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怎樣進行的?

誘魔人


小編,我還沒有培養出清華生或北大生呢!

但是我培養了以進清華、北大和港大為夢想的孩子;

呵呵!

自從孩子有了一個夢想,我教育孩子變得很輕鬆了;

不用每天盯著(安排/囑咐)孩子完成作業;

每天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作業做的工工整整,很多題目,我早就不能判斷錯誤,但從孩子的字跡、認真度,從容度可以看出孩子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可以的。

我不用每天催促孩子早起、早睡;

6:30孩子準時起床,不推延1分鐘;每晚10:30睡覺,從不貪玩;

不用阻止孩子不玩手機、迷戀電視劇;

孩子用手機只有兩種情況,作業做玩了(不會超過15分鐘);做手機作業;

綜藝節目,不管多過癮,不管她多麼喜歡這個明星,作業不做完,不看;要休息了,不看!

...;

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港大;我不真的不是那麼在乎了;

考上了,為之擺酒慶祝;

沒考上嘛,也許孩子會有點失落,我也會鼓勵他,支持她,也擺酒慶祝。

孩子心身健康、努力上進、習慣良好,到那個學校,都是人才;走到那裡,都會受歡迎!

呵呵,我是這麼想的。


守車寶寶


我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我想頂級大學都差不多吧,後來我用這種方法,培養了幾個重點大學的學生:

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子女的影響是有優勢的,前面我們說的少年班的學生70%來自教師和幹部家庭就足以證明了。在此,對那些自身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教育危機的確是讓人感到十分遺憾。做父母的一定要注重瞭解自己應該教育孩子什麼,切不可以為自己學歷高就自認為教育不會出紕漏,也不可因為自己文化不高就喪失了教育子女的信心和努力。我們一定要堅信,我們一定要教給孩子足夠的良知和正直,給孩子足夠的信念和希望,不僅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更需要通過我們的溝通去讓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有這些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孩子也一定能從中深受啟發,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而這些生命教育與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

(1)家庭狀況會比較複雜,有農村出身,家裡父母並沒有幫上太多的,也有和父母工作繁忙,自己努力求學的,也有父母是高知的。有父母“放養”孩子的,也有父母。不知道你說的“家庭教育”是指學習方面的教育,還是指教養,但肯定具有複雜性。

(2)不過平均而言,北大清華學生的家庭教育在我感覺應該處於平均水準以上,按相對比例來說,父母是知識分子或教育水平高的人確實比較多,家庭也重視教育,並且教養較好(我幾乎沒聽過北大清華的同學或者他們的父母罵人、打架,當然也可能是在北大清華的環境裡,有教養不好的也會被同化吧),父母通常也比較尊重孩子。






勵志名人語錄


接觸過一些搞教育的老師,他們說考上清華的學生父母多數是工薪階層的,比如公務員教師等職業,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同學,還真是如此。我家情況是,我爸不管我學習,只有我媽管,但從沒有強迫我學習。我覺得任何事情如果要別的強迫去做的話,都沒法做的太好,學習也一樣,我自己挺知道學習的,把學習當作高中三年最重要的事來做,所以高中時候我媽基本就是把我的生活保障做好,吃得飽穿的暖睡的足才有旺盛的精力學習。至於小學初中的時候,我媽也給我報過輔導班,雖然少,但是精,都是找口碑很好的那種。反而有一些家長從小到大,不看孩子的實際情況,全科都報輔導班,孩子慢慢的就厭學了,在學校學回家也沒有閒著的時候,擱誰誰都不願意。所以說家長對孩子的判斷還是很關鍵的,孩子小時候不知道應該學什麼,家長就要看到孩子需要加強哪一方面,幫其加強。舉個例子,小時候我媽給我報了一個新概念英語輔導班,這個老師口碑很好,還特別便宜(倆小時75?大概07年附近),我媽這個舉動真的讓我受益十幾年啊,英語一直是優勢學科,高考只有作文扣了三分。回到開頭,我覺得之所以考上清華的學生父母多數是工薪階層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公務員老師這些職業在父母那一輩算是文化程度高、學習好的人才能分配的職業,這樣的人自然更知道孩子應該學什麼、怎麼學、應該如何引領孩子的學習習慣方法之類的,從小到大都能提供很好的學校以外的教育。除了家長的教育以外,家庭環境也很重要。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或者總是出去吃喝玩樂,不但少了很多引導孩子成長的精力,而且耳濡目染,孩子也容易沾染不好的習氣,比如暴力/打架/特別貪玩/特別叛逆這樣的,都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父母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學習好不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產出和付出是正相關的,如果父母對孩子不用心,就別怪孩子不讓父母舒心。最後想說一點: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如果真的很努力了,那結果就算不滿意也沒什麼後悔的了,學習好、考上清華北大不代表以後的人生也是特別輝煌的,成功的路遠不止一條。人各有命,盡人事,聽天命吧!


院子虧損額


父母在我幼兒園的時候就離異,我跟著媽媽。媽媽職高畢業就找了工作,但文化水平還不錯。為了帶我她辭去工作。我父親和我們唯一的關係就是偶爾帶我出去玩,給我和媽媽生活費。他從來不管我的學習,她知道國內中考高考累,就一直想把我送出國(他很有錢),我堅定地跟他說我要參加國內高考,他也就不再提出國的事情了,當然他也對我不抱什麼期望。從小到大就被我媽媽打大的,不好好學習捱打,不好好彈琴捱打,上課發一會兒呆我媽都會直接在課堂上從後面走到窩的位子掐我。小升初考到了市重點,我媽媽也對我緩和了不少。中考總分接近滿分並且和本校高中早已簽約,如願升至本校。高三媽媽對我格外的照顧,做飯送水果上下學開車接送。最後考上了北大也算沒有辜負她吧。所以我的家庭教育,除了媽媽給我灌輸的道德觀,其他幾乎為零。這並不影響我考上北大。但上了北大才發現我在文科方面的積累實在太差了。歷史政治等方面,因為沒有家庭中的薰陶,我什麼都不懂,上通選課、政治課格外痛苦,只能用有限的時間補別人早就爛熟於心的知識。總而言之,我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小學、初高中的學習幾乎沒什麼影響,但差距會在後來有所體現。


下頁部落格


好像也沒啥特別不同吧,從小到大算是跟奶奶爺爺一起長大的,爺爺是某省人事廳副廳長,職務應該算不低了,奶奶是事業單位小科長,她對我學習習慣和動力影響最深刻:小學時候被奶奶管著學習,初高中也是主要跟奶奶爺爺生活在一起,可能用學習成績捍衛我那顆偉大的裝逼虛榮心的習慣是被奶奶從小養成的 →_→。從小學開始各種跟身邊的同齡人暗自較勁兒(同班的,同一個奧賽班的,同年級名次接近的,同一個大院兒的,家長同事的小孩兒)。從個人體悟來說,虛榮心對我的成長沒啥妨礙,用這東西當驅動力效果賊好(๑❛ᴗ❛๑),等到長大了產生一定智慧以後自然會褪去的,從針對人變成針對事兒。父母對我學習上影響相對較小,他倆在我初中以後都挺忙的。他們的學歷在同齡人裡是比較高的,都是工農兵大學生(本科)。從物質上看,我從小就不缺錢花,只是因為家教原因花錢很剋制。回憶一下爸媽對我的影響少量事件(肯定遠遠小於奶奶對我學習習慣的影響):上小學以前媽媽睡前給我讀歷史故事書,如果到外地出差死皮賴臉帶著我個小累贅全國各地跑漲見識(結果弄得我大了以後都不愛旅遊了,小時候亂跑的地方有點太多了囧)記得小學時我爸爸對我的判定是考個985裡面前三十的沒問題吧,不過初中開始成績莫名起飛(虛榮心buff起作用了??),這以後國內除了北清沒有放在自己眼裡的大學了。後來高二時候爸媽裡面的一位被批捕了,這可能算某種程度刺激我非得考好吧。(比較逗的是高三下去看守所探親被祝福的內容都是考清華,最後考前報志願因為專業選擇和個人性格的原因填寫了pku,哈哈)(危險動作/行為切勿模仿)高三下開始獨霸全省最牛超級中學月考榜單(穩定年級1,2,3名,而且另外兩個位置經常換人只有我牢牢釘在前三),因為考試前報志願,波瀾不驚的裸分入北大。(我是2001級的,那時候全部自主招生幾乎都是以直接保送形式進行的,跟現在區別很大,我高三下的成績如果放在現在應該很容易獲得自主招生降分政策扶持吧)就醬紫。


L丶小點


家庭須有如下環境及孩子應有的素質:

1.家長寬容,知書達禮,家庭氛圍好。

2.尊重孩子的選擇,遵循孩子成長規律。

3.培養孩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時間觀念強,學習效率高。

4.孩子探索能力強,獨立思考能力強,有主見,有自己獨特學習方法。

5.做事堅持,不怕苦累,能反思自己不足,並有自我糾錯能力。

6.有廣泛的學習興趣,有自己喜歡的愛好。


1行行復行行


北大清華的孩子一定不是逼著寫作業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愛學習有學習動力的,他從學習這件事情當中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

反觀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幾個家庭能做到呢?

曾經看了一個報道,高考狀元的父母往往比較開明,孩子也比較獨立,父母當老師的孩子成狀元的幾率更高,也許老師這個職業要求自己不斷進步,不知不覺中也影響了孩子。

我的感受也是,我不會教育孩子,我只會做好自己影響她。


甜甜媽的正面管教之路


我們有些所謂專家老是強調家庭教育,這或許是他們極少數官宦書香門第的經驗之談,而對廣大的老百姓家庭用不上。估且不提現在孩子叛不叛逆,就是你家長鄭莊其事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都覺得假,張不開說違心話的嘴。咋辦?不說,就做,就用你的好言行好舉止好教養去影響帶動孩子,其它就仨字,天養人!北大和清華教出的人能比天養出的人更接地氣嗎?


蛩嗚齋主


要麼把孩子生到香港,要麼移民海外,孩子能低分進北大畢清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