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的時候為什麼明朝能夠在遼東戰場打得有聲有色,九千歲失勢後就一蹶不振?

一德格天1


不知道有沒有人拿起板磚伺候題主?恰恰相反,不是這位九千歲,遼東戰場還不會那麼糟糕。先看下遼東局勢。自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按照明朝的實力以及所剩的地盤來說,明軍絕對佔優勢。當時明朝雖然在薩爾滸戰敗,但是還控制著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加上遼西走廊一線,大體上呈現丁字狀防禦態勢。



但是這種情況截止到1621為止,後金努爾哈赤已經相繼攻陷此四城,並以瀋陽為都城。明軍則退守遼河以西。後來,後金軍又相繼攻破明軍遼西防線,明軍只得收拾殘兵敗將固守山海關。讓明朝欣慰的是,後金軍因為國力、人力不足,並沒有有效控制遼西走廊,所以自今北鎮市直到山海關一線便成了真空地帶,其間只有雙方的偵察兵遊離。


(1621年形勢圖)

1622年底,明帝委任大學士孫承宗經略遼東。孫承宗眼光高超,佈置了一條防線,將寧遠,錦州,山海關練成一體。也就在此時,孫承宗委派袁崇煥修築了著名的寧遠城(興城縣)。寧遠城位於遼西走廊中間,可以呼應山海關與錦州之間的聯繫。同時,寧遠城又可作為山海關的前哨。明軍守住寧遠城,算是扼守了遼西走廊的咽喉。而山海關卻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一句話,孫承宗的戰略思想是將防線向前步步推進,意圖用浩浩中華的廣袤人力、物力慢慢壓縮後金的生存空間。



(1-山海關,2-寧遠城,3-錦州)

1625年,明軍將防線推進到了大淩河以西,並修復了錦州、松山、杏山、大小淩河等城。這時,錦州一線便成為了寧遠一線的屏障,加上寧遠到山海關的二百里,明軍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截止到孫承宗被彈劾下臺,在四年間,孫承宗一共修復了九座大城,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建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五,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等攻守器具數百萬,開拓疆土四百里,開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同時,孫承宗還提拔重用袁崇煥等一大批能徵擅守的文武將官。史載“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但是,這位已經權勢在手的九千歲想拉攏孫承宗入夥,孫承宗卻對魏忠賢嗤之以鼻。惱羞成怒的九千歲便趁機誇大遼西前線的一次戰鬥失利來排擠、迫害孫承宗,但是天啟帝十分信任孫承宗,只是將其罷官免職。而後,魏忠賢便派了團伙成員高第接替孫承宗掌控山海關前線。



這時,徘徊觀望三、四年之久的努爾哈赤見孫承宗被罷官,隨即統帥八旗大軍攻打明軍。高第驚慌失措之下,連忙強令各城明軍丟棄軍械糧資退入山海關。這樣,明朝耗費巨大精力打造的防線又被自己摧毀了。雖然後來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暫時保住了遼西走廊,但是等到國中疲敝的明朝再次經略遼西走廊時,終於因為橫徵暴斂激發了明朝末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大福讀史


糾正一下,自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東戰場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後金手中。明軍一直都是被動防守,沒有打得有聲有色一說。

魏忠賢當政期間,確實遏制了努爾哈赤的進攻。但是不是魏忠賢牛逼,而是天才戰略家孫承宗的存在,其一手構築了關寧錦防線,才穩定了一敗再敗的遼東局勢。

當然,有人會問為什麼魏忠賢不整孫承宗。不是他不敢,而是她不能。孫大人人家是木匠皇帝的師傅,雖然說沒把朱由校教育成唐太宗,但朱木匠還是一口一個吾師的叫著,關係鐵著呢。

最後孫承宗還是沒能擺脫閹黨的攻擊,罷官歸家。孫承宗繼任者放棄寧遠全軍撤回關內,袁崇煥不聽號令死守寧遠城,最終擊傷努爾哈赤,半年後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孫大人的結局。當皇太極第二次從喜峰口入關打到北京附近招降孫大人,退休在家的孫大人誓死不降,被俘後獲得清朝崇高的敬意,准許自縊而死。





真卿雜談


魏忠賢分得清輕重,他的對手是文官階層,不是邊關的軍事將領,而且邊軍能壓制得住邊患,大明朝就不會亡,他魏忠賢的權勢就能保得住,討好皇帝在邊關戰事上為皇帝分憂是鞏固自己地位的一個有利保障,所以魏忠賢只要邊軍不表現出對立就儘量包容。

對內魏忠賢強化收稅,損害了文官階層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朝農民的稅收不大量增加,而收取的商稅,礦稅等讓國家有錢應付對外戰事。

當魏忠賢被除掉後,天真的崇禎皇帝被文官忽悠瘸了,原來的割地工商,礦山,茶道,鹽道的稅收全部收不到了,而維持對後金的戰爭要靠錢來維持,文官階層不想出錢,那倒黴的只有明朝的平民百姓了,各種稅收開始大量增加,各種開支開始不考慮後果的縮減,結果弄出來了陝西民亂,而且是越鬧越大,因為沒錢啊,沒錢救災安撫不了餓得無路可走的平民只能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隊伍造反了,大明朝很大程度上亡在文官階層的自私,結黨營私上。


zhangmingrong


有聲有色是談不上,但比起東林黨那幫光罵不做的王八蛋,魏忠賢掌權起碼遼東麼大局還是能穩的住的,明朝至少能多苟延殘喘幾年,原因無外乎一個字:“錢”!從萬曆到崇禎,明軍的三大餉:邊,剿,練,一直都是個大窟窿,魏掌權,每年都能從文官利益集團東林黨(工,商,礦,鹽,茶等等)嘴裡撬出100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幾乎沒去打過農民麼主意(苦巴巴的農民也實在摳不出多少錢了,強行摳就是殺雞取卵,東林黨後來就是這麼幹的)。有了錢才能辦事,大明才能維持運轉。魏死後,看看東林黨上臺,崇禎就越來越沒錢用了,最後還沒辦法向大臣們借錢,只是這幫整天忠君愛國的嘴炮們都一個個裝窮,最後還是李自成拿著刀抄了他們家才知道這幫人是什麼嘴臉,後來還出了個水太涼,頭皮癢,呵呵


火星白羊318


明朝抵禦後金入侵和魏忠賢掌權並無太多主動關係。

一說,對於魏忠賢掌權期間,遼東大有光復之勢,是因為魏忠賢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其實不然,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是天啟二年的內閣首輔葉向高。

二說,魏忠賢掌權期間,任袁崇煥督師遼東,二人有書信往來。其實不然,魏忠賢不識字,袁崇煥督師遼東是由崇禎帝任命的。

三說,魏忠賢雖然貪財,但加徵工商稅、海稅,減免農稅,保證軍需。其實不然,碰到災年,明朝政府都會減免農稅,東林黨人也從未廢除過工商稅、海稅,

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其實和魏忠賢也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因為孫承宗主政遼東時,將戰線朝前推進四百里,並且修了寧遠和錦州兩城,以及孫承宗組建的關寧軍。


五味社


這個提問有些糟心,薩爾滸是明軍大敗而不是大勝。鎮江大捷牛毛寨大捷都是毛文龍上報,這所謂的大捷也是水分多多,且不研究是否大捷,至少毛文龍這些戰績都是在天啟三年之前,而魏忠賢是在天啟三年冬才剛提督東廠,全面掌權要到天啟四年殺害楊漣左光斗等東林之後。至於寧遠大捷的背景是孫承宗被魏忠賢指使閹黨彈劾去職後,新任遼東總督閹黨高第全面放棄關外城守寧遠守備道袁崇煥抗命不從孤守寧遠城。怎麼又成了魏忠賢的功績?寧錦大捷也是因為袁崇煥鎮守寧遠,結果袁崇煥又因此被魏忠賢罷免丟職趕回老家。功勞怎麼又成了魏忠賢?當然現代閹黨會說寧錦大捷魏忠賢還未走路的孫子都被封了伯爵,魏公公功勞大大的。


遠處吹來陣風


首先,魏忠賢在位的時候,明朝打努爾哈赤也不是有聲有色的,要不努爾哈赤也不會逐漸壯大了,只是因為,有孫承宗,這個軍事戰略家,在加上袁崇煥無與倫比的勇氣,大膽實施,還有紅衣大將軍~大炮(努爾哈赤沒有這個玩意),才將遼東鐵騎擋在山海關外,打過幾場漂亮的戰鬥。

魏忠賢被崇禎趕下臺後,為什麼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經過崇禎幾年的國內改革,改的流民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都是小弟,國內不穩定啊!首位不能兼顧,努爾哈赤,與造反的農民,兩頭夾擊著崇禎,在加上朝廷腐敗,崇禎就這樣,結束了大明的江山。

最後在糾正一點,攻破京城,逼死崇禎的並不是遼東鐵騎,而是造反的農民領袖。


三秦小來


這個原因很簡單,當時的軍事主帥都是些牛人,孫承宗、袁崇煥等等的軍事將領,這些人並不是閹黨,卻也並沒有頂著魏忠賢幹,魏忠賢搞他的政治工作,他們搞他們的軍事,其間魏忠賢也插手過軍事,提拔了一兩個人但是都打了敗仗,他自己也有數,這個軍事不是他能弄的,而且袁崇煥他們也聽話,也上奏給他修祠堂,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可以商量著來!他主要的敵人是文臣並不是武將,而他死後這些牛人也被皇帝該殺的殺死,該老的老死沒用了!還有後期的大明朝最嚴重的流民問題爆發,內禍才是亡的根本問題!


你不知道的百科君


標題有些吹過了,比如所謂鎮江大捷時熊廷弼和王化貞都尚在職,魏忠賢還沒掌權。魏掌權時,遼東形勢也只是維持沒有進一步惡化,畢竟有幾年時間後金並沒有大規模正面攻擊明朝(寧遠之戰前),關寧軍根本不具備進攻能力,東江毛文龍的戰績僅表現為牽制,當然這也與第一線的經略、巡撫大員相關。

一、財政

魏忠賢在時,明朝財政尚能支撐。到崇禎時,隨著魏的倒臺,其財政也有很大變化。

引用他人的敘事:

天啟三年的稅政是怎樣的呢?有兩大特點:

1.在維持萬曆朝每畝加派九釐的稅制下,減免了100~150萬兩,也就是雖然稅制不變,但是對於局部困難區域減免加派賦稅。最關鍵的是,免稅是在天啟元年瀋陽,遼陽,廣寧相繼失守,防衛預算大增的前提下進行的!因為免稅,財政預算缺口有164萬兩。於是有了第二個特點。

2.雜項:天啟三年的雜項總共有181萬兩。而雜項的主體,是向既得利益者,資產,資本徵稅!“優免丁糧”和“督撫軍餉、巡按公費”,“馬伕祇候”是對特權階級徵稅,共74.3萬兩。“房產稅契”和“典鋪酌分”是對資本徵稅,共39萬兩。【僅就這兩塊,就能多收113.3萬兩!】。其他的雜項,多少都是從既有的利益鏈裡搶食。此外,其他鹽稅關稅等等,也增加了10~30萬不等,這是對商業徵稅。

天啟元年的實際雜項收入是11.6萬兩,二年為68.9萬兩,三年為101萬兩,四年有反覆,為50萬,四年幹掉楊漣左光斗後,利益集團妥協,天啟五年到七年,雜項一直保持在110萬~120萬兩之間。

【也就是說魏忠賢每年為天啟額外撈到了100萬兩的雜項收入!】

【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魏忠賢主導的天啟三年的這次稅政,是對特權、資本、商業正式徵稅,這是資本主義萌芽所必須要經歷的政治規範,憲政的第一步一定是稅政,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憲政。】

那麼,崇禎朝又有什麼變化呢?有三點:

1.得益於天啟朝魏忠賢的政策慣性,到崇禎朝,雜項繼續沿用下來。但是很有限,因為崇禎元年,雜項的規定從天啟朝的181萬直降為82.5萬,而實際收上來的也由上一年(天啟七年)的110萬直降為60萬兩!分分鐘少了50萬兩。而雜項中最得罪權貴的“優免丁糧”這塊大頭,在崇禎元年直接被廢掉,只是在崇禎三年因為軍費吃緊,又徵了三年,崇禎五年之後又被廢掉!我手頭沒有崇禎朝五年之後的綜合稅收資料,但可以預見,雜項這塊必然是越收越少。

2.農業賦稅從萬曆朝末期一直是在原有基礎上加派九釐(原有大概是一畝0.075~0.125兩,加收九釐就是多了0.009兩)。但到了崇禎三年,因為政府入不敷出,又在萬曆朝的基礎上加收了三釐,也就是總共加派了12釐,此外,天啟三年免除加派一百多萬兩銀的北直隸八府又重新加派了6釐

【崇禎三年,實際送到戶部的田賦銀(農業稅)為522萬兩,而天啟朝一直穩定在361萬兩!!】

3.遼餉﹑剿餉和練餉:這個就不用說了,簡直是喪心病狂。這個前後增賦1670萬兩白銀,直接把大明拖入死地。遼東戰事有這麼吸金嗎?錢都到哪去了,值得反思!三餉的作用下,加劇明朝內部的矛盾。

財政對崇禎的影響極大,加上崇禎的不成熟激政策:比如急速裁撤驛站——(李自成崇禎元年),鬧餉兵變不斷(崇禎元年的寧遠兵變和毛文龍登萊索餉,崇禎二年的薊鎮兵變),崇禎二年對袁崇煥的汰兵減餉大力支持(導致關內防務打減),崇禎二年毛文龍東江鎮幾乎斷餉(東江軍一再被減餉),崇禎元年關外形勢激變(停止察哈爾的撫賞導致察哈爾鬧餉)等等。

二、人仕任命及朝政

嘴炮文官集團缺乏壓制,整天打嘴炮搞彈劾。

三、無法掌控的關外形勢

林丹汗於天啟七年西遷,其武統到達高潮,西遷時大破喀喇沁、土默特等右翼諸部,最終推進蒙古部落聯合(以喀喇沁中的朵顏衛為主力軍)投靠後金對抗。皇太極還親征察哈爾,察哈爾已無利用價值。


晃天下


魏忠賢是知道孰輕孰重的,他知道努爾哈赤是有野心的,想要奪取天下,而魏忠賢他的權勢來自皇帝,他就算不為了明朝也要為了自己而保住明朝,自然要對抗努爾哈赤啊。魏忠賢倒臺之後,崇禎皇帝明朝大換血,加之內部的農民起義,朝中關係錯綜複雜,他自顧不暇,加之不信任袁崇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