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日本落伍折射“模仿戰略”失靈

IoT、AI……互聯網自不必說,如今報刊、電視上也充斥著這些字眼。以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為首,全世界的企業都在圍繞這些關鍵詞展開新一輪競爭,各國為了搶佔高點,紛紛營造出舉國推動的濃厚氛圍。而突然回過神來的日本,發現不知不覺間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已經落後了很多。

“即使從現在開始奮起直追,這種落後也幾乎是不可挽回的。你拼命往前跑,人家也在拼命往前跑。要想縮小差距,難度非常大。說到底,這些概念早在10年前就已經備受矚目了……”一位日本學者沮喪地說。

IT時代日本落伍折射“模仿戰略”失靈

那麼,日本關於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研究到底處在什麼水平?日本學者分析了這些領域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論文。結果顯示,美國被引用的論文達2萬篇,中國被引用的論文達1萬7000篇,分別位列第一與第二。而日本被引用的論文只有2000篇,排在第12位,存在感很弱。

“雖然美國和中國以壓倒性優勢與其它國家拉開距離。但是,別說中國了,前10%的論文中,日本只有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一半左右。”東京工業大學的梶川教授說。

其實,日本是在一種“溫水”中慢慢被甩開的。從日本的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來看,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日本政府認真學習美國發展經驗,大力培養理工科人才,實現了人數倍增。這些人才為日本的鋼鐵、化學、機械等重化產業提供了人才基礎,支撐起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和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而且,為了消除“無醫縣”,日本在各個都道府縣均建立了醫學部。

IT時代日本落伍折射“模仿戰略”失靈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迅速強化計算機科學人才的培養。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翻了一倍,80年代又翻了一倍。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計算機科學的年輕人才數量翻了4倍,而此時,還在學習美國工業化經驗的日本完全落後了,專門針對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學科幾乎為零。

當然,也不能說日本選擇的發展方向就一定是錯了。為了迅速實現工業化,一定程度上集中力量發展機械、材料、化學等傳統領域無可厚非。但是,與此同時也需要高度關注新的萌芽,特別是那些可能引領未來的領域,這些領域都存在著強大的趨勢。追隨和模仿,永遠都要慢一拍。

例如,上世紀70年代,軟件的興起只是預兆。90年代,美國硅谷就依靠軟件迅速崛起。這不是預兆而是現實了。看到現狀的日本從90年代開始狂踩油門,培養了大量信息技術的優質年輕人才,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還是為時已晚。這說明,當今時代,僅僅依靠追隨與模仿,即使再完美,也無法保持世界領先。要想站在時代的潮頭,必須創造“現在沒有的東西”。

IT時代日本落伍折射“模仿戰略”失靈

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僅僅提高GDP總值,不一定能持續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如果人均GDP不能持續增加,就無法維持教育、育兒、老齡化等帶來的費用膨脹問題。在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日本等國,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高附加價值才是生存與發展的王道,而創新力是這一切的根本。互聯網時代,創新力可以被定義為:“科技×教育×IT基礎設施”。

那麼,日本的現狀又如何?從2017年版《Times Higher Education》雜誌列出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來看,日本進入前百名的大學只有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而且排名第46和74名,在亞洲都不是龍頭位置。即使這並不能說明日本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正在下降,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出現了一些問題。

為此,日本社會正在進行深刻反思,並就“如何提高日本的創新能力”掀起了一場國民大討論,以凝聚起新的共識。或許,這不僅僅是日本一國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