、拼命苦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然而,李世民却表现的犹豫不决。

是真的犹豫不决吗?我认为,是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原本并不想弑兄杀弟。因为毕竟是一奶同胞,没有人在正常情况下干得出骨肉相残的事情。即便此时是非正常情况,李世民也不愿背上夺嫡篡位的罪名

不管怎样,历史已经给出答案。李世民在众人的规劝下,最终还是做出了决断,先下手为强。接下来,就是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还是想听听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建议。于是,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被逐出秦王府,房杜二人并没有参加此前的密谋)。

“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

长孙无忌去的快,回来的也快。房杜二人的意思是,皇上下旨不让我们再听从秦王的命令,如果我们私自去见拜见,肯定会死,所以不敢奉命。

当然,这肯定不是房杜二人的真实想法。他们毕竟没有参加密谋,所以想以此来试探李世民的真实想法以及决心。如果李世民的决定不够坚定,就可能会导致行动失败,那么不参加也罢,至少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玄龄、如晦岂叛我邪?”

李世民真的有点毛,先不说如果没有这两个智囊的参加,这次行动能有几分把握成功。单是有两个并不参与的人知道了行动意图,也就够危险的。一旦被太子与齐王知道,死的将是李世民。

要知道,有多少秘密行动是因为被告密而失败的。单单是这次,要不是因为有人告密,就真成了“昆明池之变”。

当然,李世民也不愿意相信房杜二人真的会背叛他。所以,李世民没有让尉迟敬德直接杀掉房杜二人,而是让尉迟敬德“观之”,如果真的不想来,再杀掉。

够狠,杀人灭口。

最终,房玄龄和杜如晦来了,为李世民谋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并在成功之后,与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同被视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也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献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喧嚣平原


历史一去不复返。想探究历史真相,就要多读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找到事物之间的规律。看历史,首先要看历史背景,其次要看起因,经过,结果,再就看意义和经验教训,这个就涉及到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最后要说一句,可以说每个历史学家面对一大堆史料,所得的历史结论,也未必都相同。


八卦小一


班门弄斧,浅薄之见。

房玄龄,杜如嗨是大唐贤臣。正统之人。李世民杀兄斩弟乱伦之事。不耻所为。必被世人唾骂。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谋某房玄龄,杜如嗨是不会让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只有先把这些正统的思想的人杀掉,朝中无人敢讲李世民行为是乱伦,众人回不到人论之人了,于是就豁出去杀兄斩弟兵变上位了。因为要当皇帝,当君子是不行 的。流氓的皇帝,被杀的君子。


可可潘琴


其作用有二,

1向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参与政变者展示其决心,秦王已定大事,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房杜帷幄心腹,不从亦死,其他人还敢有二心嘛?算是坚定团队信心。

2隋末乱世,倒戈跳槽者比比皆是,招降纳叛,防备反叛,是日常工作,太宗深谙此道。况且房杜大才,太子早已提前重金高官拿下也不是不可能,二人对太宗心腹事一清二楚,不从,杀了免除后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