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生产出规格大的小龙虾

当前小龙虾养殖由“多养虾”转变为“养大虾”。通过这种转变,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的小龙虾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因此,大规格小龙虾养殖技术日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要生产大规格小龙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调水适宜生态水域环境。要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小龙虾,营造良好的适宜小龙虾生长的生态水域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小龙虾的蜕壳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量。但是随着气温的回升,投饵量的增加,其残饵、粪便以及池中有机物的分解这些都会给水质带来不良影响,这时又没有新鲜的外源水及时进行注换以调节水质,而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小龙虾摄食、脱壳和生长,这些都制约着小龙虾的长成规格。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呢?应从如下方面来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①在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之后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使其呈“井”字 型,使其面积一直保持占到池塘面积的40%左右,保证有充足的水体面积,利于池塘水体流动、小龙虾自由活动、空气溶氧。

种植时,要做到多品种水草搭配栽种,以沉性水草为主(伊乐藻、苦草、菹草、轮叶黑藻)浮性水草(浮萍、芜萍)和挺水植物(芦苇、茭白)为辅。通过以上措施,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小龙虾提供饵料、降低水温避免小龙虾性早熟、栖息避难减少自相残杀、蜕壳之场所,能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营造良好的水质。

怎么生产出规格大的小龙虾


②在清明前后,投放螺蛳300千克/亩,让其自然繁殖,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净化水质,6、7月份根据养殖情况再投放150千克螺蛳。

③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生石灰浆、EM菌原液、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增强小龙虾体质,减少小龙虾病害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使水体溶解氧达5mg/l,透明度在40cm左右,PH值在7.5左右,各种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同时在有外源水注换时每隔7~10天左右注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为原池塘水量的15%~20%左右。

2.苗种及放养密度

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力,又能提高虾的产量、规格和经济效益。如果片面追求产量而提高养殖密度,则会增加养殖管理方面的难度,小龙虾也会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自相残杀。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大量残饵和排泄物也会败坏水质,使小龙虾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池塘环境对小龙虾掘洞的影响较大,在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洞穴减少,也会导致小龙虾自相残杀。一般而论,池塘单养小龙虾的合理养殖密度是:春季(2-3月份)每亩水面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3万-4万尾;夏季(7-8月份)一般不投放幼虾,而投放优质的小龙虾亲虾,每亩水面投放20-25千克,雌雄比例为3∶1;秋季(9-10月份)每亩水面投放刚离开母体的幼虾(体长10-12毫米)3万-5万尾。小龙虾公母比例大概是1:3。同时可在池塘中套养50克左右的花白鲢300尾~500尾,改善水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

3.水位。

①3-4月,保持小龙虾养殖池塘水位0.6-1.0米。有助于小龙虾养殖池水草、浮游生物、螺丝等生长及幼虾的蜕壳。早春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如果将养殖池水位控制过高不利于水温提高,对于水草生长、越冬虾出洞、幼虾脱壳等会造成相应延迟。

②5月份后,气温逐渐升高,此时水温也会稳步提升,需要将水位逐步提高到1.2米左右。进入7月份随气温逐步升高水位需要提高到1.5米左右,为小龙虾度过高温天气做准备。小龙虾生喜阴怕阳,过高的水温会导致小龙虾摄食量下降、小龙虾进入洞穴低温处蛰伏,长时间高温还会导致小龙虾死亡。因此进入6月份的高温季节水位控制尤其重要,要控制养殖池水位在1.2-1.5米。

③、9月份后,成虾开始受精抱籽,此时需要将龙虾养殖池水位适当降低,控制在0.8-1.0米;有助于受精卵孵化以及空出部分养殖池埂,给小龙虾抱籽打洞留足空间。

④进入11月中下旬,气温逐渐降低,需要依据气温逐渐提高水位,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需要逐渐提高水位至1.2-1.5米,为幼虾越冬提供足够底层水面温度。

怎么生产出规格大的小龙虾


同时,做好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措施,就能养成高品质、大规格的小龙虾,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