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近幾年來,信用卡成為各大銀行應對經濟疲軟的優先選擇,各大股份銀行都致力於提高信用卡髮卡量,鼓勵信用卡透支取現,分期付款。但是,信用卡業務真的像看上去那麼美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信用卡業務的收入都有哪些。

信用卡業務風險不斷累積

銀行的信用卡收入主要有兩部分:刷卡手續費和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本身也是一種利息收入)。這兩部分收入中,刷卡手續費取決於交易金額和交易場景。相同的交易金額在不同的交易場景返傭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國內的電器商城總體返傭率只有0.4%左右,而且這個返傭還要按照1:2:7的比例分別返還給銀聯、收單行和髮卡行。而國外的高級酒店和奢侈品商店返傭高達2%~3%。由於刷卡手續費完全不佔用銀行的資本金,也不用承擔壞賬風險,這部分錢對於銀行來說基本算是白賺的,銀行的單卡刷卡金額越高,刷卡場景越高級,銀行的手續費就越多。在所有的大中型銀行中只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公佈了流通卡數,參考表1:

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除了刷卡手續費以外,剩下的就是利息收入(包含分期手續費),而且通常利息收入是遠超手續費的。不過,銀行在收取利息的同時要承擔不良貸款的風險和資本金的消耗。這幾年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和這塊業務在中國有天然的優勢有關。第一,中國沒有個人破產保護法,所以銀行對個人有無限債權追索權。歐美國家允許個人宣佈破產,一旦破產所有的債務可以一筆勾銷。這大大增加了銀行信用卡壞賬的生成率。第二,信用體系逐漸建立,失信人群未來在國內幾乎寸步難行。第三,中國的儲蓄率比較高,老一輩中國人不太喜歡欠債過日子。所以,信用卡業務最近幾年成了典型的高收益低風險業務。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銀行、互聯網金融、小貸公司等各種勢力殺入個人信用貸款領域,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也在逐漸累積中。中國從2000年到現在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經濟危機,所有的個人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都沒有經過實戰考驗。信用卡業務潛在的風險包括:

1.隨著90後大批進入社會,新一代的消費觀念和70後、80後有很大的差別,

月光族、養卡族越來越多。國際上曾經出現的信用卡違約危機,都是發生在嬰兒潮之後的一代。一旦經濟危機來臨,這批人沒有足夠的資產和財富儲備應付債務

2.我國的儲蓄率正逐步走低,而居民的槓桿率這兩年快速走高。這成為了未來個人債務危機爆發的溫床。

3.我國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個人的信用畫像和資產畫像在各個金融機構之間是不共享的,一旦出現失業潮,共債危機很容易在金融機構之間傳播。

信用卡真實不良情況被掩蓋

現在信用卡的不良率偏低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銀行這兩年信用卡貸款的快速增長實際上也稀釋和掩蓋了信用卡業務不良的真實情況。一旦信用卡的髮卡量和循環貸款餘額停止增長,過去積累的風險就會集中爆發。按照行業經驗看,信用卡的不良一般在髮卡12~24個月後進入爆發期。這一輪銀行的信用卡狂奔開始於去年,一直持續到今年中報。所以,如果明年和後年信用卡髮卡量和貸款增速維持不了高速增長,不良就會顯現。

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如下表2所示,筆者統計了2017年中報至2018年中報的信用卡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可以看到3個非常明顯的樣本:1.招行髮卡量屬於中速增長,不良餘額和不良率比較穩定。2.浦發銀行去年信用卡業務大躍進,到今年中報急踩剎車,結果不良率立刻大幅攀升。3.平安銀行信用卡業務還在高速狂奔中,但是不良餘額1年內暴增80%以上,只是依靠貸款餘額高速增長稀釋了不良率。

一旦不良率進入2%的範圍內,信用卡業務很可能變成一個雞肋。因為信用卡部的利息或分期收益率雖然高達15%~18%,但是由於信用卡存在最長45~50天的免息期,所以平攤後實際的收益率大概在7%左右。信用卡部本身沒有吸儲手段,負債只能靠同業拆借。同業拆借的利率現在基本在3.5%左右。信用卡為了吸引客戶刷卡,還實行了很多權益和積分計劃,這些都會降低息差。再算上信用卡的系統運維和髮卡成本等,息差也就是2.5%~3%。如果不良率進入2%的範圍,信用卡業務本身已經不怎麼掙錢了。

此外,信用卡未使用的額度是要計算資本消耗的。信用卡未使用額度是被計入到表外資產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消耗資本。所以,信用卡並不是發的越多越好,也不是額度越高越好。如表3列出的銀行分三類:最激進的額度使用率在60%~80%之間,中庸的使用率在40%~50%,最低的在30%左右。使用率太高,風險就比較高,月月刷爆卡額度的人讓人擔心;使用率太低,說明銀行的信用卡額度設定不合理,浪費資本。所以,相對來說中庸的招行、建行、興業這三家是比較好的。

可見,信用卡業務並不是像投資者看到的那麼美好。未來信用卡業務應該會結束跑馬圈地進入到精耕細作的階段,只有對客戶群體進行精細化分,風險可控才能保證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而近兩年信用卡業務超常規發展的銀行,明後年必然會面對不良的衝擊。

由此可見,信用卡業務前景並沒有那麼樂觀,而是面臨諸多挑戰,未來信用卡業務必須向精耕細作轉型。只有對客戶群體進行精細化分,風險可控才能保證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而近兩年信用卡業務超常規發展的銀行,明後年必然會面對不良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