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有兒子,為什麼把權位傳給了孫權?

MICHELLE-LIN


孫策有兒子,為什麼把權位傳給了弟弟孫權?

深圳股哥/文

孫策被刺客襲擊受傷後,醫生告訴他靜養一百天後可痊癒,期間千萬不要動怒。有一日,孫策讓左右拿過銅鏡,對著鏡子查看自己的傷勢。鏡中出現了一張醜陋可怕的臉!原本英俊瀟灑的臉龐,因為箭傷的緣故,看上去是那麼的猙獰!孫策頓時感覺悲憤異常,霎那間萬念俱焚。那時候也沒有整形醫院,這樣子出門,讓注重外貌的孫策情何以堪!

經過這一番折騰,孫策傷勢變重了。傷口化膿無法癒合,孫策經常會疼得昏迷,生命垂危。其實外貌和建功立業沒有必然聯繫。大喬此時已經生下一子,取名孫紹。她每天陪伴在孫策身邊照顧他,看到孫策病勢日漸沉重,心痛不已,經常偷偷流淚。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孫策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

江東之主孫策遇刺重傷,生死未卜。江東面臨最嚴峻的考驗。孫策在頭腦清醒的時候,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他一方面傳書給周瑜,讓他火速從巴丘返回主持大局,另一方面叫來張昭準備遺囑。

為了穩定軍心,暫時在軍中封鎖消息。因此軍隊之中那些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卒都未曾知曉這一重大變故。目前瞭解這一事件的,除了孫策本人及夫人大喬、長史張昭以及宿將程普、韓當等少數核心人員而已。

江東此時此刻面臨巨大的危機。據悉,周瑜正聞訊率大軍從巴丘趕來,意圖尚不明確。太史慈則需抵禦蠢蠢欲動的劉磐。孫氏宗親方面,孫策的舅舅昊景在丹楊,叔父孫靜遠在會稽,堂兄孫賁在豫章,堂弟孫輔在廬陵,這幾個人都不宜輕動。孫權倒是已經抵達,可是他在軍中的威望顯然不如他的弟弟孫翊。

這時候,大家不得不面對一個最沉重同時也是最敏感的話題——萬一孫策傷勢嚴重,不治而終的話,將由誰來繼承孫策,全面主持江東軍政大權,成為江東新的主人。為了穩定軍心,必須解決繼承人問題。若孫策傷勢痊癒,則萬事大吉,若孫策不幸去逝,則繼承人就可接任,主持大局,穩定局面。

孫堅當年三十七歲就馬革裹屍,留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長子孫策十七歲。孫策秉承父志,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擁有了江東六郡。孫策一邊打仗,一邊生兒育女,陸續生下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可是,現如今,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尚在襁褓之中,最年長的女兒也不過四五歲。

繼承人選擇有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父業子承,擁立孫紹。這個接班人方案就是擁立孫策之子孫紹為江東之主,再由孫策一班老臣在一旁輔佐。其中,張昭便是最好的輔佐大臣之一。當然,周瑜等人也在輔佐大臣之列。孫紹是孫策唯一的兒子,父業子承,合乎法理,理所當然。但是,該方案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在這漢末亂世,弱肉強食,唯強者是瞻,江東讓一個幼弱小兒做領袖,恐怕軍心難以穩定,人心容易離散,難逃土崩瓦解的結局。

第二個方案:弟承兄業,擁立孫策之弟。這個接班人方案就是從孫策的三個弟弟之中選擇一人繼承孫策之位。孫策有三個弟弟。孫匡年齡太小,又與曹氏結親,顯然不適合做江東之主。孫翊驍悍果烈,有兄孫策之風采,看來是最佳的繼承人選。而且孫策本人也對孫翊這個弟弟格外青睞,寄予厚望。孫權也不錯,很早就隨兄長左右,性格比較溫和,也頗得孫策欣賞。另外,孫權的優勢是年齡在兄弟之中最長,相對最成熟。按照傳統,庶生子孫朗是不參與繼承的。

在第二個方案中,不論是選擇孫權還是選擇孫翊,該繼承方案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將來孫策之子孫紹長大之後又該如何安排。

解鈴還須繫鈴人。到底由誰繼承,還需要孫策自己來決定。

孫策已經病入膏肓了,最後的時刻快到了!孫策在臨終之前,把重臣張昭等人召到床前。這個時候,周瑜還不在孫策身邊。張昭淚流滿面地走到孫策的病榻前。

孫策用虛弱無力的手拉著張昭的手說:“我本來想要和您一起幹大事,可惜沒有聽從大家的勸告遇到了這樣的事,也許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吧!”張昭聽了,哽咽的無法說話。孫策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深為感動,本想要竭盡忠誠,報答孫策,沒想到現在就要永別了。

孫策首先囑咐張昭說:“現在天下正亂,如果據有吳、越之眾,保有三江之固,足以抗衡中原,進而兼取天下。”在這裡,“三江”是指吳淞江、錢塘江和浦陽江。

孫策接著說:“諸位,我決定,繼承江東之位者為吾弟……”聞聽此言,大家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來了。看來孫策準備由弟弟來接掌江東權柄。但新的疑問又出來了。到底那個弟弟能堪大用。人們心裡紛紛猜想,三弟孫翊與兄長孫策性格最像,最有可能成為江東新的主人。然而,從孫策口中所說的名字,不是眾望所歸的三弟孫翊,卻是二弟——孫權孫仲謀!

孫策接著用微弱的聲音說:“您和公瑾是我最信賴的人,我死後,請你們要好好輔佐我二弟仲謀!”孫策眼睛滿含希望,張昭聞言含淚點頭。孫策又鄭重地向大家說:“如果仲謀才德難當此大任,您們可以取代他,自己為江東之主吧!讓他和我的家人一起回到家鄉,過個普通人的平靜生活就行了。我也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張昭聽完淚如雨下!孫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工作,張昭、周瑜等人可以取而代之。孫策說這些話的意思,表面上是想安撫一下張昭等一幫重臣,穩定人心,但其真實想法應該是希望這幫重臣能夠繼續輔佐孫權。張昭在江東集團中地位顯赫,周瑜也是一代英才,倘若孫權庸碌無能,則張昭、周瑜等人,必不能安心與其下。

然後,孫策把弟弟孫權叫到身邊,讓張昭取出朝廷頒發的吳侯印信緩帶。孫策顫抖著雙手,親自將上自己吳侯、討逆將軍的印綬,佩戴到孫權的身上。孫權看大家還有些疑惑,就當著大家的面,指著孫權對大家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弟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眾人齊心協力,各盡其心,保有江東,我不如弟。弟自珍重吧!”孫權聽兄之言,頓時淚如雨下!

應該說,選擇二弟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是孫策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孫策之所以選擇成熟穩健的二弟孫權接班,主要是看重孫權的個性與父親和自己有明顯不同。孫策認為,惟有孫權才能避免孫氏家族悲劇重演。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是難以改變的。孫堅、孫策父子英年早逝的悲劇,都與其個性密切相關。當年,因為勇猛而輕躁,孫堅在荊州與劉表的戰事中陷入埋伏,身死峴山。同樣因為勇猛而輕躁,孫策在隨時可以北進逐鹿中原之際,卻隨意遊獵,單槍匹馬,陷入刺客的陷阱之中,重傷身死。若是一位先鋒官,不顧生死,衝鋒陷陣,人們會稱讚其為英勇無敵,猛如虎獅。因為衝鋒陷陣是先鋒官的本職所在。但若一軍之主也這麼幹,不僅將自己送入險境,而且也等於是送給敵人一次一擊成功的絕妙機會。

孫策想到:三個兄弟之中,孫匡年紀還小,孫翊的個性,幾乎與孫堅、孫策自己如出一轍,如果將江東大業託付給孫翊,恐怕悲劇又將重演。孫策不是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兒子孫紹。孫紹年齡固然幼小,但也可以由張昭、周瑜等重臣輔佐。但殘酷的現實打破了這個想法。現在是一個亂世,一個幼主駕馭一個尚未穩固的江東,分崩離析的可能性太大。況且幼主長大之後,與強大的輔臣一旦不能融洽相處,必然也會產生主輔之間的內訌,這將導致江東的毀滅。

孫權個性沉穩,再加上年齡的優勢,就使其成為駕馭江東的最佳人選。但是,孫策認為二弟孫權也存在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武略上的不足。孫權缺乏父兄橫掃中原的勇氣與戰略能力。至於將來孫權願意不願意將江東交還給兄長孫策自己的兒子孫紹手裡,那還要看以後形勢的發展。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先把眼前的危機度過再說。只要江東在孫家人手裡掌握就行。

孫策選擇接班人採取了第二個方案——弟承兄業,擁立孫策之弟。孫策的三弟孫翊和他性格非常相似,作戰勇敢,可是孫策偏偏把繼承人交給了二弟孫權。孫策乃是漢末梟雄,他死後選取弟弟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還是另有隱情的。

事實上,孫策曾在臨死時向眾人交代了原因,但這是給別人看的。事實上將江東交給孫權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孫策從十七歲開始起兵,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統一了江東。孫氏統治江東的時間太短。孫策明白,如果自己一死,江東內部必然不穩。孫策選擇孫權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在他死後江東內部發生分裂。表面看來,江東蒸蒸日上,如花團錦簇一般。事實上,暗流湧動,讓人防不勝防。孫氏集團與江東氏族有很大的矛盾。孫家雖然祖籍是江東富春人士,但是孫氏發跡並不在江東。孫家父子起初都曾效力於袁術,而袁術成為公然悖逆漢室自立為帝的叛臣賊子。在當時人人都還寄希望於匡扶漢室的時期,袁術就是公認的漢賊,那他的爪牙便也是賊子了。所以,孫策剛立足江東時,由於紀律比較嚴明,頗受老百姓的歡迎,但是卻受到了江東士族最激烈的抵抗。為了鞏固自己在江東的統治,孫策對許多不服從的世家大族採取了野蠻的屠殺政策。

孫策對付江東士族的這一政策,使得他結怨不少,最後竟然命喪於刺客之手。但是,孫策畢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孫策心裡非常明白,要真正統一江東,就必須鞏固自己的勢力。要鞏固自己的勢力,首先要消除反對自己的勢力。孫策這個人很有謀略,他可不是一般的軍事統帥。能夠讓孫吳迅速之間崛起,說明這個人能力不同一般。孫策奠定東吳的基業,一方面是父親孫堅留下的餘部,讓他有打下江山的基礎。另一方面,孫策本人驍勇果敢,而且善於用人,很快就招攬了一批人才輔佐他。所以,當他去世時,他留給孫權的是一個擁有江東六郡,有戰將、有幕僚的初具規模的諸侯大國。這為孫權建立東吳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孫策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


深圳股哥


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我們能想象他兒子有多大,當時孫權才18歲,還是一個小鮮肉。孫策交給他兒子,不是找死嗎?

孫權被刺殺的那一年是公元200年,這一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挾持到了許昌,漢獻帝留下誅殺曹操的“衣帶詔”,奉詔擊殺曹操的就有劉備,結果事情敗露,劉備僥倖逃脫。

劉備逃跑以後,投奔了袁紹。連劉備這樣的大人物,都在四處逃命,可以想象孫策和孫權等人的處境。孫策最開始站在曹操的陣營,曹操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討伐袁紹的弟弟袁術,被封為吳侯。孫策很快擺平了江東的割據軍閥,統一了江東。這對其他大軍閥來說,肯定不是好事,尤其是曹操和袁術。

至於孫策被刺客刺殺,他得罪了誰,有很大的爭議。我們先不討論這個問題,再看看被刺殺後的孫權。孫權才18歲,孫策自己心裡都沒有底,這個弟弟到底能不能勝任,所以叫了心腹大臣張昭等人,讓其輔佐孫權。此時,孫策除非神志不清,絕不可能把軍權交給自己的兒子。他兒子還是一個小屁孩,都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肯定不可能的。這不是皇位繼承,有宗族子弟保護。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你兼併我,我兼併你,稍一不慎身首異處。孫權也算是一個成年人了,早已在戰場上鍛鍊過,帶兵打仗應該沒有問題。孫策交給弟弟,不僅僅可以保護其家人,還可以把父親孫堅留下來的事業發揚光大。


謀士說


孫策劇照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之時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臨終對張昭交代“善相吾弟,慎勿北渡”,並且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將自己與父親創下的基業交給了孫權。

孫權畫像

史書記載,孫策有二女一子,兒子孫紹在孫權當政時期被封為上虞侯,但並沒有記載孫紹的生卒年,國史君(國史通論)推測,孫策去世之時,孫紹的年紀應該在十歲以下,年紀尚小,大家都知道,在亂世之時,國家最需要有長君來鎮撫。歷史上主少國疑一直都是大忌。

五代時期形勢圖

比如後來的宋朝杜太后在臨終之時就曾經問趙匡胤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周世宗柴榮駕崩太早,周恭帝柴宗訓幼年繼位,這才讓趙匡胤有了可乘之機,所以立下了“金匱之盟”(國史君曾經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過其真偽,基本可以確認確有此事,但可能趙光義後來曾經進行過改編),讓趙匡胤在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樣的話,才能避免宋朝成為繼“五代”之後的第六代。

公元200年形勢圖

三國時期的狀況和五代十國很類似,如果孫紹幼年時期執政江東的話,在外有被其他割據勢力併吞的危險,在內又有可能被權臣篡奪,以孫策之英明,斷然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國史通論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一下(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點贊,關注)

1.在哪個動盪的年代,孫策想到父親孫堅的結局,又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如果要是讓自己那麼小的兒子繼承,估計也是會從到覆轍,還不如把權位傳給別人;

2.每個有雄心的一方霸主都會希望成就一番霸業,即使自己沒有完成,也渴望後繼有人去完成,這一點上,自己的兒子肯定更不符合了;

3.孫權很小就顯露出了非凡的才氣,孫策當然也是看在眼裡,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接班人不能快速的整頓完畢,很容易被外敵趁虛而入。周瑜雖強,但總是外人。孫策可以無保留的信任他,不代表別人也可以。




簡單說歷史


漢末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湧現出無數的英雄。要想了解三國,不能簡單的從曹丕稱帝開始,而是最起碼從董卓進京開始。由於天下戰亂紛爭,有野心的政客,軍閥,各路豪傑,他們紛紛登臺亮相,扮演著自己的主場。為了討伐董卓,關東有十幾路諸侯,他們組建了反董卓聯盟,目標就是趕走董卓,並且形成了袁紹,袁術兩大勢力。曹操當時屬於袁紹集團的人,而孫堅屬於袁術集團的人。孫堅被認為是十幾路諸侯之中戰鬥力最強的一路,可以與呂布的幷州鐵騎正面對抗而勝之。如果不出意外,孫堅的成就必然超過曹操。可惜,孫堅後來36歲就中了黃祖的埋伏,被冷箭射殺。孫策是孫堅的兒子,17歲就自領一軍,在江東發展的順風順水。可是,孫堅的命運和他父親孫堅一樣,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孫策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平定了整個江東,名副其實的霸主。

那麼,孫策為什麼沒有把位子傳給兒子,而是給了弟弟孫權呢?這是因為形勢所逼。雖然孫家已經打下了江東,但統治基礎非常不牢靠,如果讓自己的不足10歲的兒子上位,肯定駕馭不了複雜的局面。此外,周瑜,程普,黃蓋這些老將,他們會心甘情願的聽一個小孩子發號施令嗎?在當時的局面下,兄終弟繼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孫權這個人,記載說他上身長,下身短,據說這是英雄人物的特徵。孫權結交豪傑,雅量恢宏,在江東很有一些名望,而且孫策和周瑜是連襟關係(分別娶了大小喬)。周瑜在江東擁有的名望,不在孫家之下,如果周瑜支持連襟孫權,則孫權可以加強統治基礎。

所以,孫策選擇了弟弟孫權做繼承人,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兒子當時年紀太小了,根本無法統領江東,這個時候兄終弟及是最佳選擇。這和趙匡胤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趙匡胤去世時,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多歲了,所以史學界是很贊成趙光義弒兄的觀點,如果趙光義不篡位,那麼皇位就輪不到他了。至於趙光義所謂的“金匱之盟”很可能是趙光義本人虛構的。


懷疑探索者


孫策逝世時,江東基業不穩,如果傳位於其子孫紹,很容易造成“主少國疑”。

孫策逝世時,江東基業剛創建不久,其子孫紹僅一歲,如果傳位孫紹,更容易導致“主少國疑”。甚至有人揣測,就算傳位孫紹,日後王位也必然被孫權所奪,這時候孫權已然成年。

孫策臨終前,可以說是託孤張昭,並將印綬交予孫權,表示:“決戰兩陣之間,卿不如我;但舉賢任能,我不如卿。”但是很多人對孫權憂心忡忡,包括其母孫破虜吳夫人(非吳國太)。張昭曾推測即位者可能是孫翊,陳壽描述此人“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五味社


關於這個問題,題主是多餘之問,孫策25歲英年早折,兒子還抱在手中,怎能傳位給兒子呢?

孫策不但是個能征善戰的小霸王,還是個很有遠見的英明之霸主,他在臨終時對其弟說,與天下爭雄,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保我江東,我不如卿,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有如此之遺咐,孫策是知道其弟之能力的,孫權也沒有幸負兄長之重託,把孫策打下的江山鞏固和不斷壯大,而後孫權也成為了三國中的第二強國,因此可見孫策英明與遠見。


老林230627576


孫策早看出他兄弟的能耐,把位子傳給他兒子,孫權有很大機會奪位,到時候不僅位子,連他兒的命都保不住。如果讓孫權光明正大的繼位,起碼會保住他兒子的命。這也是孫策死前唯一能做的事。


說經一篇


我可能沒有那些歷史達人有詳細的見地,不過這個問題真的比較簡單。

當時孫家勢力是處在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孫伯符是在為父報仇的情況下,在攻打劉表勢力裡的黃權,被刺也是事發突然。加上北方曹袁勢力遠遠超過孫家,而且他們正在打官渡之戰,如果這時孫家把家族的未來放在一個小兒身上,光靠孤兒寡母來執掌大權肯定是不行的,內部會發生權力爭鬥的,所以選擇十八歲的孫權繼承家族事業是比較穩妥的。

再來說一下為什麼孫家勢力肯定會發生內鬥,這是因為孫家依靠的是江南各個宗族的支持,也就是說孫家好比美國總統,你有強力領導人的話,大家都會聽你的,一旦你家換上個小子,要資歷沒資歷,要文化沒文化,要手腕沒手腕的話,肯定有別家想當老大的人跳出來,那就會演變成一場波及全境的亂鬥局面,這樣只會親者痛仇者快。

雖然孫權年齡也是不大,但其實他已經在郡縣上鍛鍊了幾年,有實際管理經驗了,而且也帶過兵圍剿過土匪和造反農民,所以孫權有被選中當孫家勢力代言人的必然性。


1314吐槽星君


孫策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是對的,三國是怎麼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孫策怎麼可能讓江東和漢朝一樣麼,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掌權的還是孫家,要是給自己的兒子那麼江東不就也會是第二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