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整个句子又该如何理解?

wangshuiyiyu


越有争议的,越有意思。

浅知拙见,人云亦云而已。

1 出处

出自孔子《论语 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是什么?

《论语》第四篇第一句话,

子曰:“里仁为美”,

要与有仁德的人相处。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爱,简言之,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从思想到言行,完善自我,利好他人,服务国家。

2 君子与小人之争

《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最完备的便是“君子”二字。

孔子将人归类为君子与小人。

比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就是说,

君子高大上,仁义德智勇全面发展。

小人低级,谋利而已。

谋什么利,正当与否,孔子从未提及。

所以小人只是自私,但不一定是坏人。

小人是用来更好阐述君子的。

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

君子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所以“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克己复礼”为根本,

七十二贤能几乎都是学以致用。

所以,

孔子的意思是,君子一是有仁德学识,二是履责。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那么,

小人指的就是低级的人,靠一技之长只求生存的体力劳动者,谈不上责任道德,谋的是一己之私。

简单点,君子为大众谋生,小人为自己而活。

3 土的含义

相对于德而言。

德,君子之风,仁义道德,家国天下等。

那么,

土就是小人之行,一己之私,一家之产等。

这句话的意思,

有德行的人想的是提升自我,报效国家,低级的人只想着顾全一己之私,有德行的人想的是自我约束规范,低级的人只想着更好地谋生,获取好处。

我们都是小人。

这句话,孔子不是批判小人德行有亏,而是强调君子立身处世,不是批判小人只求利益,而是表明君子社会之责任。

孔子似乎有点儿瞧不上劳动者。

难怪荷蓧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绿浮芳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想要准确的理解这句话,还需要联系上下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题主所说,杨伯峻老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解释的“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在意思上是正确的,但可能对于还没吃透《论语》的人来说,仍旧比较含混。下面,我们根据整句话的含义,来一一说明题主的几点疑问:

第一,“土”应该如何解释?“怀土”是乡愁的意思吗?

第二,“小人”应该如何解释?

第三,整个句子应该如何解释?

首先,“土”在此处,是故土、乡土的意思。“怀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常见意思,第一是安于所居之处,第二是怀念故土。此处应该采用第一个,也就是安土重迁,安于所居之处,并非乡愁的意思。

其次,在《论语》中,经常有“君子”和“小人”对举的例子,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于一般人而言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居高位者与无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为有远见、有德行的人们,“小人”可以理解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们。在简单意译中,也可以直接称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别解释。

=====

非常感谢大家在评论区的热烈讨论,《论语》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界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里陈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另外补充几点:《论语》中19次提到“小人”,根据这些对“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这类人的基本特征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关心眼前利益,但是并不一定主动地为非作歹,在现代汉语中,更接近“庸众”而非“坏人”。

而《论语》中的“君子”,有从位说、从德说两种解释,但我倾向于“君子”作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既有其名位官职,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现品德、发挥才能。

=====

第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贪图小恩小惠。进一步解释,就是君子眼界高远,因而为了追随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确的道德界限,不会随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浅,因而只安于此时身处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够帮助到题主~


薛暖暖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一般人把这个“土”理解为乡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理不通啊!

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

这个的确说不通。

其实这里所说的“土”是五行之土。

五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只有理解了“土”在五行里的真正含义,才能看懂这段话。

说到“五行”,我们又要谈到《易经》。

按照我们的《易经》思想来理解这个世界,世界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用阴阳、用五行全都可以解释,阴阳五行也可以称为“七要”。“阴阳”是两个字,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是五个字:木、火、土、金、水。

不管宇宙是如何去变化的,“须一理而融贯”,就是用一个理论就可以融贯一切的变化现象;而这个“理”在哪里呢?真正的“理”就是阴阳五行的相互生克变化。

土为生长万物的要素之一,土代表养育、含吐万物之意。

五行相生中,土生金。

五行中的“土”在术数中也称为“库”,主财,有土即生财之义。

我们来看易经中的“坤”,“坤”字的左边是“土”是大地,右边是“申”。

“申”字是田中的那一竖庄稼,向上可以顺利长干长技,向下可以扎根扎须。

“土”与“申”合起来之意,是大地可以为人类提供种植庄稼树木花草的耕田。

中国自古以来就属于农耕社会。

在中国古代,土地(田地)就是每户家庭的财富基础,就是每个家庭的根本!一般看哪户人家有没有钱就看他家有多少田地。田地越多代表财富越多。

《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其实《大学》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内在含义是一样的。

而且这里的“怀”切不可用“怀念”解释。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简单地解释就是:

一个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内在的品德,

一个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增加自己外在的财富;

一个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不违反法律(不犯错),

一个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获得更多实惠(利益)。


大道之光


先说答案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是“舒适之境”的意思。

本句出自《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一句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存其道德,小人沉溺于所处之安;君子畏于法,小人贪于利。


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小人之辨

这一句写的依然是君子与小人之辨。

儒家所说的君子,通常是指遵循人伦之道的人,这样的人,修身齐家有成,可以担任治国平天下的职责。

儒家所说的小人,通常是未受教化的普通人,这样的人,无需对他们有过高的礼义方面的要求,但通过学习,小人,也可以成为君子。

王夫之认为,人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而心中所向往的,无论是不是已经得到了,或者是不是具有普遍认为的价值,都只是人所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东西。

如果人所向往的东西是这样的,那么虽然经历着不同的境遇,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但总是会向他所向往的东西而努力。

因此,君子小人之辨,不在于人的行为,而在于人的怀抱。

同样的向往,人都是想实现希望的目标而安其心,但是实现目标的初衷是不同的,这就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比如说,同样希望国泰民安,有人就希望国家长长久久,民族传承不断,有人就只是希望过好自己小家庭的太平日子。

君子行事求心安,是要同于道而有德,合于天伦,极于人伦。如果不这样的话,行事就无据可依,也就无从行事。

而小人求其心安,只是贪图境遇方面的舒适,不能过的舒服就无法自处,又哪里会去尊道贵德呢?

同样的境遇,君子因为合道而心安,小人因为舒适而心安,这就是君子小人的不同。

同样的一件事情,目标相同,而方式不同,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则不然。这就是“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担心自己行为的方式不正,不合天伦,不合人伦,不合法度,担心违背道理而必然受天理、法规的惩罚,虽然不一定会有刑罚加身,但总是会感念到有东西阻止自己走错路。

这里的“刑”更多的是指失道背德而不得长久的天刑,而不是简单的人为律法之刑。

小人则看到好处就冲上前去,即使是极其幸运不可能再侥幸获得的,也只会想到自己还会再获得,而不会考虑到随后而来的惩罚。

正因为君子小人的胸怀不同,君子贵德,未得而求之,得而不失,即使世事变化,依然可以保其身存;

小人怀土,得之恋恋不舍,失之则多怨,步步深陷,迷失其间,遇到世事变化,凶危至矣。

以上。


平凡2850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有不同理解,在圣贤面前班门弄斧,斗胆与大家分享。

1.“君子”“小人”在论语中是一种泛指,“君子”可以理解为德行高尚的人,“小人”可以理解为普通人。君子与小人,远非当今意义上的褒贬。孔老夫子仅仅是拿有德行追求的人与普通民众(“泯然众人”之“氓”)作一种对比,来说明自己的仁德义礼的主张。

原文语出论语“里仁篇第四”:


此为杨伯峻、杨逢彬两位老师译注,本人不才,对自己不同的理解分享如下:

2.“怀德”与“怀土”:古人有“怀瑾握瑜”一说,其意也是泛指,持有美好德行节操意(屈原即是也)。那么“怀土”就是与之相对而言的,即仅有一般人的普通情怀。“土”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像土一样普通普遍之物。这样理解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就会一目了然: 君子怀有美好德行美好节操,而普通人所持有的只有普通德行、普通节操。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恵”连起来理解,还可以作另一种解读: 后面句子是说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程度,“怀刑”是指有德行之人对自己有约束,有严格要求,高度自律(慎独);“怀恵”是指普通人对自己的要求较为宽松,(恵及自己)不忍让自己有严格要求带来的痛苦。这样一来,前边句子宜理解为一个人对他人的施予要求: 君子对他人是宽宏的,施以恩恵恩德的,普通人对他人是小气不舍的(所施与的东西像土一般没有价值)。这种理解符合国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标准。

4.“君子小人”四句连起来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前两句为对人要求,后两句为对己要求: 君子对人施以德行,传播“瑾玉”一样的德行,以德去作用于世,去影响世人;普通人对人施以(如沙如土一样)无意义的价值观点,对社会没有影响。君子希望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怀刑),普通人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能够施己以小恵)。这样理解,也是很通达的。

本人一无所知,此等理解,博大家一笑而己。


高考元学力岳峰



俗话说“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要明白“土”是什么意思,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君子:我认为君子应该是诚实守信,有一颗正直善良勤奋上进的心,能做到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能站在对方的位置上看待事物,为他人着想,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为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有始有终,不一定非成功不可,但会一直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样的就是君子。

小人:投机取巧,溜须拍马,口是心非,好吃懒做,欺软怕硬,胸无大志。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见小利,忘大义。不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结交的朋友都是些不三不四,三教九流的。这种人就是小人,也是庸人。

土: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事,活到也是白活,这里的“土”也许指的就是人死了都会埋在土里面。小人怀“土”也就是说离死亡不远了。其实圣人留下的很多名言警句,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想的太复杂了。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如果把一个道理说不清楚,让别人听不明白,哪就是不懂。


王道正道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把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应该不难。因为理解的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同。个人觉得,无论是古文翻成今文,还是外翻成中文,只要弄明白文字的意思,再弄明白这句话在文化系统和伦理框架中的位置,就好理解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要弄明白这句话,先要弄清楚在中国文化中延续了千年的“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指的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在两三千年前的孔子时代,“君子“与“小人”只是社会身份的不同,而不是一种道德评价。

要讲君子,就要先讲“君“,君是一个社会群体,比如部落,族群中的领袖人物。因为他们能力出众,能够带领族群在残酷的自然与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大家便推他为主,这就是所谓的“君“,君主持部落事务,称为“主”,所以“君”与“主”是同义词,合成一词是“君主”。君主的儿子,就是君子。与之相对应的群众,就是小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本义。

部族的首领之所以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有本事,懂得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规律是“道”,明白“道”的人叫“有德”。所以,君是有德之人。以大禹为例,他是带领群众治水过程中最有本事,最有能力的人。

君主的儿子,是要继承君主的事业,所以要学习君主的本事,学习本事的过程,就是道德提升的过程。只有道德提升了,才能胜任君主的工作。

君主的概念,与“天子”与“皇帝“是不同的。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理念下,天子具有唯一性,而君主不同,诸候国有国君,一家之主也可称为“君”。王勃《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即是此意。

“君子”的来历讲明白了,“君子怀德”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本质的原因是“有德”。只是“德”的意思有两个方面,除了道德感之外,还包含有本事的意思。所以,君子怀德如果翻一下大概意思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会时时想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与实际能力。

“小人”这个概念,是与“君子”或“大人“的概念对立出现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小人,也没有绝对的君子。“小人怀土”之“土”说是乡土,肯定没错。但把“小人怀土“之中的“怀土”理解为故国之念,思乡之情的乡愁,虽未必错,可能也未必准确。乡愁成为一种人文情怀,应该是在秦汉之后,流官制度建立之后。起码《论语》中的这句话与此关系不大。

“小人怀土”之中体现的,应该是“安土重迁“之意。这里小人所怀之“土“,与君子所怀之“德”,也是对应出现的。君子怀德是说,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是道德能力。而小人心中所重的是现实生活,物质财富。它们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古语有“破家值万贯”之说。社会下层,能力不是很强,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安置,是要花费代价的。而君子,也就是有能力的人,是不在乎这些的。不管到了那里,一切都会有。

《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的“刑”与惠也是对应出现的。刑与惠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加上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好理解了。君子怀刑,不是什么利都要,所以能利身保命,小人看到利益之后什么都忘了,最后会因利亡身。

《论语》中还有许多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讲的都是君子小人之辩。


七月流火140400643


想要了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清楚这句古语出自哪里方可使我们更快速寻求到所需要的答案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出自《论语》中的里仁篇。这一篇在《论语》整部中占的分量极重。


全篇都集中于“仁”的观点,无不体现出当时孔子对于仁的哲学思考之深入。我们应该都了解过,“仁”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孔子社会理想与政治原则的重大问题。


了解它出处的背景了,理解起来,便轻松许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土”应该怎样解释?


在中华书局版《论语》中,这句话翻译的意思是这样的:“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那么,土,即乡土之意。



但有很多智者反驳,认为这里的土并不是乡土的意思,圣人也是人,也会怀念家乡,不可能说怀念家乡的人就是小人。


站在孔子当时所处的背景分析,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孔子说的话,认为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土”指一种私欲,在古代,谁土地多,谁就有势力,因而,孔子他老人家是不屑于那种小人的,真君子都是以德服人。


详细分析整句话得出详细点的解释应该是: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


当然,这里面的分析,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在里面,句子的解释不是百分百的。


24帧半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杜撰、瞎掰,讲自己角度、自己认为正确的解释。老慢注解《论语》,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每个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本义是什么,老慢就怎么解释。老慢认为,如此才能复原《论语》的真意。


土,象形为,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东西。古文字中,除了表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土地,一般表示“固有的、本性、本能的东西”。带“土”字边的字,一般都在强调“固有、本身自我的”。

所以,“小人怀土”的真实本义是:小人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主观、个体、自我。

说白了,只要你习惯于从主观、个体、自我角度看问题,你就一定是孔子定义的小人。反之,如果你真正习惯于从客观、整体、长远角度看问题,那么,你就是孔子定义的君子。

德,行+直。古文字中,行:十字路口,符合客观需求的决策;直:完全符合客观发展趋势的路;故,德:一切行为举止都是遵循客观需求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所以,“君子怀德”的真实本义是:君子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走符合客观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的路。

所以,按照古文字的本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的真意是:讲主观、个体、自我的,必然是小人;讲客观和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是君子。

参见老慢著作《从汉字本义的角度解读论语》,关注老慢,了解一点真国学。


老慢


《论语》作为流传千古的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言行和孔门师生谈话的一部书。

《汉书·艺文志》中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的成书过程是累积而成的,而作为孔门师生的谈话录,行诸文字,难免有失出失入的地方,因此对于《论语》的阅读和解析,不该报以严重的读经态度。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全篇共有三十六章,主要谈论以仁为主的道德修养,全文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较早的《论语》注疏家孔安国、包咸等人,对此有简明的注解。孔安国注解道:“怀,安也。怀土,重迁也。怀刑,安于法也。”包咸注解道:“惠,恩惠也。”可见此处“土”字指的是故土、家乡的意思,“怀土”则是安土重迁,沉溺于安逸的居住环境的意思。全文可以理解为:君子所关注的是高尚的德行,小人则沉溺于安逸的居住环境;君子所关注的是法律政令,小人则贪图眼前的恩惠和利益。


古今中外,有关《论语》注释和翻译的著作浩如烟海,理雅各、威利、辜鸿铭、林语堂等人都曾对《论语》进行过注疏和翻译。正是基于对理雅各翻译版的不满,辜鸿铭重新对《论语》进行了翻译和注解,他所翻译的版本,观点新颖,富有哲思,算是所有翻译版本中的佳作。


对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章,辜鸿铭的翻译道:“君子看中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观,小人看中的只是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得失。君子关注法度,而小人渴求利益。”而关于文中的“土”字,辜鸿铭认为这是著书者的书写错误,把“上”误写成“土”字,因为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表示职位,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这一说法颇为新颖,不过目前还未被证实。


纵观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一词24次。自古以来,有关“君子”和“小人”的定义和争辩也是众所纷纭,难有定论。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德”为主,强调君子和小人内心道德境界的高下,另一种则是以“位”为主,强调君子和小人社会地位的不同,君子应当引领小人,关怀小人。然而,不管“从德说”、“从位说”,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君子作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应该是集品德、地位和才能为一身的人,而小人则更宜解释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庸众。


《论语》作为孔子后人所著的孔门谈话录,历代相传以来,难免有出入和矛盾之处,因此对于《论语》的研究和阅读,不妨带着闲适和包容的心情去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