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司馬賴氏


可以從司馬氏家族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來分析一下司馬炎代魏稱帝這件事。

司馬炎靠篡魏當上了晉朝的開國皇帝,從道德上來說,他竊取皇位,屬於亂臣賊子,確實有毀三觀。

不過,早在他爺爺司馬懿為曹操服務時,司馬氏家族就己經開始處於曹魏集團的權力中心。

曹操死後,司馬懿受命依次輔佐曹丕、曹叡、曹芳三代皇帝。

到曹芳時期,遭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排擠,司馬懿被降為毫無實權的太傅。

此時的司馬懿可謂逼上梁山,政治的鬥爭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司馬懿先下手為強,抓住時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洛陽,從此曹魏集團的軍政大權徹底落入司馬懿手中。

也就是說,早在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時代,司馬氏就完全可以稱帝了,卻硬生生地一拖再拖,拖到了魏國的第四代皇帝曹奐時代。

此時的曹奐己經完會是一個傀儡皇帝,在朝延眾臣和軍隊中都沒有任何權力。

司馬炎代魏稱帝只不過扯下了司馬氏家族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做了一件爺爺不敢做,父親沒命做的事。

還有,從司馬炎對待亡國之君曹奐的態度來看,也算是仁盡義至了,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少見的。曹奐雖然成了亡國之君,被降封為“陳留王”,但是司馬炎還是用魏國天子的禮儀對待他,給他住專門的宮殿,使用天子旌旗,還允許他上書不稱臣,受召不跪拜,出入宮殿儼然一副天子的派頭。比起歷史上那些被囚、被殺的亡國之君來說,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從這一點來看,司馬炎也算是一個有良知的囯君。

還有,司馬炎代魏稱帝之後,伐滅東吳,統一全國,結束了三國戰亂紛爭的局面,給百姓帶來了十一年短暫的和平。建國後,司馬炎大力發展經濟,創造了歷史上繁榮一時的“太康之治”,開啟了歷時一百五十多年燦爛的兩晉文化。

司馬炎所作出的一些歷史貢獻,也算多少彌補了他篡權奪位的人生汙點。

只可惜他在位的後期只顧奢侈糜費的生活,沒花多少心思安排好接班人,直接造成了後世“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此後的兩晉一直動盪不安,老百姓也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直到隋朝的建立,才結束了這種混亂的局面。

所以,司馬炎代魏稱帝,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是不道德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糖醋數學


"是非成敗轉頭空"。熟悉三國演義後,我的看法只有三個字一一"轉頭空"。

刋印巜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父子智商不同凡響,開篇即引用明代揚慎的《臨江仙》.

我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史都可以引用這首詞,無論朝代如何更改,都改不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變的依然是青山夕陽。

朝代更替後,如果是一代明君老百姓還好一點,如果視萬物"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麼社會將陷入萬劫不復。

曹魏未年,在曹操面前如小媳婦一樣的司馬懿,他的幾個兒子卻端的了得,一掃其父當年在朝中的頹勢,個個雄起如打雞血,真的是"如日中天,權傾朝野"。

有一個人必須提一一司馬昭,有一句成語就是魏主曹髦所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既然如此,熱血青年(曹操唯一有血性的孫子)在忍耐幾年後終於叔不可忍,提起菜刀帶著一批太監公公和廚房小二、墎子工,殺魚工和宮廷侍衛殺向晉王府的司馬昭,請各位記住一個叫賈充的官員,他亡命十足的為主子司馬昭檔住了這群雜牌軍,並且三、二下打飛了那把菜刀,熱血青年曹髦血染晉王府,橫屍當場。


(司馬昭)

賈充這個政客趁機提出讓司馬昭取代曹家另立政權,司馬昭的答覆讓天下路人失望了,他認為時機不成熟(可能是不想背千古罵名)另立曹奐作傀㒦皇帝。

"是非成敗轉頭空"呵一一曹髦!

那個賈充護駕有功,趁機勸阻司馬昭立次子司馬攸為世子(諸侯王爵位繼承人)力主長子司馬炎為世子,司馬昭同意。

臨去世時,司馬昭拉著司馬炎的手說:"真正瞭解你的是賈充啊,你不要辜負於他"。
(司馬炎)

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在賈充,裴秀等人協助下,威逼曹奐快點下來,我家老爺早就看你不順眼了⋯

可憐曹操英雄蓋世卻被"兔子咬了老南瓜"。勢單力薄的曹奐連當年被他老輩子逼下臺的漢獻帝都不如,乖乖交出大印、皇椅、脫下龍袍、遞上鑰匙等。

司馬炎正二八經受禪稱帝,史稱晉武帝,定都洛陽,賈充這下子紅登堂了,加爵魯郡公,官升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尙書僕射,尚書令(相當於總理)參與各種中樞機密,一時朝野側目。
回答至此應該結束了,但是,還要交待這個賈充的家事一下:

賈府新女主人叫郭槐,著名的女中醋罈王,睡覺都要睜開雙眼,警惕賈充偷腥,一旦發現可疑人員,立即手持燒火棍先打死再說。郭槐256年生下一女,乃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賈南鳳,此女初長成,嫁給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此君可能大家不熟悉,不過有一句話:"百姓挨餓?何不食肉糜?"。就是他名揚天下的絕句。

他是典型的四川人叫"瓜娃子",重慶人叫"哈兒",只曉得和小宮女逮🐱🐱玩,而身高不到1.4米,又黑又醜的賈南風卻專找所謂的"小鮮肉",而且和她媽一個德行,敢手持畫戟猛戳不順眼女人的肚子。

290年,武帝司馬炎病死,瓜娃子司馬衷登基即位,史稱晉惠帝。賈南風勾結宦官、皇族,偽造白痴皇帝聖旨,將攝政王揚駿一家及親信一網打盡,格殺勿論!

於是賈南風更加大膽地淫亂宮中,直把一個內宮弄得如同紅燈區一樣開放。

司馬一族分封各地的八王終於大亂,混戰中賈南風被毒死,中國大地又開始戰火連天,八王中弱勢的一方,勾結胡人加入戰團,胡人趁勢而為,中原漢人大批被屠殺,這就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起始。


良人執戟2


司馬炎代魏稱帝,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操作鋪墊下,是水到渠成的事。265年8月,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繼位晉王,第二年2月就脅迫曹奐禪位,足以證明這一點。

要評價司馬炎的建晉之舉,必須要了解其父祖的艱難創業,弄明白前因後果,會一目瞭然。

司馬懿活了七十三歲,在古代政治任務中算作高壽之人,能熬死大多對手。在入仕後,司馬懿選擇曹丕為主,協助曹丕登上王位建立曹魏。曹丕死後,輔佐魏明帝,與曹爽同為託孤之人。後收到曹爽排擠,遠離權利中樞。可司馬懿不甘於寂寞,伺機反擊。由於曹爽掌權後實施了一些不利於士家大族的政策,引起一部分大臣不滿,司馬懿藉助其多年率軍的威望,聯絡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等,發動高平陵之變,誘降曹爽後夷其三族,牽連下獄數千人,掌控朝政實權。在平定王凌反叛後死在了洛陽。

司馬懿死後,嫡長子司馬師以大將軍輔政,擊退東吳諸葛恪,平定毌丘儉、文欽起兵反叛,武功赫赫。期間,廢除曹芳,改立曹髦為帝立威。何晏評價其“能成天下之務”,不過在48歲時就死於眼疾了。

到了司馬昭繼位後,朝中已經沒有力量阻其步伐,而在朝外,淮南三叛最後一叛諸葛誕也在司馬昭的親征下被平復,內外服然。高貴鄉公曹髦喊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後,慘死在皇帝攆駕裡。光天化日之下的弒君舉動,竟能“四方不動”,外部也沒有力量來阻擋了。司馬氏篡魏自立的基礎已成,剩下的就是司馬昭本人的功績了。於是在263年,司馬昭發動伐蜀之役,一舉滅亡蜀漢。264年,司馬昭受封為晉王,加九錫,目標直指皇位,卻在第二年病死,世子司馬炎襲位。

所以對於司馬炎來說,建立晉朝不過就是程序上的問題而已,基業已成,易如反掌。其實對於司馬炎來說,最擔憂的不是反對的力量,而是自己位置是否穩固。因為他還有個地位頗為尷尬的親弟弟。由於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就把二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司馬昭對這個兒子非常喜愛,常常自覺不自覺的說死後天下當給司馬攸,鬧得司馬炎憂心忡忡。在一干老臣的堅持下,司馬炎才順利繼承世子之位。為防不測,司馬炎匆匆篡魏建晉,用事實穩定自己的法統地位。當皇帝后,司馬攸的陰影無處不在,於是司馬炎藉機整死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攸。並在平定東吳後廣納後宮,看似好色,實則擴大外戚影響力,維護自身血脈的傳承。對於接班人的選擇,司馬炎寧肯眼瞎似的立愚鈍的司馬衷也不換人,實則害怕換人後舊太子對於新太子的威脅,搞不好國破家亡,正是出於他自己的皇位曾受過親弟弟的威脅的感同身受。不過,後來的事卻使司馬昭心血付之東流了。

創業不易,守業難,當然晉朝守業是後話了。司馬懿祖孫四人所做不止以上寥寥數語所能概括的,在古代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確實需要狡詐堅忍,方能借機成就一番事業。石勒看不起司馬仲達父子欺負孤兒寡母,其實在朝中掌控朝政不易於戰場上的拼殺,耍的是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不是戰場中的血流成河。司馬炎是個好人,卻不能稱為好皇帝,而對於其篡魏來說,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已。


洛門東


在這隻能說一句創業不易,守更難。

司馬家經過了祖上隱忍,尤其是司馬懿隱忍在曹氏極其防備下爭奪得來軍權,又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手中鞏固了軍權,把持著朝政大權,司馬炎也極有能力,順利登上了皇位,並讓臣下臣服。

可惜司馬炎登上皇位後,只知享樂和照顧當時士族及親屬而忘了還有百姓,又出了個妻子太自私,就導致了一個白痴兒子上位來當皇帝。

所以只能說司馬炎夫婦無德才使後代皇權旁落,並讓天下大亂。八王之亂本完全可以避免,因為可馬炎兒子眾多,如在立儲方向,能不聽老婆的,在為兒子選妃上也自己做主,光就這兩件事及多一些愛民之心,司馬家的皇位並能多傳兩代以上。

孫聖人早就說過,唯有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武夷山獨行俠


司馬炎跟劉備的長相差不多,帝王之相。身高七尺五寸,二耳隨肩,二手過膝,雖然司馬家族名聲不好,但司馬炎是一位寬宏大量有能力的開國皇帝,統一建立晉朝後,不像前二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無故殺人。在他在位期間比較仁慈,百性過著安穩的日子。但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選擇好接班人。


難忘的人46


謝謝提問。沒人給司馬譯懿蓋廟,也沒人鑄司馬懿跪像。雖然司馬家族名聲不太好,但沒有被砍頭的,反而坐了若干年江山。如現代人的話說,手段是卑劣了點,但智商,情高很高。不像岳飛,任人宰割,叫人民同情,蓋了座廟有啥意思?這不現在有磚家說得他一無是處,《商》低還不箅,與金兀朮拼殺,叫兄弟打架,你說這算什麼事?我想嶽大帥的《商》是絕不會低的,功高蓋主也不可能,精忠報國《愚忠》害了自己,不想取而代之,手握重兵誰能奈何他?挑明瞭,宰了秦檜絕不會發生後來的悲劇。要那座與事無補的廟宇啥用?


手機用戶紅雨隨心


仁以厚下,宏略大度,史上最寬厚仁慈的開國帝王,可惜晚節不保,歷代大一統王朝開國帝王裡,氣度恢弘有王者風,氣量寬仁到空前絕後,非晉武帝司馬炎莫屬。

司馬炎是一個好人,在他生前是一個好皇帝;只可惜身後事沒處理好,極大影響了自己歷史評價。


人文散客


我認為,經過司馬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奮鬥,終於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氣候,也已經達到了自立為王的所有條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此時不立,還到何時?所以才能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


張越智872


權力和能力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