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姜昆會說把相聲看成純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喪失了?

zhengrong8247



姜昆究竟是何時表達的這一觀點,具體原話是什麼,我百度了一下,並沒有找到翔實的資料,所以只能簡單分析一下他想表達的觀點。


首先,在姜昆最成功的年代,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聲確實在承擔著搞笑以外的功能,如果只是純搞笑,那確實喪失生命力,估計已經死亡了吧。


在那個時代,老百姓的娛樂方式非常少,看電視和聽廣播是最常見的方式,這就決定了相聲表演的內容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以後才能夠在電視和廣播上播出,要體現主旋律則成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姜昆的觀點在那時是正確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老百姓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特別是互聯網興起以後,電視和廣播日漸式微,所以是否體現主旋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在主流媒體播出的內容依然可以是主旋律,但是在小劇場,娛樂化的內容開始成為主角,所以在2000年以後,姜昆的觀點明顯落伍了。


任何一個觀點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姜昆曾經輝煌過,但是現在已經被歷史所淘汰了,無論是觀點還是作品,都是如此!


相聲演義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姜昆老師說“把相聲看成純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喪失了“,絕對有道理,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同樣如果有的人說“把相聲看成純粹的說教工具其生命力就喪失了”,有道理嗎?還有相聲觀眾們說“相聲不搞笑才是最搞笑的”,有道理嗎?


對於相聲藝術而言,到底應該是在說教的基礎上加入搞笑內容,還是應該在搞笑的基礎加入教育人的內容?領導在臺上講話,風趣幽默,使原本枯燥沉悶的氣氛變得非常活躍,說明講話的領導是一個懂得幽默的人,但是絕對不能說是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同樣一個小劇場的相聲藝人,拿出一份報告先給觀眾念一個小時,估計觀眾也不會誇他念得比曲協領導念得好!


小編覺得,姜昆老師的說法是對的,但是不夠全面,應該說是“相聲弄不懂娛樂性與藝術性的平衡,其生命力就喪失了”。就像相聲大師侯寶林說的那樣,“沒有包袱的相聲不是相聲,全是包袱的相聲也不一定是好相聲。每個人的消費心理不一樣,因人而異。”



前幾天師勝傑先生參加綜藝節目曾經提到,侯寶林大師教育徒弟“相聲要幽默,不要滑稽”,師先生認為如今的一些相聲藝人在舞臺上彈吉、學模特走模特步,利用各種因素調動觀眾情緒可以理解,在相聲劇場這麼表演無可指摘,但是不能遊離相對固定的特點和表演形式,否則相聲演員就成了一群搞滑稽戲的藝人。

同樣,如果相聲變成了簡單的說教,或是為參加某些活動專門做應景相聲,成為為其歌功頌德的工具,失去了搞笑的基礎,那麼也就失去了相聲藝術生存的土壤。畢竟相聲是笑的藝術。


靖逸軒主


這話應該姜昆幾年前接受採訪時說的吧,因為現在的他應該不會再發表招致罵聲的類似言論。姜昆畢生追求高雅相聲藝術,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郭德綱相聲那麼低俗,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真搞不懂。

今年出席《中國文藝——向經典致敬》師勝傑專場時,姜昆提出希望師勝傑徒弟徒孫們要追求“聖潔”相聲藝術。這應該是時隔多年,姜昆在電視上談及相聲“高雅與低俗”的話題,但這次並未觸及整個行業——畢竟這是一場師勝傑老師告別舞臺的紀念節目。

因此,姜昆說“把相聲看成純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喪失了”這樣一句話不奇怪,符合其一貫藝術追求風格。確實,相聲除了搞笑外,應該讓傳統各種曲藝發揚光大,為廣大老百姓知道並接受。同時,相聲在搞笑基礎上能多出一份寓意或深意,肯定更好。就像《相聲有新人》裡最後奪冠的孟鶴堂和周九良表演的那段相聲,讓人看完既可樂又有所感悟和觸動。

但搞笑是相聲存在的基本意義,特別是當相聲生存都存在問題的時候,一味追求高雅藝術,只能離老百姓越來越遠,最終走入死衚衕。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相聲界不正是處於這麼一個尷尬的境地嗎?

高雅沒有錯,但不能脫離群眾或不被老百姓接受,只有觀眾喜歡並真正繁榮了再去考慮提高藝術的品味。而在當前相聲界,還是先把相聲弄搞笑了,畢竟觀眾對於娛樂追求還是處於快速消費階段。


岑詮


姜昆兩會提案的時候提出,“如果把相聲看成一個純粹的搞笑工具,那相聲的生命力就喪失了。”這話沒毛病,但是如果換幾個字“如果把相聲看成一個純粹的說教工具,那相聲的生命力就喪失了。”成立嗎?當然成立!

為什麼?相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其幽默、調笑、諷刺都是這種藝術形態的特點,觀眾愛看,愛的讓人開心的部分。如果能做到“寓教於樂”,那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姜昆之所以這麼正式的提出這個說法,其實還是針對他所看不慣的相聲界的團隊和演出。這個不言自明,姜昆與郭德綱不和,還在媒體上公開論戰過,各執一詞。



30年前,姜昆一個《虎口遐想》頗受歡迎,這個相聲段子是圍繞著“姜昆掉進老虎洞裡了”展開的,也比較有意思;30年後,姜昆推出《新虎口遐想》,加入了不少現代因素,比如他將虎口比作“大數據對我們的威脅”,但是真的好笑嗎?
姜昆接受採訪也不止一次的說過,藝術家活躍在基層舞臺才能更純粹,他覺得不能辜負老一輩的囑託,“要對社會承擔一種責任,將歡笑送到老百姓身邊”。想反問一句,姜昆的“把相聲看成純粹搞笑的工具”是多次到老百姓中間演出、調查得出的行業現象嗎?再者,純粹搞笑沒有意義的相聲,受到自身的限制也不會長久。


不止看戲


他是故意這樣說的,其實就是針對郭德綱和德雲社,因為德雲社說相聲的時候掌聲和笑聲太多了。


姜昆現在發表的很多關於相聲的理論都是有企圖的,並不是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去說話,雖然他是曲協主席。

姜昆本來一直在打壓郭德綱,從郭德綱剛開始火一直到現在,根本打壓不住了,現在只能望洋興嘆,背地裡罵幾句是可以的。

但是姜昆並不死心,處處在與郭德綱和德雲社作對。郭德綱參加《相聲有新人》,姜昆便組織了一幫老相聲演員辦了一個節目叫《笑禮相迎》;郭德綱的德雲社越來越火,姜昆便辦了一個“笑劇場”。反正就是不想讓郭德綱一個人獨吞相聲這塊蛋糕。

而且還時不時的發表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論,其實是在暗指郭德綱。他說“把相聲單純的看作搞笑的工具,相聲的生命力就喪失了”,一看就是針對郭德綱他們的,因為郭德綱每次說相聲的時候,臺下的觀眾掌聲不斷,笑聲不斷。



相聲本來就是民間逗樂的曲藝,逗笑是他主要的功能。逗樂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常識或者歷史文化知識上,觀眾都能聽懂,大家才會發笑,本來就是有生命力的,不只是搞笑。郭德綱他們說相聲都是有底限的,他的很多段子也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並不是完全不能聽,這叫雅俗共賞。



觀眾聽相聲就是為了開心,千金難買一笑,如果相聲不是逗笑的工具,改成了姜昆的相聲那樣的說教工具,還有人願意聽嗎?


R娛記


姜昆說,如果把相聲當成純粹的搞笑工具,相聲就會喪失生命力。這話是真的,沒有毛病。

相聲雖然是市井文藝,出自街頭藝人,第一要務是要能賣出去票,觀眾肯花錢去看,是為了曲藝藝人生存,但也要符合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比如在舊社會要勸人向善,要懲惡揚善,即便是誨淫誨盜,也要給自己加上一層教育意義。否則,如果只是單純的走下三路,走低俗路線,那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

建國以後,國家對曲藝進行了統一的正規化改造,去蕪存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一些曲藝門類的低俗內容踢出去,改為更能弘揚正能量的內容。

這個改造現在很多看慣了茶館相聲的人都認為是不應該的,搞死了傳統相聲。其實並不全是。如果沒有這個改造,曲藝就仍然會被人視為下九流,是沒有生命力的。

相聲需要幽默,需要搞笑,但要有限度,有節操,不能把自己的姿態搞得太低,不能為了取悅觀眾就什麼都來。否則,跟那些在紅白喜事上跳脫衣舞的所謂民間藝術團有什麼區別呢?

尤其是相聲藝人能夠獲得全國性的聲譽,如果沒有建國後直到新世紀初的電視相聲,是做不到的。現在雖然很多人對姜昆、馮鞏這些人不感冒,但同時也必須要承認的是,如果沒有他們在春晚的長期堅持和努力,相聲恐怕很難像今天這樣,能夠風靡大江南北。

比如天津、北京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名氣不太大的相聲名家,但在當地一直比較活躍,不是說他們水平不夠,而是他們一直面臨傳播媒介的問題。電視被壟斷,網絡尚未興起,他們只能在當地活躍,無法獲得全國性的聲譽。

既然是要在國家管理比較嚴格的電視上演出,並爭取觀眾的認可,當然就需要對相聲的內容進行比較多的改造,紀要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需要,又要能夠貼近生活,這個尺度是比較難把握的,並不容易。郭德綱的相聲在春晚就反映很一般。

比如說在農村,五六十歲的人裡,沒有多少人會不知道姜昆、馮鞏、牛群這些人,但知道郭德綱的一定不會太多。如果只是純粹的搞笑,相聲很難在春晚的舞臺上堅持這麼多年。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國有院團整體比較低迷的時期,姜昆馮鞏他們在電視上搞相聲大賽,為發現、培養相聲人才,至少是為相聲延續血脈,是做了巨大貢獻的。不承認這一點,只因為姜昆批評過郭德綱,就對他全面否定,這是不合適的。

實際上,即便是到今天,電視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媒體平臺。而電視至今仍然是管理最嚴格的媒介,所以電視上的各種相聲節目都不太容易出現那些在大小劇場經常出現的屎尿哏、倫理哏。

無論是苗阜王聲,還是岳雲鵬,還是近兩年比較火的盧鑫玉浩,雖然他們在小劇場的演出早已獲得了不小的名聲,但最後得到全國觀眾的認可,還是通過電視。


蕭武


其實姜昆這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相聲是一門令人發笑的藝術,但是在其發展之初,相聲就有著天然的諷刺功能,這也是其迅速被廣大民眾接受的原因。當然了,在解放以後,相聲除了諷刺的功能,又被加進了教書育人的功能就另當別論了。


相聲令人發笑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很多無底線的,在解放以後被剔除掉了,所以在搞笑的同時,相聲還必須兼顧社會現實,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則能否生存真是個問題。即便相聲發展到現在,很多人批評郭德綱的相聲只是為了搞笑,沒有教育意義;郭德綱自己也說,相聲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郭德綱的相聲除了搞笑,還有很多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對各種戲曲等傳統藝術的挽救與發展,比如對傳統道德的宣傳,對於藝術市場化的嘗試等等,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郭德綱的相聲也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他們也是有底線的,比如最近比較火的《探清水河》,其中有一段從來沒有唱過,觀眾經常喊破喉嚨的十七加一抹等等,要說搞笑,這些內容唱起來效果肯定一級棒,但是他們不會唱,底線還是守得住的。


在郭德綱的相聲裡,很多作品的諷刺意味也非常明顯,比如早期的你字系列和我字系列,大都反應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所遭遇的種種,既有現實意義,也有諷刺意義,所以才能夠成為經典。


牙快笑掉了


相聲自成型到上街頭賣藝,就是搞笑的玩意兒。您想啊,相聲藝人要吃要喝要養家餬口,說的不好,不可樂能掙到錢嗎,早餓死了。相聲不用等到解放就絕了,您說是不是啊。

事實證明,相聲不是廟堂文化,工作挺辛苦的還得讓說相聲的教育,不往臺上扔磚頭已經就不錯了,所以,姜昆主張的相聲頻臨滅絕。

姜昆就不想一張票也賣一千多嗎,他指定想。但是那場特殊的運動,已經使他深深的陷入了狹隘的思維當中,已然是不能自拔了。

解放後相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衰敗頻臨滅絕,是相聲人不努力嗎?不是。就是以姜昆為代表的那麼一些人,限制摧殘了相聲發展傳承的魅力。沒人聽,沒人看,何以傳承,何以發展。要是照著姜昆方法管理相聲,00後的孩子們就不會知道,在咱們中國還有相聲這門藝術,不是嗎?


退休老頭兒2



把相聲看成純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喪失了,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這些年姜昆代表的主流相聲界,與郭德綱代表的民間相聲界關係不是十分融洽。而從大眾的態度來看,郭德綱的人氣當然更高一些。不過,卻不能代表姜昆所說的就完全不對。至少這一句論斷還是有道理的。


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講究說學逗唱。讓觀眾樂,這當然是相聲的一個主要目的。而且也應該用好說學逗唱四門基本功,使觀眾能夠開心一笑。


但是它首先還是一門藝術。藝術想要流傳下去,當然還是需要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向好。當然並非是絕對的高雅,而是雅俗共賞!


相聲與其他曲藝競爭的根本,就在於說學逗唱。如果純粹的搞笑,那麼我想相聲可能只剩下逗了。這樣的相聲將會完全不如小品的競爭力。也就真的失去了生命力!


雨天論娛樂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因為改變姜昆命運的不是專業技能而是政治出身,所以他說這種話很正常。

1976年師勝傑姜昆合作相聲《林海紅英》影響不凡,時任中廣說唱團團長的馬季就要求將二人調進中廣說唱團,但是很可惜,師勝傑因為政審被放棄,而姜昆成為馬季弟子成功調進北京。

單論業務,師勝傑七歲登臺八歲拜師,真正的童子功,但在那個年月決定命運的不光光是專業。

所以說姜昆說這種話很正常,但是不代表正確。

不偏不倚說說郭德綱,也說說岳雲鵬。

同樣的道理,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郭德綱最被人詬病的是他對相聲的“唯市場論”,但是如果瞭解郭德綱的生活經歷就很容易理解,當他因為拖欠一百多塊房租被人堵著門罵時,他對相聲的唯一要求就是說相聲能掙錢。

同樣岳雲鵬也是如此,當初郭德綱曾經調侃岳雲鵬剛紅的時候,不論什麼工作都想接。對於岳雲鵬來說,貧窮的日子太難了,難到沒有追求,當他有機會賺錢改變家人生活的時候,他願意做任何事。

說某種話或者表達某種人生態度其實沒有對錯,每個人都是根據自身的經歷表達,真把我們放到他人的位置,我們可能更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