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洞庭一苇1188


蔡锷此人,誉之者无数,谤之者亦无数。

说到这想起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的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也确实是世界上99.9%的人的写照,谁也不甘于当个“庸人”,可是最后也只能归于平凡。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如袁世凯,如孙中山,也如蔡锷,誉之则为盖世豪杰,毁之则谓民贼奸雄,天下人天下事莫不如是。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发迹于云南,成名于云南。

蔡松坡在只有短短34年的一生中,似乎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在武昌事发后率领云南军界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当上了云南军政府都督;一件是在袁世凯称帝后秘密潜回云南,率先竖起“护国讨袁”的旗帜,最后成功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虽然只有这两件事,但却已经足够让他成为历史书上不会被磨灭的传奇。

如果要论蔡松坡一生是革命心更重,还是私心更重,我认为应该是革命心。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他的私心,特别是在政治上的私心,或者称为野心更合适。

蔡锷在1902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当时同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三人回国以后,蔡锷在政治上的成就是最高的,名气也高于蒋、张两人。蒋百里虽然是“制造将军”的将军,但是只论名气的话,确实不如蔡松坡,这是因为蔡锷更懂得如何在政治上投机,或者投资。

在袁世凯势大的时候,蔡锷说他“宏才伟略”,即便是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时候,蔡锷也仍然表示支持和拥护袁世凯。后来,袁世凯调蔡锷进京,蔡也是欣然往之,蔡自己也能感受得出袁世凯对自己的看重,当时袁世凯正在极力地拉拢他,如果去了北京,在政府中枢任职,必然更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如果蔡锷自己真不想去北京的话,他远在云南,手握一省军权,袁世凯恐怕也会投鼠忌器。

在袁克定和“筹安会”为袁世凯筹划称帝的时候,蔡锷也是点头表示支持和拥护。

直到袁世凯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蔡锷发现袁世凯已经玩不转了、撑不住了,所以赶紧溜回了云南。如果袁世凯真的在监控蔡锷话,蔡能走得脱吗?连远在上海的陈其美,袁世凯即便已经四面楚歌,也能让人取了陈其美的性命,何况一个只身在北京的蔡松坡?袁世凯欣赏蔡锷,所以不愿迫害罢了,蔡锷在京3年没有回云南,也是因为他仍然抱有期待。

但是,蔡锷因为在“二次革命”中支持袁世凯,又表示拥护袁世凯称帝,如今袁世凯的处境岌岌可危,如果哪天袁倒台了,蔡松坡恐怕很难有好果子吃了。所以,在这关键时刻,蔡锷必须扭转自己的形象,成为一个“反袁斗士”。所以他在回到云南后发表“告滇中父老文”,一口一个“袁逆”。在1916年1月发布的“护国军政府布告”中又将袁称为“国贼”,痛数袁世凯“十九罪”。最后,率先和唐继尧竖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

这是他的革命心,但又何尝不是他在政治上的私心?

蔡锷回到云南,唐继尧已经坐稳了都督的位置,自然不可能将云南还给蔡锷,怎么办?当然是另外找一个地盘了。所以,他的护国军一路打去了四川。



蔡锷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当然,说到底他也是一个军阀。

蔡锷如果不死的话,他当然会成为四川的当家人,后来的刘湘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川系军阀的头头了。同时,蔡锷与孙中山的关系还算过得去,所以如果他能够转头支持孙中山的话,允文允武的蔡锷日后肯定能够在国府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肯定不会高于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他们。

汪蒋相斗,汪精卫成了汉奸,最后死在了日本;胡蒋相争,胡汉民被软禁,被逐渐边缘化。

所以,在蒋介石崛起以后,蔡锷的发展将会取决于他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但是我恐怕他向蒋低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后会被蒋介石边缘化甚至是铲除。


吾与吾国


蔡锷作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护国运动后就去世了,年仅34岁。可以说蔡锷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锷可以继续活下去,那么他以后会有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蔡锷的品性和能力来分析,蔡锷一生戎马,主持了云南反封建运动。蔡锷在当时的云南十分有声望,加上蔡锷当年打响反袁第一枪,可以看出蔡锷有很明锐的时局洞察能力,并且富有正义和民主精神,也是个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锷的大致发展轨迹有可能是这样的。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各个反对军阀开始了割据。蔡锷势力在云南,看到北洋军阀各个都坐大,完全背离了共和。蔡锷鉴于实力只好回到云南,然后蔡锷会选择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为其他军阀的地盘。蔡锷拥有这些地盘后,就有了可以发展的空间,期间无论是那个军阀当家做主,蔡锷都不会在意,蔡锷会花时间把云南和四川作为再造共和的基地。并且蔡锷会选择支持当时的国民党,支持孙中山。

北伐战争的时候,蔡锷是一定会出兵的,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蔡锷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宣告破灭。蔡锷会提兵回到云南和四川,也开始割据。目的就是看蒋介石会怎么做,当蒋介石同各大军阀不断进行战争的时候,蔡锷注定是不会帮助任何一方的。军阀混战中的蔡锷,势必是各大军阀拉拢的对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锷的想法。随着东北易帜,蒋介石稳定了时局,蔡锷为了国家统一,注定也会宣布归附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蔡锷会坚决要求抗日,会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发极大的不满。随着统一战线的形成,蔡锷将提兵出云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战场。依照蒋介石的一贯做法,一定会让蔡锷的军队参加各种战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锷的兵力。到最后抗日战争结束后,蔡锷不会选择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结果可能是宣布起义,走向新中国的建立。


小司马迁论史


蔡锷作为民国时期的“护国军魂”,在历史上广受好评,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打完护国战争之后,未满34岁的蔡锷就英年早逝了。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是题主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也有兴趣答一答,我觉得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国民党军政高层

看看蔡锷所做出的的贡献,第一点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新军进行了起义;第二点就是袁世凯复辟称帝后,他带领云南军队发动护国战争。

这两点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的行动,说明了蔡锷是拥护国民党的革命纲领的,也是赞同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所以说他加入国民党成为军政高层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党的军政高层

蔡锷年轻的时候,就远渡日本求学,只是为了寻求救国图存的方法。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来,蔡锷有着一颗爱国救国的心,他爱国救国的希望比很多人都强烈。

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等到历史发展到后面,他也会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够救中国的,也就是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已,所以加入我党成为军政高层也是很有可能。


自成军阀被打败

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蔡锷在云南是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威望的,云南的军政要员都非常的信服蔡锷这个人,都愿意跟着他干事业。

而蔡锷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通过强军来强国,他也是一个不愿受他人调遣的人,所以自成军阀发展成一方势力也有可能。不过,随着浩浩荡荡的北伐运动,蔡锷被打败的几率非常大,最后和小凤仙一起归隐田园也不无可能。


晚节不保可能卖国

当然,这种可能我是不愿意看到的,我也相信蔡锷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万事也不是绝对的。当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革命志士汪精卫最后不也成了万口唾骂的汉奸么?

蔡锷年轻时就是留学日本的,对日本的科技文化也是非常的推崇,在中日战争极其困难的时期,蔡锷投靠日本人卖国求荣的可能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汪精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的结语

蔡锷作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用他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伟大的传奇,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蔡锷如果不早死的话,应该会给后来的中国政局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他最后会怎么发展,这个还真无法预料,所以我在此把我能够想到的可能性都列举了出来,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老魏聊历史


蔡锷将军后来怎么发展,因为他的病逝让我们没法看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假设,在当时同为梁启超学生的戴戡担任四川督军,其结局被川人刘存厚所部歼灭阵亡。或许可为参照。

(蔡锷将军)

1、进步党的视野

在民国初年,进步党相对于袁世凯有北洋,黎元洪有湖北,国民党有南方而言,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充其量算一个政客政党。没有实力,谈什么主义?

(梁启超)

作为进步党核心人物的梁启超和后世说的大学者并不一样,很长时间里做学问对梁是边缘的。在袁世凯削藩的过程中,梁看到了希望,开始了西南布局。

(进步党)

2、护国运动中的进步党

在护国战争中,南军成立了军务院,其中抚军有: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蔡锷、李烈钧、陈炳焜。师生同在。当时戴戡排名仅在几人之后。

(护国战争)
在护国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善后蔡锷为四川督军,戴戡川东巡阅使;在蔡锷去日本看病后,罗佩金为四川督军,戴戡为四川省长,会办军务。

3、戴戡之路

在罗佩金在程度与刘仁厚翻脸后,双方血战,戴戡作壁上观。梁启超在北京运作,同时罢免罗、刘。戴戡成为代理督军,初步实现了梁启超的目标。

(戴戡)

戴戡担任督军后,蒋百里做他的参谋长。这时候“北洋以外,国民党经略华南一带,惟进步党略无兵马,有则戴戡而已,“故梁启超、汤化龙为雀跃不已

4、川人治川

在民国川人排外特别严重,并因此多次与滇军、黔军作战。戴戡所部为黔军,自然受川人排挤。

当时张澜想和平解决,刘仁厚暴力解决。通过军事上对戴戡的攻击占领成都,戴戡阵亡。梁启超的政治目标破碎,多次求于黎元洪。

(之后的四川形势图)

可以说,川人与外省人矛盾的结构性问题,蔡锷将军也很难化解。作为四川督军的他,要么继续回北京,要么可能就是戴戡的命运,或者做一个失意的流浪政客。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蔡锷是坚定的革命党,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都起过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如果过分的吹捧蔡锷将军,那只是个别人的神化运动,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是不相符的。

关于蔡锷将军最神奇的一个故事说,蔡锷将军和蒋百里、张孝准三个人同时就读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们三个人学习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在毕业考试中,他们力压日本军官,取得了前三名,让日本人非常没有面子。

和蔡锷将军同时期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还有一个叫李烈均,他曾经率先发起了二次革命。在后来的南京政府中,他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人物。



中国几千年以来,皇权之下就是宗族社会。县以下是政府统治的空白区域,由地方乡绅把持权力。

这股权力犬牙交错,形成了一股非常大的地方势力。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这股势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把持了一个省的政府。



蔡锷将军是湖南人,不管他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有多大名气,他都很难有效统治这几个区域。

这就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大环境决定的,是他个人不能左右的。就算是蒋介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军队,都无法扭转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蔡锷。



在当时的民国军阀中,除了中央政权外,其他的军阀基本上都处在中国的周边。比如广西的李宗仁、云南的唐继尧、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等。

蔡锷是湖南人,湖南属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上都是四战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军发的攻击,就没有办法产生军阀。事实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这些地方确实也没有军阀。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回到老家独霸一方。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洋军头,就在于他用的人都是亲戚朋友,大家彼此以亲情和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

孙中山用的人基本上都是广东人,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等都是广东人。蒋介石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浙江人,汤恩伯、陈诚、戴季陶、胡宗南等人都是浙江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蔡锷将军的命运被锁死了,没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如果蔡锷将军没有早死,他应该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发起革命运动,并且在其中承担起军事指挥的任务。

但是伴随着孙中山先生的去世,像蔡锷将军这样的人,就会被迅速边缘化。他既不是广东人,也不是浙江人,就注定不会被蒋介石重用,也不会为其他军阀所信任。

蔡锷将军很有可能像其他国民党元老那样,被高高的挂起来,给一个很高名誉的虚职。像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李济深那样,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旗帜和符号。


新知传习阁


蔡锷是当时护国军领袖,手中握有兵权,加上他本身军事才能卓越,是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打大仗的将才。护国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从他的师承,作为来看,他的政治才能似乎远远不及他的军事才能。性格方面,我们可以说蔡锷绝对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是,他缺少心狠手辣,狡猾奸诈的枭雄气质,因此,注定他无法成为可与国共争天下的一直独立力量。

最大的可能,我认为蔡锷会在护国战争后因为损失惨重,会放弃四川退守云南继续发展实力,至抗日战争开始后率领人马北上,像阎锡山,李宗仁,刘湘一样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抗日。

抗战胜利后,依照他的个性,应该会看不惯国民政府的作为,加入我党。成为一代名将,开国元勋。

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后来我军总司令朱德,如果蔡锷在世,他有可能是一直跟随蔡锷,并对蔡锷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朱老总提前离开蔡锷,加入共产党,自然会力保蔡锷,因此,蔡锷加入我党成为开国元勋的可能性个人认为是最大的。至于解放后,就无法评价了。

本人对那段历史了解有限,如有不合时宜,欢迎指正


话说传说



我觉得蔡锷是近代史少数几个“死得其时”的历史人物,他没有得罪之后华夏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各大势力,在迫使袁世凯废除帝制后死去,真的太恰当了;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那么他可能就会有后来两个主角打交道了,但是从蔡锷之前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倾向以及对暴力革命的厌恶,他很有可能同时得罪后面两位主角,那么他的评价可能还不如陈炯明。


我看有人说蔡锷是军事天才,此言大谬,蔡锷确实是近代极少数从日本士官学校正经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中国人,但是在他整个军事生涯中,他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华。


首先,蔡锷并不是从小立志从军的,他最开始是拿着袁世凯的留学经费去日本读商业的,只是因为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不得已改名换姓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其次,蔡锷这个人性格比较“不宽和”,尤其是对待军人下属,有点明朝士大夫对待武官的架势,可以说他得民心,但不得军心。


因为他对待军人下属酷烈,曾经两次被驱逐。


第一次是在广西,当时蔡锷的恩主,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担任广西巡抚,让蔡锷当广西干部学堂担任总办,蔡锷对于军校学生“诸生好辩者,

常恶语怒斥之,甚或掴之以掌,其严烈如此”,直接导致1910年学校爆发了“驱蔡风潮”。


虽然当时蔡锷已经受恩主李经羲奏调去云南任职,他从总办任上离职也不是因为学校的“驱蔡风波”,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在广西五年,并不得广西预备军官们的爱戴。


第二次是在云南,当然,说蔡锷被驱逐是有点夸张,但是但是云南军界上下更认可唐继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蔡锷“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


一个不得军心的人,说他是军事天才恐怕有点勉强。



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是护国运动中蔡锷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具体的指挥才华,护国军之战与其说是军事战,不如说是政治战;滇军是一直等到冯国璋幕府发出赞同起兵的“华密”电文,才正式宣布独立的,而且蔡锷所面对的陈宦和刘存厚都是蔡锷的朋友,护国军和北洋军并没有真正进行什么作战;事实上在苏联人培训以前,华夏大地上各方交战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战,几十万军队鏖战一个月,伤亡不过2000人已经被外国军事观察员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血战了,更何况护国军这种战斗。


还有,蔡锷这个人“黑点”其实不少,只是因为蔡锷“死得其时”,后来的史学家们把“黑点”推给蔡锷的副手唐继尧身上,但是如果蔡锷没有英年早逝,并且得罪了后面两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么“黑点”可能就会回到蔡锷本人身上了。


说了那么多,蔡锷最大的“黑点”是什么呢?他本人是民国时期鸦片横行的始作俑者。


现在大家看蔡锷的传记或者正面歌颂蔡锷的文章,都会谈到辛亥革命后蔡锷恢复云南经济做的特别好,把云南从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贴补一百多万到辛亥后每年岁入2、300万。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云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烟计划就可以看出来,云南财政特别困难的时候恰好是晚清禁烟的时候,而蔡锷治下云南岁入和云南在前清没有禁烟时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锷治下云南收入究竟是怎么增加的。


反正现在历史资料把这一切都推给了唐继尧,“为解决军费不足的困境,云南都督唐继尧在云南采取了开放烟禁的权宜之策,‘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使鸦片运销和吸食合法化’。此为民国西南鸦片开禁之始。至此之后,西南烟毒重新泛滥,直接影响到整个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唐继尧


甚至在护国军运动时,滇军也借着护国军进攻四川的时机,向四川大量输送“烟土”,滇军“屡运大批云土入川”,以济军饷,“滇省烟贩恃滇军包庇,结队而来,所过烟馆林立”,导致“滇省大宗鸦片充斥各地”。


这些可都发生在蔡锷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长一点,和后来两位主角打交道,那么十有八九,他会得一个“近代鸦片泛滥之元凶”的名头。


回到问题本身,“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我觉得他很难有什么发展,


因为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在当时远离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如果他是一个军人,那么他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他既不是云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有人说蔡锷不死,唐继尧不会坐大,这真的太高看蔡锷了,蔡锷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都说了,滇军骄横跋扈,他指挥不动“滇军兵骄将悍,纪律气质远非数年前之比,已不复可用。……他们目下几乎要不听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荐殷叔桓(殷承瓛)来接替我,而罗榕轩(罗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给他。”


所以,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要么成为另一个“陈炯明”,要么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个,我们都看不到现在历史所呈现的蔡锷了。


兰台


袁世凯一开始称帝时,在京的国会代表,各个省的督抚包括蔡鍔都是赞成的,独独是北洋军阀的冯国璋,段祺瑞等是反对的,而在袁世凯称帝时,日本以承认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二十一条,而袁对二十一条是坚决反对的,曾寻问段祺瑞,如果中日一战,中国可有胜算?段祺瑞回答毫无胜算,袁世凯无奈对日本来了个修整的二十一条,答应部分条件,但事关国家主权的一步都没有让。引起了日本人的震怒,随后就有了蔡回云南起兵讨袁,而蔡是日本士官学毕业,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蔡和日夲有联系,但是从一开始支持袁称帝到袁拒绝二十一条,蔡就开始起兵讨袁,(南方的革命党大多数都是亲日派)这不得不让人相信其中有猫腻,所以幸好蔡死得早,很难得到对蔡不利的事实,如果蔡不死,到了抗日战争,是英雄?还是狗熊?倒也难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蔡锷死前是四川督军。

蔡锷一死,四川、重庆遭殃了。失去了一个有能力、有资历、能服众的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陷入军阀混战,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整整打了20年。

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云贵川打成一锅粥,主战场就在四川。四川内部也是一团乱局。如果有人想把四川军阀混战脉络理清楚,那他必然要一番功夫。

刘存厚、罗佩金、戴勘、熊克武、杨森、刘湘、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李家钰、范汉章、刘成勋、赖心辉等等大大小小的军阀,轮番登场,却迟迟没有人能脱颖而出,安定四川,向外发展。

若蔡锷活着,必然不会这样。首先是滇系军阀唐继尧、罗佩金不敢有非分之想。然后是四川本地人如刘存厚等不会这么冲动。

蔡锷会以四川为大本营,向汉中发展。

这是有依据的。纵观前期的民国史,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护法运动到北伐战争,名称在不断变化,本质却一直是孙中山系的革命党和袁世凯系的北洋派之间斗争。蔡锷虽不是孙中山的嫡系,他却是天然的革命党。

蔡锷很年轻。1882年生,和冯玉祥同岁,比蒋介石大五岁。蔡锷摆平大西南后,会出川入汉中,占有陕西,然后东征河南,与国民革命军会师。

也就是说蔡锷会取代冯玉祥的位置。以蔡锷自身的军事素质,和高洁的品德,以后的中原大战是打不起来的。这说的有点远了。反正蔡锷死了,就看到罗佩金、唐继尧以及四川内部的各军头祸害四川了!


彭城墨者


蔡锷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虽然历史不能重来,但是我们可以假设。首先,我们要知道,蔡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给蔡锷归纳为三点特质。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第二个,蔡锷是军事天才,第三个,蔡锷是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人。

第一个,蔡锷是大公无私的人。1911年,年仅29岁的蔡锷,当了云南的都督。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相当于土皇帝,完全可以和其它军阀一样为所欲为,即使不干坏事,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也是应该的。但是,蔡锷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富贵考虑,而是一门心思扑在建设好云南上面。蔡锷还是全国第一个主动给自己减低薪水的都督,由原来的600元一下子降到60元,降薪幅度为90%。蔡锷的家人投靠他,想谋取官位,结果蔡锷一口回绝。蔡锷说,我的家人也不能依靠我做官。

第二个,蔡锷是一个军事天才。蔡锷在推翻满清在云南的统治之前,就已经是协统,相当于旅长。那时候,蔡锷才29岁。后来,袁世凯称帝,倒行逆施,蔡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10万北洋军队,气势汹汹的去镇压蔡锷,而蔡锷这个时候,手里面仅仅有八九千人马。但是,蔡锷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北洋军一个师,击溃两个师,一共消灭了3个师。以一当十,还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蔡锷不愧是战神!

第三,蔡锷不党不群,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蔡锷终身都没有参加同盟会,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蔡锷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蔡锷极其支持。宋教仁被刺杀,很多人怀疑幕后黑手是袁世凯,南方要起兵讨伐袁世凯,蔡锷坚决反对,认为必须调查清楚之后,由参议院弹劾,一切走法律程度,而不能轻易的动用武力,那样会造成生灵涂炭。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又第一个起兵反对,通电全国,表示要讨伐袁世凯。蔡锷就是这样大一个人,他不参加任何一个派别,完全站在以国家利益为先大立场上。只要有益于国家,他就完全支持。她是依靠他的良心做事情,而不是为了派别利益。

这样的一个蔡锷,可谓是圣人了。如果他没有去世,必定成为将界的楷模,而且他很年轻,前途不可估量。但是他坚持做不党不群,这样始终不可能进入最高层面。所以,我认为蔡锷如果没有去世,会继续统治云南十年以上,云南的国民民生一定会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